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2/4)
不会去瞅他一眼。
许明彰说这些话时,虽然己是心平气和,但并没有原谅往日的恩怨。其实许向华也知道自己不可原谅,不说其他,就单单这中间夹着明文十六岁,便永远定格,鲜活的生命,自己便是罪有应得,活该受报应。
不知不觉,快到许家庄了,许向华抹了一把脸上已经变得冰冷,不知不觉流下的泪水,把装着这十来天存的干粮和红薯干的小布袋塞进了怀里,好在外面的破棉袄够肥大,稍猫一点腰,也就看不个啥来了。
红薯干,粗粮窝头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这些对于这个时代却都是能救命的粮食,这些他不会再向前世那么傻,都交给了老娘,这些他现在只想留给梅子和两个孩子。
自家兄弟三个,加上三个儿媳妇,今年十七岁的小妹,还有今年才四十多岁,不到五十岁的许满屯和许刘氏,九个劳动力挣工分,还有家里一人一分,一共有将近一亩半多的小片荒,除了种一些少量的蔬菜,大部都种着玉米,红薯,高梁这些产量高,抗饿的粗粮。
家里只有几个还年幼吃不了多少的毛孩子,家中的存粮如果少接济一点那个只会搜刮娘家,看不起自小长大的乡下,自觉高人一等,嫁到县城好些年也上不了城市户口,吃不到供应粮的城里人三妹许英,再加上从队里分的粮食,足够一家度过灾年的吃用了。
想想自己以前可真够傻的,怪不得别人给起了个“蛮牛”的外号,还真是够贴切的,可不就是个只长肌肉,不长脑子的傻货么。
老大老四都会藏私房,私下里给媳妇孩子们藏些吃的,买些东西。只有自己这个傻不愣的,只为得到爹娘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在爹娘面前争个面子,恨不能把自己搜刮清了,掏干净了,一有些点钱,好吃的,好用的,赶紧巴巴的就给爹娘供过去。
爹娘也从不问他还有没有,他和几个孙子可吃用了,转过头便贴补了他们的宝贝大儿子,和嫁到县城里替他们,争了光的三闺女。
记得老四--gtgt
当年还劝过自己一回,只是自己没当回事,还当场就把老四怼了回去,现在想想老四当年那仿佛看到一朵大奇葩的眼神,还真是……
等进了村子,一路从东边村外到到西边临山边的家,除了几个拿着木头做的弹弓,琢磨打鸟的毛小子,就没碰见个超过一米二个的人。
这会正是生产队里上工的时间,虽是冬天,但是生产队里是不会闲着的,像出粪,深翻地,搓麻绳,打芦苇席子,帘子,绑笤帚,挑来年春播的种子等等活计多着呢。
再加上今年天旱,没收成,人肚子都吃不饱,学校都处在半停课的状态,村里的人为了活命,为多挣公分能多分些粮食,真是忍饥挨饿全家总动员,整个许家庄十岁以上的基本上是找不出闲人来的。
许向华看着眼前低矮的房子,就这,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家下面是砖头,用上用黄泥土胚垒砌成墙,房顶盖着瓦片的几户人家,现在村子里的大多数人家还住着用黄泥做成墙,盖着茅草顶的的土胚房,他家这还算气派的房子,还是许向华的爷爷当年进深山,讨生活,给攒的家底盖起来的。
许家的院子坐北朝南,大门连着一个五米长的胡同,挨着胡同是一间灶房,灶房里有两个大灶台,原来,每个灶台上安着两口大铁锅,后来搞人民公社大食堂,家里不用做饭,锅都交到大队炼钢铁了。
再然后食堂解散,各回各家做饭,这连口锅也没了,许家费了不少功夫,还搭上金贵的工业券才买了一口铁锅,剩下的那个灶,这手里实在是没有工业券了,只能先黑洞洞的空着了。
村里现在也有不少没锅的人家,只能先拿瓦罐陶罐之类的先凑和着用。至于说炒菜,简直是想的美,这时侯油都少的可怜,家家基本都是拿纱布浸着油抹下锅,泛点油花,开水加盐煮菜,那来的炒菜。
正对灶房的是一共三间的上房,一左一右两间房,中间一个堂屋,许满屯老两口住左边的那间,隔出一个小暗间当小仓房的屋子里。
那小仓房里装着许刘氏的宝贝粮食,鸡蛋,油,腊肉,布匹之类的东西。小仓房门上常年锁着许家唯一的一把锁头。
锁的严严实实,钥匙白天挂在许刘氏的腰带上,晚上压在她的枕头下面,一天二十四小时,决不可能离开她身边。
右手边那一间,在一铺足能睡七八个人的大炕中间拦了个帘,住许老大,王秀芬两口子带许家的长孙,他们的大儿子许明亮,大女儿大丫,二儿子许明江。
上房两边一左一右各两间,总共四间厢房,左边的两间,一间住着老二许向华一家和没出嫁前的许英,许英出嫁后,空出来,当了许家存放粮食,杂物的仓库。
右边的两间,一间住着许老四,柳小满两口子带着他们的女儿二丫,另一间住着还没出嫁的五妹许萍。
灶房旁边靠墙边开了一扇小门,从小门过去,是一个靠山边还围起的大院子,开了一小片菜地,菜地后面是许家的鸡窝,猪圈,牲口棚,厕所。
猪圈里空荡荡的,连根猪毛也没有,这年头人都养不活了,谁还有心去养猪?
鸡窝里倒是养了四鸡,这可是许刘
许明彰说这些话时,虽然己是心平气和,但并没有原谅往日的恩怨。其实许向华也知道自己不可原谅,不说其他,就单单这中间夹着明文十六岁,便永远定格,鲜活的生命,自己便是罪有应得,活该受报应。
不知不觉,快到许家庄了,许向华抹了一把脸上已经变得冰冷,不知不觉流下的泪水,把装着这十来天存的干粮和红薯干的小布袋塞进了怀里,好在外面的破棉袄够肥大,稍猫一点腰,也就看不个啥来了。
红薯干,粗粮窝头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这些对于这个时代却都是能救命的粮食,这些他不会再向前世那么傻,都交给了老娘,这些他现在只想留给梅子和两个孩子。
自家兄弟三个,加上三个儿媳妇,今年十七岁的小妹,还有今年才四十多岁,不到五十岁的许满屯和许刘氏,九个劳动力挣工分,还有家里一人一分,一共有将近一亩半多的小片荒,除了种一些少量的蔬菜,大部都种着玉米,红薯,高梁这些产量高,抗饿的粗粮。
家里只有几个还年幼吃不了多少的毛孩子,家中的存粮如果少接济一点那个只会搜刮娘家,看不起自小长大的乡下,自觉高人一等,嫁到县城好些年也上不了城市户口,吃不到供应粮的城里人三妹许英,再加上从队里分的粮食,足够一家度过灾年的吃用了。
想想自己以前可真够傻的,怪不得别人给起了个“蛮牛”的外号,还真是够贴切的,可不就是个只长肌肉,不长脑子的傻货么。
老大老四都会藏私房,私下里给媳妇孩子们藏些吃的,买些东西。只有自己这个傻不愣的,只为得到爹娘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在爹娘面前争个面子,恨不能把自己搜刮清了,掏干净了,一有些点钱,好吃的,好用的,赶紧巴巴的就给爹娘供过去。
爹娘也从不问他还有没有,他和几个孙子可吃用了,转过头便贴补了他们的宝贝大儿子,和嫁到县城里替他们,争了光的三闺女。
记得老四--gtgt
当年还劝过自己一回,只是自己没当回事,还当场就把老四怼了回去,现在想想老四当年那仿佛看到一朵大奇葩的眼神,还真是……
等进了村子,一路从东边村外到到西边临山边的家,除了几个拿着木头做的弹弓,琢磨打鸟的毛小子,就没碰见个超过一米二个的人。
这会正是生产队里上工的时间,虽是冬天,但是生产队里是不会闲着的,像出粪,深翻地,搓麻绳,打芦苇席子,帘子,绑笤帚,挑来年春播的种子等等活计多着呢。
再加上今年天旱,没收成,人肚子都吃不饱,学校都处在半停课的状态,村里的人为了活命,为多挣公分能多分些粮食,真是忍饥挨饿全家总动员,整个许家庄十岁以上的基本上是找不出闲人来的。
许向华看着眼前低矮的房子,就这,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家下面是砖头,用上用黄泥土胚垒砌成墙,房顶盖着瓦片的几户人家,现在村子里的大多数人家还住着用黄泥做成墙,盖着茅草顶的的土胚房,他家这还算气派的房子,还是许向华的爷爷当年进深山,讨生活,给攒的家底盖起来的。
许家的院子坐北朝南,大门连着一个五米长的胡同,挨着胡同是一间灶房,灶房里有两个大灶台,原来,每个灶台上安着两口大铁锅,后来搞人民公社大食堂,家里不用做饭,锅都交到大队炼钢铁了。
再然后食堂解散,各回各家做饭,这连口锅也没了,许家费了不少功夫,还搭上金贵的工业券才买了一口铁锅,剩下的那个灶,这手里实在是没有工业券了,只能先黑洞洞的空着了。
村里现在也有不少没锅的人家,只能先拿瓦罐陶罐之类的先凑和着用。至于说炒菜,简直是想的美,这时侯油都少的可怜,家家基本都是拿纱布浸着油抹下锅,泛点油花,开水加盐煮菜,那来的炒菜。
正对灶房的是一共三间的上房,一左一右两间房,中间一个堂屋,许满屯老两口住左边的那间,隔出一个小暗间当小仓房的屋子里。
那小仓房里装着许刘氏的宝贝粮食,鸡蛋,油,腊肉,布匹之类的东西。小仓房门上常年锁着许家唯一的一把锁头。
锁的严严实实,钥匙白天挂在许刘氏的腰带上,晚上压在她的枕头下面,一天二十四小时,决不可能离开她身边。
右手边那一间,在一铺足能睡七八个人的大炕中间拦了个帘,住许老大,王秀芬两口子带许家的长孙,他们的大儿子许明亮,大女儿大丫,二儿子许明江。
上房两边一左一右各两间,总共四间厢房,左边的两间,一间住着老二许向华一家和没出嫁前的许英,许英出嫁后,空出来,当了许家存放粮食,杂物的仓库。
右边的两间,一间住着许老四,柳小满两口子带着他们的女儿二丫,另一间住着还没出嫁的五妹许萍。
灶房旁边靠墙边开了一扇小门,从小门过去,是一个靠山边还围起的大院子,开了一小片菜地,菜地后面是许家的鸡窝,猪圈,牲口棚,厕所。
猪圈里空荡荡的,连根猪毛也没有,这年头人都养不活了,谁还有心去养猪?
鸡窝里倒是养了四鸡,这可是许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