第90节(2/4)
不过,他很快意识到,几位先生是很厉害,但这不代表周敏的水平就下降了,她要是算计起人来,那必须是被卖了还替她数钱。
虽说周敏的提议很好,但是也不可能大咧咧直接将此事提出来,那就太突兀了。所以还需要一个引子。
周敏转身就招来了李先生家的两个孙子,然后将从唐七叔那里拿到的手稿交给他们,让他们想办法将之散布出去。两人兴奋的拿着手稿离开,之后不过一天时间,手稿的内容就传开了。
据说是李先生家的孙子,看到了这份手稿之后,见猎心喜,偷偷抄了出来,与几位好友共同分享,然后不知怎么就传出来了。虽然每个人拿出来跟别人一起看的时候都会交代一句不能传出去,但实际上传播的速度反而越来越快。因为内容不多,到最后就算不是人手一份,也相去不远。
山上山下的学子们都紧张的聚在一起学习讨论这份手稿,气氛十分热烈。
这份稿子经过了几位先生的千锤百炼,敢拿出来公示,自然是不怕人挑毛病。众人一番研究之后,除了感叹佩服,也没有别的话说。
惊叹完了之后,又不免叹息一番:几位先生之大才毋庸置疑,这套书修出来,必然惠及天下读书人,但可惜他们却没有机会从学于几位先生门下,岂不令人可叹?
也不知道是哪位好事者将这件事告诉了几位先生,连同众人的感叹都没有放过。于是几天之后,李先生的两位孙子因为泄露手稿,惨遭禁足。
但是同时,温泉山房却贴出了通知,言几位先生感怀众人一片向学之心,因此决定将自己的藏书捐出来,在山顶开设图书馆,供所有学子免费借阅传抄。此外,以后飞虹楼每天都会张贴出一段四书五经的原文,有心的学子可以按照之前那些手稿的体例为之集注,然后将文章送到飞虹楼去,就有机会得到几位先生的点评,若是言之有物,说不定还能被编入书中,名传千古!
这个消息一出,就像一个炸/弹投入水中,掀起的已经不是涟漪而是惊涛骇浪了。所有学子都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毕竟这样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太难得了。不但能够看到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这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
士林声誉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也是每一个文人孜孜以求的东西。扬名的方法很多,但对年轻人而言,得到前辈的称赞,却是最有效的。
譬如宋时苏轼,曾得欧阳修盛赞:“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因而传为一时佳话,苏轼本人的名声更是水涨船高,无人小觑。
而眼下这些年轻人,如果有机会让自己的文字跟几位先生前辈的文字并列在一起,那有形和无形的好处简直数之不尽!
当然,这是对自己的实力有信心的人的想法。他们也许满腹才学,所缺的就是这么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而更多的学子,欣喜的却是几位先生将自己的藏书捐出来,且不说其中必然有他们悉心搜集,世间没有流传的书籍,更重要的,却是那些书上几位先生的留下的笔记之类。虽然不能得几位先生教导,但能够看看他们的笔记,想必也能受益良多。
尤其这些书,还允许传抄。
这样的机会,可不是经常能够碰到的。所有人在惊喜之余,也不免感叹自己这一趟是来对了,若非如此,岂不是错过了这样一场机缘?
周敏的动作很快,一边整理几位先生送来的藏书,一边就在图书馆门口摆出桌子,给所有士子做登记,发放借书卡。因为目前书的数量有限,所以只能凭卡借阅,而且不能将之带出图书馆。
年轻士子们对这种新鲜的经营模式非常好奇,不过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强,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何况温泉山房本来就很多地方都跟别处不一样,他们反而觉得这样才是正常的。
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设置了一个“捐书处”。
虽然周敏没有对这个捐书处做任何宣传,只是在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但效果却好得出奇,从第一天开始,就陆续有人将自己的书送过来。
这一点也在周敏的预料之中,俗话说,上行下效,这图书馆本来就是几位先生捐书办起来的,学子们心中自然感念。发现有捐书处之后,不管是真的想支持这件事,还是做给某些人看,总归会有人来捐书。
有些送来的就是市面上能买到的,有些却是比较珍惜的书籍,总之周敏来者不拒,登记之后便收下了。
几天之后,藏书整理完毕,小卡片一样的借书证也发放得差不多了,图书馆便正式对外开放。
进入图书馆的士子,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就是一排排的简易桌椅,一张桌子配两条长凳,排得密密麻麻。书则是放在专门的房间里,进去挑选完之后,要在门口登记,才能够把书带出来,离开之前,又要先将书还回去,不能带走。如果中间书有什么损伤,那就需要赔偿。
这些都是图书馆守则上面写着的,就挂在墙上,抬头就能看见。
除此之外,还有人注意到,图书馆大门入口处有个小房间,里面放着一堆堆的笔墨纸砚。房间旁边也贴了一张纸,写明这个房间的作用。
士子们可以凭卡在这里领取笔
虽说周敏的提议很好,但是也不可能大咧咧直接将此事提出来,那就太突兀了。所以还需要一个引子。
周敏转身就招来了李先生家的两个孙子,然后将从唐七叔那里拿到的手稿交给他们,让他们想办法将之散布出去。两人兴奋的拿着手稿离开,之后不过一天时间,手稿的内容就传开了。
据说是李先生家的孙子,看到了这份手稿之后,见猎心喜,偷偷抄了出来,与几位好友共同分享,然后不知怎么就传出来了。虽然每个人拿出来跟别人一起看的时候都会交代一句不能传出去,但实际上传播的速度反而越来越快。因为内容不多,到最后就算不是人手一份,也相去不远。
山上山下的学子们都紧张的聚在一起学习讨论这份手稿,气氛十分热烈。
这份稿子经过了几位先生的千锤百炼,敢拿出来公示,自然是不怕人挑毛病。众人一番研究之后,除了感叹佩服,也没有别的话说。
惊叹完了之后,又不免叹息一番:几位先生之大才毋庸置疑,这套书修出来,必然惠及天下读书人,但可惜他们却没有机会从学于几位先生门下,岂不令人可叹?
也不知道是哪位好事者将这件事告诉了几位先生,连同众人的感叹都没有放过。于是几天之后,李先生的两位孙子因为泄露手稿,惨遭禁足。
但是同时,温泉山房却贴出了通知,言几位先生感怀众人一片向学之心,因此决定将自己的藏书捐出来,在山顶开设图书馆,供所有学子免费借阅传抄。此外,以后飞虹楼每天都会张贴出一段四书五经的原文,有心的学子可以按照之前那些手稿的体例为之集注,然后将文章送到飞虹楼去,就有机会得到几位先生的点评,若是言之有物,说不定还能被编入书中,名传千古!
这个消息一出,就像一个炸/弹投入水中,掀起的已经不是涟漪而是惊涛骇浪了。所有学子都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毕竟这样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太难得了。不但能够看到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这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
士林声誉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也是每一个文人孜孜以求的东西。扬名的方法很多,但对年轻人而言,得到前辈的称赞,却是最有效的。
譬如宋时苏轼,曾得欧阳修盛赞:“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因而传为一时佳话,苏轼本人的名声更是水涨船高,无人小觑。
而眼下这些年轻人,如果有机会让自己的文字跟几位先生前辈的文字并列在一起,那有形和无形的好处简直数之不尽!
当然,这是对自己的实力有信心的人的想法。他们也许满腹才学,所缺的就是这么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而更多的学子,欣喜的却是几位先生将自己的藏书捐出来,且不说其中必然有他们悉心搜集,世间没有流传的书籍,更重要的,却是那些书上几位先生的留下的笔记之类。虽然不能得几位先生教导,但能够看看他们的笔记,想必也能受益良多。
尤其这些书,还允许传抄。
这样的机会,可不是经常能够碰到的。所有人在惊喜之余,也不免感叹自己这一趟是来对了,若非如此,岂不是错过了这样一场机缘?
周敏的动作很快,一边整理几位先生送来的藏书,一边就在图书馆门口摆出桌子,给所有士子做登记,发放借书卡。因为目前书的数量有限,所以只能凭卡借阅,而且不能将之带出图书馆。
年轻士子们对这种新鲜的经营模式非常好奇,不过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强,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何况温泉山房本来就很多地方都跟别处不一样,他们反而觉得这样才是正常的。
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设置了一个“捐书处”。
虽然周敏没有对这个捐书处做任何宣传,只是在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但效果却好得出奇,从第一天开始,就陆续有人将自己的书送过来。
这一点也在周敏的预料之中,俗话说,上行下效,这图书馆本来就是几位先生捐书办起来的,学子们心中自然感念。发现有捐书处之后,不管是真的想支持这件事,还是做给某些人看,总归会有人来捐书。
有些送来的就是市面上能买到的,有些却是比较珍惜的书籍,总之周敏来者不拒,登记之后便收下了。
几天之后,藏书整理完毕,小卡片一样的借书证也发放得差不多了,图书馆便正式对外开放。
进入图书馆的士子,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就是一排排的简易桌椅,一张桌子配两条长凳,排得密密麻麻。书则是放在专门的房间里,进去挑选完之后,要在门口登记,才能够把书带出来,离开之前,又要先将书还回去,不能带走。如果中间书有什么损伤,那就需要赔偿。
这些都是图书馆守则上面写着的,就挂在墙上,抬头就能看见。
除此之外,还有人注意到,图书馆大门入口处有个小房间,里面放着一堆堆的笔墨纸砚。房间旁边也贴了一张纸,写明这个房间的作用。
士子们可以凭卡在这里领取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