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节(2/5)
是研究历史事件,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值得相信。”
“崇祯五条的作用自不必说,镇国公主和定安皇帝用手中刀兵为它的实施杀出一条血路,而崇祯五条也确实挽救了倾颓的江山。”
“接下来就是定安之治和康和之治了。这两位皇帝当政,创造了盛世,而这些盛世的创造,都离不开镇国公主的辅佐。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主有功勋’,这是当时的皇帝和大臣,对镇国公主功劳的明确承认。”
“定安皇帝幼年就开始参与朝政,国家的重任压在小男孩瘦弱的肩膀上,他承受的压力不可想像。咱们后人研究历史,不能把帝王将相当成外星人,他们也是血肉之躯。想想咱们工作加班,就是一个部门的事务都累的头发直掉,压力爆表,更别说一个国家压在一个八岁的孩子身上了。”
“幸亏定安皇帝有镇国公主辅佐,镇国公主比定安皇帝大两岁。注意啊,史书上说的是大四岁,不过当时古人讲究的是虚岁,生下来算一岁,跨年算一岁,镇国公主的生日在十一月,所以当她才三个月大的时候,人们就称她两岁了。就是这两个中学都没上的小女孩、小男孩儿,出台了崇祯五条,挽救江山。是不是又受到会心一击,觉得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主持人调侃在场嘉宾和观众,被善意起哄,演播室内,一片欢声笑语。
主持人笑道:“不开玩笑,不开玩笑,之所以能青史留名,不正是因为他们有过人之处吗?都说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是以群体的形象亮相历史舞台的。历史舞台上闪耀的星星,则是那些精英人物。咱们常听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对中国文明启迪,社会文化体系形成的作用不可代替。我觉得化用到这里也是合适的‘天不生英雄,万古如长夜’,历史上那些关键人物、精英人物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说到这里,必须说一个严肃的话题了,那就是历史观。该用怎样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从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来看,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但在关键节点上,也有杰出人物的非凡贡献。看任何问题都该辩证来看,一味强调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否认杰出精英人物的贡献,显然不符合逻辑。只看到精英人物的贡献,忽视慢慢长河中的主力军,也是错误的。咱们学历史,为的不仅仅是猎奇,听一段故事,而是为了那句‘前车之鉴,勿蹈覆辙’。”
“话题回到镇国公主身上,这位公主在政治上的功绩不仅仅是崇祯五条而已,定安之治和康和之治也有她辅政的功劳。镇国公主从十岁接触朝政,到六十岁才隐退,兢兢业业为她的祖国奉献五十年,不说功劳,就是苦劳也盖过了大多数人。显然镇国公主比她的弟弟更懂得调节压力,她主持朝政这么多年,也没耽误她休养生息,镇国公主也是出了名的长寿,一直活到九十七岁才去世。传说她死的时候,耳聪目明,并无病痛,含笑而终。”
“镇国公主晚年,我说的是康和四十年,明肃宗朱和坻当政的第四十个年头,他把年号从康和改成了大盛,理由是国家在他的治理下重新繁荣昌盛起来。国家经济飞速增长、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富裕。当时镇国公主曾反对过,后来朝臣、皇帝意见一致,执意改了年号。镇国公主就说‘唐皇旧事,殷鉴不远’。唐皇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他也是改年号的皇帝,开元年间是明君,改元天宝之后就仿佛变成了昏君,后经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镇国公主预言,明朝也会这样。”
“这个预言没错,虽然明肃宗在位只有四十五年,大盛这个年号只用了五年,可是他的继位者明思宗却走上了唐明皇的老路。宠信宦官,重用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示意杀害文臣武将,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因为给宦官封爵,让锦衣卫转职入朝臣体系是由镇国公主首创的,所以明末文人把国家灭亡的原因找到了镇国公主身上。依我看,这是极其不公平的,明思宗最宠爱的宦官也不敢在镇国公主跟前放肆,是镇国公主死后才暴露了野心,这其中可定有镇国公主威慑压制的功劳。当然明末文人的给镇国公主扣的黑锅,等到新中国成立就被摘下来了。明末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充分,进入质变阶段,经过百年阵痛,才有我们如今的新中国。这些都是后话,与镇国公主无干,这里就不多讲了。”
“镇国公主一生辅佐四位帝王,挽救国家命运,抵御外敌入侵,发展王朝经济,改革宗室,安抚百姓,让国家重新安定下来,进入高速发展期。晚年投身公益,建立了官督民办的妇女组织、老年人组织和孤儿院系统,鼓励‘百工’发展,督促建立城市卫生系统,为我国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借用著名历史学家君年四的话来说,七分功三分过,卿之功,功在千秋,卿之过,瑕不掩瑜。”
第134章 燕王妃
1368年, 大明洪武元年。汉人终于赶跑了在国土肆虐九十年的蒙古人, 新的王朝诞生了!汉人再也不是四等人, 再也不用被人无故欺凌。
正月初四, 过年的喜气还没散净, 京城早已净水泼街, 黄土垫道,街面上清扫得干干净净。有官爵人家也喜气洋洋打扮整齐,静
“崇祯五条的作用自不必说,镇国公主和定安皇帝用手中刀兵为它的实施杀出一条血路,而崇祯五条也确实挽救了倾颓的江山。”
“接下来就是定安之治和康和之治了。这两位皇帝当政,创造了盛世,而这些盛世的创造,都离不开镇国公主的辅佐。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主有功勋’,这是当时的皇帝和大臣,对镇国公主功劳的明确承认。”
“定安皇帝幼年就开始参与朝政,国家的重任压在小男孩瘦弱的肩膀上,他承受的压力不可想像。咱们后人研究历史,不能把帝王将相当成外星人,他们也是血肉之躯。想想咱们工作加班,就是一个部门的事务都累的头发直掉,压力爆表,更别说一个国家压在一个八岁的孩子身上了。”
“幸亏定安皇帝有镇国公主辅佐,镇国公主比定安皇帝大两岁。注意啊,史书上说的是大四岁,不过当时古人讲究的是虚岁,生下来算一岁,跨年算一岁,镇国公主的生日在十一月,所以当她才三个月大的时候,人们就称她两岁了。就是这两个中学都没上的小女孩、小男孩儿,出台了崇祯五条,挽救江山。是不是又受到会心一击,觉得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主持人调侃在场嘉宾和观众,被善意起哄,演播室内,一片欢声笑语。
主持人笑道:“不开玩笑,不开玩笑,之所以能青史留名,不正是因为他们有过人之处吗?都说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是以群体的形象亮相历史舞台的。历史舞台上闪耀的星星,则是那些精英人物。咱们常听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对中国文明启迪,社会文化体系形成的作用不可代替。我觉得化用到这里也是合适的‘天不生英雄,万古如长夜’,历史上那些关键人物、精英人物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说到这里,必须说一个严肃的话题了,那就是历史观。该用怎样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从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来看,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但在关键节点上,也有杰出人物的非凡贡献。看任何问题都该辩证来看,一味强调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否认杰出精英人物的贡献,显然不符合逻辑。只看到精英人物的贡献,忽视慢慢长河中的主力军,也是错误的。咱们学历史,为的不仅仅是猎奇,听一段故事,而是为了那句‘前车之鉴,勿蹈覆辙’。”
“话题回到镇国公主身上,这位公主在政治上的功绩不仅仅是崇祯五条而已,定安之治和康和之治也有她辅政的功劳。镇国公主从十岁接触朝政,到六十岁才隐退,兢兢业业为她的祖国奉献五十年,不说功劳,就是苦劳也盖过了大多数人。显然镇国公主比她的弟弟更懂得调节压力,她主持朝政这么多年,也没耽误她休养生息,镇国公主也是出了名的长寿,一直活到九十七岁才去世。传说她死的时候,耳聪目明,并无病痛,含笑而终。”
“镇国公主晚年,我说的是康和四十年,明肃宗朱和坻当政的第四十个年头,他把年号从康和改成了大盛,理由是国家在他的治理下重新繁荣昌盛起来。国家经济飞速增长、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富裕。当时镇国公主曾反对过,后来朝臣、皇帝意见一致,执意改了年号。镇国公主就说‘唐皇旧事,殷鉴不远’。唐皇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他也是改年号的皇帝,开元年间是明君,改元天宝之后就仿佛变成了昏君,后经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镇国公主预言,明朝也会这样。”
“这个预言没错,虽然明肃宗在位只有四十五年,大盛这个年号只用了五年,可是他的继位者明思宗却走上了唐明皇的老路。宠信宦官,重用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示意杀害文臣武将,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因为给宦官封爵,让锦衣卫转职入朝臣体系是由镇国公主首创的,所以明末文人把国家灭亡的原因找到了镇国公主身上。依我看,这是极其不公平的,明思宗最宠爱的宦官也不敢在镇国公主跟前放肆,是镇国公主死后才暴露了野心,这其中可定有镇国公主威慑压制的功劳。当然明末文人的给镇国公主扣的黑锅,等到新中国成立就被摘下来了。明末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充分,进入质变阶段,经过百年阵痛,才有我们如今的新中国。这些都是后话,与镇国公主无干,这里就不多讲了。”
“镇国公主一生辅佐四位帝王,挽救国家命运,抵御外敌入侵,发展王朝经济,改革宗室,安抚百姓,让国家重新安定下来,进入高速发展期。晚年投身公益,建立了官督民办的妇女组织、老年人组织和孤儿院系统,鼓励‘百工’发展,督促建立城市卫生系统,为我国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借用著名历史学家君年四的话来说,七分功三分过,卿之功,功在千秋,卿之过,瑕不掩瑜。”
第134章 燕王妃
1368年, 大明洪武元年。汉人终于赶跑了在国土肆虐九十年的蒙古人, 新的王朝诞生了!汉人再也不是四等人, 再也不用被人无故欺凌。
正月初四, 过年的喜气还没散净, 京城早已净水泼街, 黄土垫道,街面上清扫得干干净净。有官爵人家也喜气洋洋打扮整齐,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