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赵总设计师’(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民间传言赵汉青应该登基做皇帝,还引起了支持共和和支持皇权两派的争吵,但赵汉青从未给予正面回应。
    不过赵汉青这次实现的新的民国总统制可有别于以往民国实行的总统制,不光是总统制被赵汉青修改,整个民国从司法到行政所用方面赵汉青都做出了改动,这些改动大多都是由赵汉青口述大体意思,有柳清颜和段祺瑞具体操办的,而赵汉青则成新民国国家制度的‘总设计师’。
    可以说这次民国新政府、议会、法院等部门将被大规模改动,至于这一切新制度的改动赵汉青早就提前制定好了,所谓的召开议会进行民主商议,都只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因为整个新议会的议员有三分之二的人选都是来自西北派系,这时候的赵汉青其实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在华夏实行独裁统治。
    但是赵汉青身为穿越者深知独裁并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长远之计,赵汉青也不愿意担负一个独裁者的名声,但是赵汉青又深知未来十年之后一场席卷全世界的战争将要考验华夏,这时候赵汉青就必须保证华夏在未来十年里必须按照他设定的路线发展,以少走弯路,将华夏发展的越强大越好,所以赵汉青必须有能力掌控未来华夏的政局,让华夏按照他计划好的路线发展,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赵汉青只好变相的在华夏实行半独裁统治。
    所谓的半独裁统治,其实就是赵汉青利用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西北官员充入新成立的政府和议会还有一些重要部门当中,平日里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随便他们按照正常法律法规处理,但当涉及到一些关系华夏重要事件的时候,赵汉青就会充分利用他手中掌握的权力干预一下事件的处理,尤其是国防军的军权赵汉青根本就没打算放弃,至少在二战没有结束之前,他会将军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至于二战结束之后,他肯定就不需要在把军权攥着自己手中了。
    但在赵汉青也并不打算抑制华夏民主制度的发展,他尽力在以后的时间里以正当合法的手段引导华夏大局的发展,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赵汉青才会动用他独裁的手段,其实有时候独裁和民主并不矛盾,而且独裁并不一定都会产生坏的后果,有句话不是这样说的‘真理有时候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民主也并不都是好的,尤其是在战争期间,讲究的是效率、兵贵神速,但民主却往往造成效率低下的代名词。
    这些都是赵汉青已经计划好的,在赵汉青的计划当中,本意新的民国政府计划实行的将是类似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不过在之后赵汉青修改当中,又借鉴了英国的议会制度以及结合华夏自己的本国实际现实,许多制度方面被改动的面目全非,根本就找不到多少美国制度的身影,形成了新的一套国家制度。
    例如总统的权限被削减很多,不再像美国总统那么牛叉,即使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国家武装部队总指挥,集国家军权,政权于一身,总统的权力将被总理分去不少,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倒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赵汉青知道一个国防军的政坛难免会出现党派这个东西,赵汉青也没有抑制党派的出现,而且事实也证明这个是抑制不住的,之前的民国里就有北洋派系和南方革命党的相争,相比一党转政制和多党参政制,赵汉青更加倾向于两党制,这样虽然会有派系的权力争夺,但在未来更加利于华夏的发展,赵汉青在着手准备应对未来十年后的大战的同时,也必须为以后的发展道路打下基础。
    至于在华夏由那两个党派执政,还着实让赵汉青伤了一通脑筋,此时华夏的政坛存在这样四股势力,首先目前最为庞大的就是以赵汉青为首的西北派系;
    第二就是遗留下来的原北洋派系,代表人物就是段祺瑞,而且因为段祺瑞的缘故,此时的北洋旧势力已经逐渐开始融入西北体系;
    第三股势力就要数广东的革命党了,而此时革命党的党首就是蒋光头,但是此时革命党内部却因为和国防军合作的事宜产生了严重的分歧,革命党的重要元老之一的廖仲恺强烈要求尽快促成和国防军的合作,但是蒋光头却一直有抵触心理,以至于一拖再拖拖到了现在。
    第三股势力则就是归附于国防军的原先各地大小军阀代表,例如晋军的阎老西、奉军的张作霖、鲁军的张宗昌等人,这些人抱成团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只不过此时这四股势力当中,只有广东的革命党是一个真正的党派,有着明确的党章和党规,已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党派,而至于另外三股势力,甚至是赵汉青的西北派系也并没有组建成党派,而赵汉青自己根本就没有将自己的西北派系组建成党派的打算。
    按照赵汉青的预想,未来华夏政局的两支党派当中都应该有西北派系的人,这样赵汉青在未来才可能干涉任何一个党派的事务,这对于赵汉青引导华夏的未来发展是非常至关重要的。
    两个党派在未来华夏的政局当中应该实力相当,互相竞争,互相制衡,本来赵汉青是打算以手下一半西北派系的官员为主导,再联合旧系的北洋派系组建一个新的党派,成为未来华夏政局两大执政党之一,但至于剩下的一个党派就由剩下的一半西北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