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节(1/2)
他伸手将奏折取过来一看,倒是微微皱起眉头来,低声说道:“立后?”
钱玉铉点了点头,说道:“是礼部和翰林院的老大人过来通了气,陛下已经登基快半年了,后宫却还是无主,他们要推请陛下立后。”
镇北王府的内眷早就已经抵达京城,住进了后宫之中,文九据说是自愧出生文家,在关山的时候就一病不起,却还是撑着身体想要赶到京城,最后在路上终于熬不住了。
还未进京,镇北王妃就死了,这位王妃还是出生文家,不免让人想多了,只是这会儿也无人去追究文九的死因,百姓们更是只知道王府的内眷是扶灵进京的。
文九一死,不管她背负了多大的罪孽都成了空,皇帝亲自下令将她以王妃的规格下葬,显然并未想要在这个时候追封她为皇后的一死。
皇帝对嫡长子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这位嫡长子虽然体弱了一些,却也聪明伶俐,出生也正统,很快就得到了不少传统派的认可。
这封奏折里头却是鼓动文武百官一起请陈皇帝,追封原配发妻为后,让这个嫡长子更加名正言顺一些。但这么一来问题就来了,镇北王爷可是有三任王妃,虽然都已经过世,但除了文九之外,不管是出生还是人品都无瑕疵,封了第一个,那第二个第三个要怎么处理?
章元敬心中还有更多的考虑,要知道他们家中还养着一个箫甯,箫甯也是嫡出的儿子,却是嫡次子,更糟糕的是跟嫡长子还不是一个母亲。
唯一应该庆幸的大概是箫甯与小世子之间年龄相差了十岁,当年王妃与世子的关系也不算差:“虽说皇帝无家事,但联名上书的话,怕是不大好。”
钱玉铉点了点头,也说道:“确实如此,陛下虽然宠爱嫡长子,但也不一定乐意看见文武百官推举太子,更别说后宫可不只他一个皇子。”
除了箫甯之外,世子还有三个弟弟在,无一例外都是庶出,不过母亲的家世和分位都不算高,其余分位高的生的却都是女儿,也不知道是不是当年镇北王有意为之。
比起当年的世子来,他的这些弟弟待遇就差很多,镇北王爷对他们并不关注,虽然在王府之内不缺吃穿,也有专人教导,但比起世子来却差了不止一筹。
以他们现在的情况来看,想要跟世子抢天下是不太可能的,但要知道皇帝还在壮年,他还能生,以后的事情谁又能知道呢?
章元敬脑中飞快的闪过镇北王原配的家世,当年老皇帝为几位皇子选择妻子的时候,可见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依稀能看出当年老皇帝的所想所图。
不说文九,镇北王爷的两任王妃,原配高氏出生显贵,父亲曾是边疆大将,大兴大名鼎鼎的永宁侯,当年正是因为这位侯爷战死沙场,镇北王爷才不得不挂帅出征。
这场赐婚与其说是门当户对,不如说是当初老皇帝在证据之下不得不做的事情,永宁侯一死,兵权必定旁落,有什么人比娶了高家女的儿子更合适呢?
而镇北王爷也确实没让老皇帝失望,永宁侯身后有六个儿子,最后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也有两个,但镇北军却慢慢被他完全控制,以至于永宁侯府贵而无权。
即使如此,作为小世子的亲舅舅,老牌的勋贵永宁侯必定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即使这些年来他们往来稀疏,但血缘决定了永宁侯的位置。
此次封后和立太子的呼声之中也没少了永宁侯的动作,就章元敬看来,他倒是觉得侯府太着急了一些,原本就是意外之喜,这么着急反倒是容易坏事。
再看镇北王爷的继室纪氏,那时候镇北王爷已经掌控了镇北军,却因为脸上的疤痕失去了角逐皇位的资格,不知道是出于补偿心理还是什么,老皇帝为他赐的这门亲事更加不错。
纪家在大兴的地位十分微妙,纪家入仕的人并不多,但家中各个都是读书人,或者立书为著,或者教书育人,更有走遍大兴疆土整理民俗的。
说直白点,纪家就是一个以文化人为主的家族,虽然手中权利一般,但在读书人和民间的名声是极好的,纪家的女儿更是人人求取,当年若不是皇帝赐婚,纪氏真不一定愿意嫁进镇北王府当继室。
相比起永宁侯府的上蹿下跳,纪家却显得安静的很,除了纪氏的老母亲带着女眷亲自过来章家探望过箫甯一次,纪家几乎是忘记了这个远嫁的女儿和身为皇子外孙的存在。
章元敬又看了一遍奏折,忽然笑着问道:“钱大人,您看这奏折是谁起的头?”
钱尚书也是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笑着说道:“谁起的头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人必定不会放弃的,说不定他们还以为自己揣测到了圣意。”
章元敬也没追问,跟着笑道:“那大人打算如何?”
钱尚书直接把那个奏折扔开了,淡淡说道:“老夫年纪大了,这样的事情还是少掺和的好,再说了,圣上正当壮年,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有些事情不用急,也急不来。”
章元敬也笑了笑,在他看来早早的成为太子其实对小世子并无好处,但显然永宁侯府并不这么想,只是不知道这次的动作里头有没有小世子的手笔。
就如他们猜测的那般,在这一日大朝会上,一大
钱玉铉点了点头,说道:“是礼部和翰林院的老大人过来通了气,陛下已经登基快半年了,后宫却还是无主,他们要推请陛下立后。”
镇北王府的内眷早就已经抵达京城,住进了后宫之中,文九据说是自愧出生文家,在关山的时候就一病不起,却还是撑着身体想要赶到京城,最后在路上终于熬不住了。
还未进京,镇北王妃就死了,这位王妃还是出生文家,不免让人想多了,只是这会儿也无人去追究文九的死因,百姓们更是只知道王府的内眷是扶灵进京的。
文九一死,不管她背负了多大的罪孽都成了空,皇帝亲自下令将她以王妃的规格下葬,显然并未想要在这个时候追封她为皇后的一死。
皇帝对嫡长子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这位嫡长子虽然体弱了一些,却也聪明伶俐,出生也正统,很快就得到了不少传统派的认可。
这封奏折里头却是鼓动文武百官一起请陈皇帝,追封原配发妻为后,让这个嫡长子更加名正言顺一些。但这么一来问题就来了,镇北王爷可是有三任王妃,虽然都已经过世,但除了文九之外,不管是出生还是人品都无瑕疵,封了第一个,那第二个第三个要怎么处理?
章元敬心中还有更多的考虑,要知道他们家中还养着一个箫甯,箫甯也是嫡出的儿子,却是嫡次子,更糟糕的是跟嫡长子还不是一个母亲。
唯一应该庆幸的大概是箫甯与小世子之间年龄相差了十岁,当年王妃与世子的关系也不算差:“虽说皇帝无家事,但联名上书的话,怕是不大好。”
钱玉铉点了点头,也说道:“确实如此,陛下虽然宠爱嫡长子,但也不一定乐意看见文武百官推举太子,更别说后宫可不只他一个皇子。”
除了箫甯之外,世子还有三个弟弟在,无一例外都是庶出,不过母亲的家世和分位都不算高,其余分位高的生的却都是女儿,也不知道是不是当年镇北王有意为之。
比起当年的世子来,他的这些弟弟待遇就差很多,镇北王爷对他们并不关注,虽然在王府之内不缺吃穿,也有专人教导,但比起世子来却差了不止一筹。
以他们现在的情况来看,想要跟世子抢天下是不太可能的,但要知道皇帝还在壮年,他还能生,以后的事情谁又能知道呢?
章元敬脑中飞快的闪过镇北王原配的家世,当年老皇帝为几位皇子选择妻子的时候,可见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依稀能看出当年老皇帝的所想所图。
不说文九,镇北王爷的两任王妃,原配高氏出生显贵,父亲曾是边疆大将,大兴大名鼎鼎的永宁侯,当年正是因为这位侯爷战死沙场,镇北王爷才不得不挂帅出征。
这场赐婚与其说是门当户对,不如说是当初老皇帝在证据之下不得不做的事情,永宁侯一死,兵权必定旁落,有什么人比娶了高家女的儿子更合适呢?
而镇北王爷也确实没让老皇帝失望,永宁侯身后有六个儿子,最后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也有两个,但镇北军却慢慢被他完全控制,以至于永宁侯府贵而无权。
即使如此,作为小世子的亲舅舅,老牌的勋贵永宁侯必定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即使这些年来他们往来稀疏,但血缘决定了永宁侯的位置。
此次封后和立太子的呼声之中也没少了永宁侯的动作,就章元敬看来,他倒是觉得侯府太着急了一些,原本就是意外之喜,这么着急反倒是容易坏事。
再看镇北王爷的继室纪氏,那时候镇北王爷已经掌控了镇北军,却因为脸上的疤痕失去了角逐皇位的资格,不知道是出于补偿心理还是什么,老皇帝为他赐的这门亲事更加不错。
纪家在大兴的地位十分微妙,纪家入仕的人并不多,但家中各个都是读书人,或者立书为著,或者教书育人,更有走遍大兴疆土整理民俗的。
说直白点,纪家就是一个以文化人为主的家族,虽然手中权利一般,但在读书人和民间的名声是极好的,纪家的女儿更是人人求取,当年若不是皇帝赐婚,纪氏真不一定愿意嫁进镇北王府当继室。
相比起永宁侯府的上蹿下跳,纪家却显得安静的很,除了纪氏的老母亲带着女眷亲自过来章家探望过箫甯一次,纪家几乎是忘记了这个远嫁的女儿和身为皇子外孙的存在。
章元敬又看了一遍奏折,忽然笑着问道:“钱大人,您看这奏折是谁起的头?”
钱尚书也是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笑着说道:“谁起的头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人必定不会放弃的,说不定他们还以为自己揣测到了圣意。”
章元敬也没追问,跟着笑道:“那大人打算如何?”
钱尚书直接把那个奏折扔开了,淡淡说道:“老夫年纪大了,这样的事情还是少掺和的好,再说了,圣上正当壮年,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有些事情不用急,也急不来。”
章元敬也笑了笑,在他看来早早的成为太子其实对小世子并无好处,但显然永宁侯府并不这么想,只是不知道这次的动作里头有没有小世子的手笔。
就如他们猜测的那般,在这一日大朝会上,一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