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章 东出拓海溃败(1/2)
再北行应该没什么意义了。
不管是大宋还是西夏,对整个陕北高原水土破坏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于征战,到不完全是农耕民族对土地的渴望······毕竟这沟沟壑壑的,在人口密度不算太大的国朝,对于人们的吸引力还不大。
好在今非昔比,也与原来的历史不同,或许几十年的破坏需要很久来恢复,但赵曦不担心。
这里不再是战场,也不在是边疆,加上石炭的推广,人们砍伐树木的需求不旺盛,只要朝廷稍加引导,相信能最大程度的改善此地的水土。
赵曦回忆着他记忆里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还想起后世少年时的他,农闲时总是会跟着父辈去植树,还有每年自上而下的植树活动······或许以国朝现在的财力,也应该可以用一种补贴的形式,来引导百姓植树造林。
整个勘查队伍在河东、麟府一带转悠,地方州府战战兢兢的,勘查队伍几乎跑遍了整个山陕交界······当然,这是赵曦的认知。
情况并不算严重,最起码土质不至于像后世那样,零星的榆树柳树还能避阴,也就是土质还没有恶化到不能栽种的程度。
赵曦很想顺着黄河一直向上游追溯着看一看,就像苏颂他们当初勘查一样,从黄河清澈到变黄,整个流经黄土高原的地方都看一看。可惜,朝廷传来的奏报,让他不得不停止这一次出行回朝。
因为四皇子回来了,很狼狈的回来了。
一千条枪,三千多人的队伍,居然灰溜溜的回来了。
奏报中没有详细说具体的情况,只说在琉球与不同的势力争端,劣势明显,不得不退回国朝,以求再战······
“人总是自命不凡,不遭遇些挫折,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
虽然赵曦还不清楚具体细节,但是,国朝三千悍卒,外带一千条枪的队伍,居然在近海的小岛上溃败了,这让赵曦很难理解。
后世,因为出于某些特殊原因,赵曦关注过琉球,之所以让四皇子立足琉球,是因为赵曦知道,此时的琉球还是无主之地,或者说是没有政权存在的。
琉球是隋时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发现的。
据传:朱宽等人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前朝朝编纂《隋书》时,因“虬”意为小龙,为避帝王龙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一直到明朝洪武年间,才将该地美名以:琉球,意味琉璃玉和珍珠球。也是在洪武年间,琉球成为藩属国。
没想到这样一个无主之地,三千悍卒居然被人打回来了。
“官家,四皇子招募的人手,除一千火枪队为新军退役军卒外,其他都是花腿闲汉,或者行船的好手,在征战上未必擅长。”
“若琉求有其他势力,或者被各方势力联合,出现此类情况倒也不难理解。”
官家或许不知道四皇子那队伍的组成,苏颂还是知道的。即便是他家族里的人,也有安插人手。
总体来说,四皇子的随行队伍,更多的是探探情况的意思,即便是船夫水手,恐怕也都不是什么精英。
唯一说得过去的,就是那一千火枪队是退役的新军军卒,这还是官家暗地里授意的。否则,能不能退回来都难说。
有些话苏颂能说,有些话不能说。还是在老护卫营时,苏颂就能感觉到官家对疆域的野心,对于四皇子东出拓海的事,苏颂也不敢随意的去评论。
但是,有一点,苏颂不能逆着官家的意图,直接驳斥东出拓海的行动。
出来也两三个月了,大体的问题也看明白了。从这段时间的行程,也能证明沈括所制作的沙盘无误,完全可以对照着沙盘商讨相应的对策。
这一趟,也对黄河沿岸的环境和土质有了充分的了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虽然赵曦这一趟不算是出征,时间上倒是与这《采薇》的描述相应了。
离开汴梁时,是夏末秋初,两三个月过去了,队伍返朝时,麟府一带已经有了零星的小雪。
不是归心似箭,而是在返程时不再有其他闲时,只是单纯的赶路。
驿递就像接力,官家的行程时时向朝廷奏报,而地方州府把官家回程的线路清理的相当干净,完全做到了没有一丝障碍的回朝。
回朝时赵曦也没有节外生枝,就干脆乘坐了轨道马车,在没到河中府时,君王规制的轨道马车已经到位了。
接下来的行程就更加迅疾了。出行两三个月,回程不到半月,就已经看到了汴梁的城墙。
······
勤政殿里,四皇子跪着,头不敢抬。折损了近五百人,仓皇逃窜回来,这是自政和年以来,国朝从没没有过的溃败。
三个月,东出拓海时的意气奋发,跟如今的狼狈,对比的实在鲜明。
除了四皇子,勤政殿里还跪着一人,是曾经的老护卫营军卒,是赵曦钦点东出拓海的军事主官。
太子陪着,内阁大臣都陪着。
“温良臣,说说吧,怎么回事?好歹是老护卫营出身的,有些规矩朕不说你
不管是大宋还是西夏,对整个陕北高原水土破坏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于征战,到不完全是农耕民族对土地的渴望······毕竟这沟沟壑壑的,在人口密度不算太大的国朝,对于人们的吸引力还不大。
好在今非昔比,也与原来的历史不同,或许几十年的破坏需要很久来恢复,但赵曦不担心。
这里不再是战场,也不在是边疆,加上石炭的推广,人们砍伐树木的需求不旺盛,只要朝廷稍加引导,相信能最大程度的改善此地的水土。
赵曦回忆着他记忆里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还想起后世少年时的他,农闲时总是会跟着父辈去植树,还有每年自上而下的植树活动······或许以国朝现在的财力,也应该可以用一种补贴的形式,来引导百姓植树造林。
整个勘查队伍在河东、麟府一带转悠,地方州府战战兢兢的,勘查队伍几乎跑遍了整个山陕交界······当然,这是赵曦的认知。
情况并不算严重,最起码土质不至于像后世那样,零星的榆树柳树还能避阴,也就是土质还没有恶化到不能栽种的程度。
赵曦很想顺着黄河一直向上游追溯着看一看,就像苏颂他们当初勘查一样,从黄河清澈到变黄,整个流经黄土高原的地方都看一看。可惜,朝廷传来的奏报,让他不得不停止这一次出行回朝。
因为四皇子回来了,很狼狈的回来了。
一千条枪,三千多人的队伍,居然灰溜溜的回来了。
奏报中没有详细说具体的情况,只说在琉球与不同的势力争端,劣势明显,不得不退回国朝,以求再战······
“人总是自命不凡,不遭遇些挫折,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
虽然赵曦还不清楚具体细节,但是,国朝三千悍卒,外带一千条枪的队伍,居然在近海的小岛上溃败了,这让赵曦很难理解。
后世,因为出于某些特殊原因,赵曦关注过琉球,之所以让四皇子立足琉球,是因为赵曦知道,此时的琉球还是无主之地,或者说是没有政权存在的。
琉球是隋时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发现的。
据传:朱宽等人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前朝朝编纂《隋书》时,因“虬”意为小龙,为避帝王龙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一直到明朝洪武年间,才将该地美名以:琉球,意味琉璃玉和珍珠球。也是在洪武年间,琉球成为藩属国。
没想到这样一个无主之地,三千悍卒居然被人打回来了。
“官家,四皇子招募的人手,除一千火枪队为新军退役军卒外,其他都是花腿闲汉,或者行船的好手,在征战上未必擅长。”
“若琉求有其他势力,或者被各方势力联合,出现此类情况倒也不难理解。”
官家或许不知道四皇子那队伍的组成,苏颂还是知道的。即便是他家族里的人,也有安插人手。
总体来说,四皇子的随行队伍,更多的是探探情况的意思,即便是船夫水手,恐怕也都不是什么精英。
唯一说得过去的,就是那一千火枪队是退役的新军军卒,这还是官家暗地里授意的。否则,能不能退回来都难说。
有些话苏颂能说,有些话不能说。还是在老护卫营时,苏颂就能感觉到官家对疆域的野心,对于四皇子东出拓海的事,苏颂也不敢随意的去评论。
但是,有一点,苏颂不能逆着官家的意图,直接驳斥东出拓海的行动。
出来也两三个月了,大体的问题也看明白了。从这段时间的行程,也能证明沈括所制作的沙盘无误,完全可以对照着沙盘商讨相应的对策。
这一趟,也对黄河沿岸的环境和土质有了充分的了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虽然赵曦这一趟不算是出征,时间上倒是与这《采薇》的描述相应了。
离开汴梁时,是夏末秋初,两三个月过去了,队伍返朝时,麟府一带已经有了零星的小雪。
不是归心似箭,而是在返程时不再有其他闲时,只是单纯的赶路。
驿递就像接力,官家的行程时时向朝廷奏报,而地方州府把官家回程的线路清理的相当干净,完全做到了没有一丝障碍的回朝。
回朝时赵曦也没有节外生枝,就干脆乘坐了轨道马车,在没到河中府时,君王规制的轨道马车已经到位了。
接下来的行程就更加迅疾了。出行两三个月,回程不到半月,就已经看到了汴梁的城墙。
······
勤政殿里,四皇子跪着,头不敢抬。折损了近五百人,仓皇逃窜回来,这是自政和年以来,国朝从没没有过的溃败。
三个月,东出拓海时的意气奋发,跟如今的狼狈,对比的实在鲜明。
除了四皇子,勤政殿里还跪着一人,是曾经的老护卫营军卒,是赵曦钦点东出拓海的军事主官。
太子陪着,内阁大臣都陪着。
“温良臣,说说吧,怎么回事?好歹是老护卫营出身的,有些规矩朕不说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