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老人。
    作者有话要说:  值自习回来的晚了,有些耽搁了,实在抱歉,码的有些匆忙,等下我再修下错别字。
    第七十三章
    衙役的话不仅把门房吓了一跳, 更是让在巷口的林正变了脸色。
    “这怎么可能, 我当初还偷偷去坟前上过香呢!”林正脱口而出,随即反应过周孟还在旁边, 忙闭嘴。
    周孟转头看着林正, 示意他接着说。
    林正:……
    他头一次发现,原来周孟也挺八卦的。
    不过能当着周孟的面把事情说清楚, 总比以后别人在周孟跟前添油加醋强, 于是林正凑近周孟,小声说:“臣本来出生在兖州城西外田家村一个田姓贫苦人家,家里穷, 臣又是第八子,上面哥哥姐姐不少, 所以刚出生时, 就被弃在兴安寺外,后被寺里的长老捡回寺中,抚养长大。
    后来在臣十岁那年, 臣曾偷偷跑出寺去那村里一趟,才知道家母早在三年前,就因操劳过度去了,臣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那些人, 就偷偷去坟前磕了三个头,然后回寺里了,再过了两年,家父也因操劳过度, 年纪大了去了,臣那时大了些,就偷偷去烧了两次纸钱。”
    “你不曾上门去认过亲?”周孟诧异道。
    林正脸上闪过一丝落寞,说:“他们亲手断了尘缘,我何必去认。”
    周孟这才想起林正原来还是个和尚,顿时也不好再说什么。
    林正用眼的余光看到周孟没什么反感,放下心来,要是普通人,明知道父母在哪,却不去相认,很容易给人忘恩负义,冷血的感觉,林正虽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他,可周孟是皇帝,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林正却不愿意给周孟留这样的印象,所以才故意用佛语回答,毕竟对于和尚,尤其是从小在寺庙长大的和尚,从小被教导要摒弃尘缘,要六根清净,不愿意相认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果然周孟没再提这事,而是看着林正门前的老夫妻俩,突然问道:“你当初怎么知道那户人家是你的父母?”
    林正一顿,确实,他那时才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按理说是绝对不可能记得自己的生身父母的,只是,林正想了想,还是叹了一口气,说道:
    “那是因此,臣早慧,生而知之。”
    周孟猛然转头,看着林正,问道:“书中记载的那样?”
    林正忙摇摇头,说:“臣没那么厉害,只是从刚出生就记事,小时候读书写字学的也很快,寺里的长老一开始还如获至宝,觉得臣是修习佛法的好苗子,可后来就发现,臣只是学东西快,可对佛法的悟性却差的很,甚至和佛法无缘,所以后来长老们也就不再提这事了。”
    周孟听了有些可惜,说:“也可能只是你不适合当和尚,要是你出身官宦人家就好了。”
    林正知道周孟可惜什么,因为孔子曾云“生而知之者上也”,所以古代很多人都觉得生而知之的孩子有成为贤者的潜能,周孟身为君主,自然希望天下能出几位大贤,当然要是能辅佐他就更好了。
    不过林正自家知道自家事,他可不是什么天生神童,就笑着说:“陛下何必可惜,臣现在虽然不是什么大贤,可也侍奉陛下,况且就算生而知之者,不是还有伤仲永么!”
    周孟一想也是,又想到林正之前的献策和一直对自己忠心耿耿,世间的事哪有那么十全十美,倒是他太贪心了。
    “既然你父母已经去世,那门前的这两位?”周孟当皇帝久了,也难免有些阴谋论了。
    林正点点头,说:“肯定不是,只是不知是单纯的为了富贵而冒认亲戚,还是……”
    “既然是你的家事,你去处理吧!”周孟说了一句,就转身带着侍卫去了袁老家。
    林正微微躬身,等周孟走后,才整了整衣袖,走上前去。
    ##
    门房听到衙役说的,顿时一惊,随即又想到进府这些年听的一些内/幕,看着马车旁的两位老人,不由心中惊疑道:
    难道这真是大人的老父母?
    门房不敢怠慢,忙对衙役说:“这位官差大哥,您先稍后,容小的进去通传一声。”
    衙役一看有门,顿时大喜,他只是一个府衙的衙役,要是能趁此机会攀上尚书府,那以后……衙役忙说:“那您快去,卑职等在这守护着老太爷和老夫人。”
    等门房一进去,本来一路上还有些看不起两个乡下老头老太太的衙役,立刻殷勤的扶着两个老人到旁边坐下,那个敲门的衙役甚至还把自己的披风脱下来,给两个老人垫着,一口一个“老太爷”“老太太”小心伺候着。
    很快,尚书府的门又被打开,一个衣着华丽的年轻贵妇扶着丫鬟的手匆匆的走出来。
    门房在前面领着,对台阶下的衙役说:“我家老爷不在家,这是夫人。”
    衙役一听这是尚书夫人,忙跪下说:“小的兖州府衙役张钱,见过夫人。”
    慧儿略微点头,就直接看向旁边坐着的两位老人,问道:“你说这两位老人家是老太爷和老夫人?”
    张钱忙回道:“回夫人的话,半月前,这两位老人家到府衙,说自己二十一年前丢的孩子,是如今的尚书大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