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朝三人挥挥手,邵云安先走了。王石井背上背篓,看了他的背影一会儿,低头对两个孩子说:“走吧。”随後弯身抱起王妮,王妮急忙说:“爹,我自己走。”
    “爹抱不动了你再自己走。青哥儿,你拽着爹的衣服。”
    第6章
    要想挣钱,就得先对这里的行情有所了解。原主的记忆虽然能给他一点参考,但还是要自己亲眼瞧瞧。永修县算不算大,邵云安无从比较,不过倒是挺热闹。这也与永修县的地理位置有关。逛过两条街,邵云安看到了一处外形比较特别的建筑,仔细一瞧,大门牌匾上写着“永修书院”。他知道这里是哪了,王枝松应该就在这里读书。
    燕国的科举制度分为两种形式。通常,凡是在官府认定的学堂里读书的学子,都是童生。可是,要考秀才却是要先通过一次正式的童生郎认证考试。只有通过了县试和府试才能算正式的童生郎,也才有考取秀才的资格。正式报考秀才时,还要有所读学堂出具的担保(证明)书。这种担保书都是由直接教授学识的夫子提供,只要你在学堂里读书,考过童生郎,夫子都会给出具这麽一份担保书,除非本人声名狼藉。
    这样的方式面向的多是寒门学子。若是在州府以上的国子监中读书,可掠过童生试直接参加三年两次的秀才考试。若是在京师的贡院里读书,只要能从贡院毕业,就有了当官的资格,地位相当於举人。可以直接当官,也可以继续科考。另外还有一种资格是由德高望重的大儒做推荐,也可以掠过童生试,直接从秀才开始考。但这两种方式对寒门子弟来说却是困难重重。首先,不管是国子监还是大儒推荐,这样的人必须是极为优秀的。国子监进出都非常的难,这样的人自小接受的教育程度绝对不是一个村子走出来的寒门子弟可以比拟的。而大儒的推荐,又有几个寒门能有机会接触到大儒级的人物。
    燕国的科举可以看作是门阀世家推荐制向完全的科举制过渡的一个阶段。国子监、大儒的角色就类似於曾经的门阀世家。各地隶属於朝廷的学院又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可能。
    在燕国,读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读书人的地位也相当高,若是有功名在身,那就更不一般。在燕国,士农工商中,後两者的划分没有那麽分明,商人在燕国的地位也没有那麽不堪,也没有重农轻商一说,但士却是绝对高人一等的。
    不管是前朝还是本朝,科举的选拔都极为严格,即便是从国子监中出来的学子,能考取贡士,进而有希望进入殿试成为进士,真正迈入官场大道的学子也可谓是凤毛麟角。每三年一次的科举,成为进士的学子最少时只有几人,多时也不过十几二十人。这其中一半以上是从国子监以及大儒推荐的人才中选拔出来的。
    秀水村百年来只出过两位秀才。两位秀才一位属赵氏、一位属王氏,也是因为这两位秀才,赵氏一族和王氏一族才在原本以孙氏为主的秀水村成为了可以自成一族的大族。对寒门子弟来说,能过童生试首先就是一种荣耀。童生试与秀才考试都是三年两次,不过是错开的。要先取得童生试的资格,才能考取来年的秀才试,拿到秀才的资格才能参加三年一次的正式大考。王枝松十五岁就过了童生试,这在很多而立之年还在考秀才的学子中完全可以被称为神童。
    童生试每隔年的八月十二进行,在所属的县、州、府连考两场,拿到童生郎资格的学子便可参加次年八月的院试。院试通过者便为【秀才】,接着就可参加三年一次的秋闱大考——乡试——通过者便为【举人】。举人再接着次年四月的春闱——会试,通过者便是【贡生】,最後贡生参加殿试,由皇帝或皇帝指派的人进行最终的考核,选拔出三甲【进士】。对每一个学子来说,成为进士都是他们努力的最终目标,而一甲三等进士之一,状元、榜眼或探花,则是他们最终目标中的终极目标。
    可虽说是这样,哪怕只是个秀才,那也是大大的荣耀了。不仅可以免除三十亩田地的赋税,每月还有二两银子的勉俸和一定数量的粮食。富人家看不起这点东西,对寒门弟子来说就不同了。
    王枝松今年考过了童生试,明年的八月他就可以参加院试了。但他才十五岁,现在别说王家,整个王氏宗族、秀水村都盼着王枝松能成为百年後的又一位秀才,甚至可能是秀水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举人老爷,或许还可能更进一步成为贡生甚至拿到状元也说不定呐。
    对此,邵云安在心里撇嘴。不是他看不起寒门子弟,而是以王枝松那种人品和王家那种极品的家教,这样的人中秀才或许可能,但再往上就别想了。如此严格的科举制度,人人都削尖了脑袋往上考,只要有人有心,把王家的事捅出来,王枝松单一个不敬兄长就够他喝一壶的。
    因为入仕艰难,所以对学子名声、品性极为看重,朝廷选拔官员也要避免选拔到人品不佳、为帝王的江山带来祸害的人。由此也可见,王枝松和王家人包括整个王氏一族的目光都堪称短浅,以为的家事很可能会成为以後影响王枝松入仕的祸事。
    如果王家的人和王枝松以後老老实实不招惹他们,邵云安不会管王枝松能考到哪一步;但如果王家的人自作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