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节(2/4)
况下。
京城中还在被几万的京旗监管着,那些大臣们就算再不满,也只能在心里嘀咕一声非人君之相。但是,出了京师,众人骂起来可就直白多了。
特别是在林瑜治下的浙江,因为时刻防备着两江总督,所以没有及时清理干净那些深受朝廷隆恩之士,那些没来得及逃掉的人面对着汉军的枪炮就算只是不甘不愿地低头了,却也从来不敢说汉军的一句坏话。
不是没有人试过,而是有人做了那一只被杀给猴看的鸡。
自然,林瑜也说不以言论杀人。但是,事有两面。在接管杭州府的时候,他也下过命令,杭州府全面实施军管。在军管期间,百姓可随意说话,但是读过书的士人就不行。
因为这些读过书的人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明显是巨大的,林瑜为了后方的稳定,将这一点说得很明确。法无禁止则不纠,但是既然我已经说清楚了,那么就勿谓言之不预也。
一开始总会有不信邪的人,当地的举人名唤梅清逸的,在大庭广众之下大放厥词,说汉军如何如何,又骂林瑜此人深受皇恩却是这样一个不忠不义之人云云。
在汉军开进他所在的酒楼之时,他整个人都下瘫软了。这个姓梅却没有梅之风骨的书生事先还是做过调查的,他知道汉军说过,对着百姓一向是秋毫无犯,就算查抄的缙绅大户也是讲他们的罪行公诸于天下之后,才进行下一步。
这种做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了汉军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降低了一些士绅眼中汉军的威胁性。
但是老实说,这个时代的士绅能有几个一点罪行都没有的。这本身就是林瑜披在汉军身上的一层迷惑人的外衣,所谓的罪行可不是按着这时候的法律,而是根据汉军的判断。
这是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这时候的士绅能被这么称呼,就说明他们都是依靠着宗族的力量鱼肉乡里的人物。宗族多私刑,这在那个朝代都是明令禁止的,只是一般的朝廷对这个现象没有办法,只好与之相妥协。
为什么他原本世界的满清、这个世界的靖朝能够以异族统治中原,并打破了胡人无百年国运这句话。就是因为他们入关之后,迅速地和这些士绅勾结在了一起。这话未免难听,但这就是事实。他们保障了这些士绅的根本利益,所以他们也就跪得无比利索。
再加上无论哪个世界,他们面子上全都尊崇儒家,本世界不是还掀起了一股恢复程朱理学的思潮。他们都用汉法治天下,士绅们就能用那句‘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来安慰自己,这是已经中国化了。
可是真是中国化了,那么哪来满汉不婚这条铁律?谁还真敢说出满汉一家不成,这要这么说,那才是找死,你愿意这么想,人家做龙椅的可不觉得和你是一家的。
说到底,就是利益的问题。所谓民族大义、所谓华夷之辨,抵不过他们攥在手里的权利和金银。
林瑜一路行来,本就是一个推翻原本地主阶级的过程,只有那些真正良善的小地主算是逃脱了一波又一波的清洗,甚至因为汉军的需要,被包装成了汉军保护士绅利益的外衣,得到了汉军的庇护。
除开这些无关大局的小地主,其他的士绅们可就没有那么多的好运了。
林瑜还是很开明的,他甚至允许了这个姓梅的和自己辩论,并告诉他只要能辩过他,就能饶过他一条小命。这一场舌辩引来了大量的百姓围观,林瑜也没有禁止。
大概是知道这是自己唯一的活命的机会了,这个梅清逸格外的卖力,就算他面对的是曾经本朝唯一一个的六元状元。
但是,结局也是注定的。
当他被林瑜一步步引导着,得意洋洋地说出那一句百姓皆愚,须由得士绅引导,是以士绅之口就是天下百姓民心所向之时,他听着四周轰然而起的不满之声,梅清逸终于僵住了。
他太过忘形以至于忘了,这一场辩论并不只是有士林之人在场,还有着大量的百姓。就算这些百姓并不一定能听懂他在说什么,但是还有林瑜事先安排好的人解释给众人听。
只是,原本辩论的内容不是本朝大统以及林瑜怎么不忠不义的么,怎么就说到了这个,梅清逸直到死前都百思不得其解。
这本就是一个陷阱,无论谁撞到林瑜的枪口上,都只会有这样的一个下场,梅清逸只是一个倒霉蛋而已。
面对着在场所有的士绅、已经更多的百姓,林瑜站起身来,一字一句地道:“士绅视百姓为愚,本将军却不以为然。以后凡我治下,所有到了启蒙年纪的小孩子尽数入学,不需要一分束脩。惟愿数十年后,这些士绅终将再无人可愚弄!”
全场安静了片刻之后,叫好声轰然而起。
在林瑜走下来之后,这些百姓心甘情愿的一个接一个的跪下来。混在这些感激涕零的百姓中,桂西俨神情复杂,他既感慨于林瑜愿意自掏腰包普及教育的举动,又因为自身就是士绅这一点而感到不干和难堪。
梅清逸的话他不是一点都不赞同,至少那一句百姓皆愚这话,他虽然不敢说出来,但是在内心深处就是这么相信着的。结果,他今天却从一个反贼口中听见那一句话,怎么不叫他心情复杂。
京城中还在被几万的京旗监管着,那些大臣们就算再不满,也只能在心里嘀咕一声非人君之相。但是,出了京师,众人骂起来可就直白多了。
特别是在林瑜治下的浙江,因为时刻防备着两江总督,所以没有及时清理干净那些深受朝廷隆恩之士,那些没来得及逃掉的人面对着汉军的枪炮就算只是不甘不愿地低头了,却也从来不敢说汉军的一句坏话。
不是没有人试过,而是有人做了那一只被杀给猴看的鸡。
自然,林瑜也说不以言论杀人。但是,事有两面。在接管杭州府的时候,他也下过命令,杭州府全面实施军管。在军管期间,百姓可随意说话,但是读过书的士人就不行。
因为这些读过书的人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明显是巨大的,林瑜为了后方的稳定,将这一点说得很明确。法无禁止则不纠,但是既然我已经说清楚了,那么就勿谓言之不预也。
一开始总会有不信邪的人,当地的举人名唤梅清逸的,在大庭广众之下大放厥词,说汉军如何如何,又骂林瑜此人深受皇恩却是这样一个不忠不义之人云云。
在汉军开进他所在的酒楼之时,他整个人都下瘫软了。这个姓梅却没有梅之风骨的书生事先还是做过调查的,他知道汉军说过,对着百姓一向是秋毫无犯,就算查抄的缙绅大户也是讲他们的罪行公诸于天下之后,才进行下一步。
这种做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了汉军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降低了一些士绅眼中汉军的威胁性。
但是老实说,这个时代的士绅能有几个一点罪行都没有的。这本身就是林瑜披在汉军身上的一层迷惑人的外衣,所谓的罪行可不是按着这时候的法律,而是根据汉军的判断。
这是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这时候的士绅能被这么称呼,就说明他们都是依靠着宗族的力量鱼肉乡里的人物。宗族多私刑,这在那个朝代都是明令禁止的,只是一般的朝廷对这个现象没有办法,只好与之相妥协。
为什么他原本世界的满清、这个世界的靖朝能够以异族统治中原,并打破了胡人无百年国运这句话。就是因为他们入关之后,迅速地和这些士绅勾结在了一起。这话未免难听,但这就是事实。他们保障了这些士绅的根本利益,所以他们也就跪得无比利索。
再加上无论哪个世界,他们面子上全都尊崇儒家,本世界不是还掀起了一股恢复程朱理学的思潮。他们都用汉法治天下,士绅们就能用那句‘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来安慰自己,这是已经中国化了。
可是真是中国化了,那么哪来满汉不婚这条铁律?谁还真敢说出满汉一家不成,这要这么说,那才是找死,你愿意这么想,人家做龙椅的可不觉得和你是一家的。
说到底,就是利益的问题。所谓民族大义、所谓华夷之辨,抵不过他们攥在手里的权利和金银。
林瑜一路行来,本就是一个推翻原本地主阶级的过程,只有那些真正良善的小地主算是逃脱了一波又一波的清洗,甚至因为汉军的需要,被包装成了汉军保护士绅利益的外衣,得到了汉军的庇护。
除开这些无关大局的小地主,其他的士绅们可就没有那么多的好运了。
林瑜还是很开明的,他甚至允许了这个姓梅的和自己辩论,并告诉他只要能辩过他,就能饶过他一条小命。这一场舌辩引来了大量的百姓围观,林瑜也没有禁止。
大概是知道这是自己唯一的活命的机会了,这个梅清逸格外的卖力,就算他面对的是曾经本朝唯一一个的六元状元。
但是,结局也是注定的。
当他被林瑜一步步引导着,得意洋洋地说出那一句百姓皆愚,须由得士绅引导,是以士绅之口就是天下百姓民心所向之时,他听着四周轰然而起的不满之声,梅清逸终于僵住了。
他太过忘形以至于忘了,这一场辩论并不只是有士林之人在场,还有着大量的百姓。就算这些百姓并不一定能听懂他在说什么,但是还有林瑜事先安排好的人解释给众人听。
只是,原本辩论的内容不是本朝大统以及林瑜怎么不忠不义的么,怎么就说到了这个,梅清逸直到死前都百思不得其解。
这本就是一个陷阱,无论谁撞到林瑜的枪口上,都只会有这样的一个下场,梅清逸只是一个倒霉蛋而已。
面对着在场所有的士绅、已经更多的百姓,林瑜站起身来,一字一句地道:“士绅视百姓为愚,本将军却不以为然。以后凡我治下,所有到了启蒙年纪的小孩子尽数入学,不需要一分束脩。惟愿数十年后,这些士绅终将再无人可愚弄!”
全场安静了片刻之后,叫好声轰然而起。
在林瑜走下来之后,这些百姓心甘情愿的一个接一个的跪下来。混在这些感激涕零的百姓中,桂西俨神情复杂,他既感慨于林瑜愿意自掏腰包普及教育的举动,又因为自身就是士绅这一点而感到不干和难堪。
梅清逸的话他不是一点都不赞同,至少那一句百姓皆愚这话,他虽然不敢说出来,但是在内心深处就是这么相信着的。结果,他今天却从一个反贼口中听见那一句话,怎么不叫他心情复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