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1/3)
老夫人的腿疾重了许多,渐渐地不爱走动了。宋如锦每日去请安时,便会顺道折一枝桂花,还道:“外头秋色正好,既然祖母懒得走,我便把秋色带来给祖母一观。”
眉眼精致的姑娘,出落得亭亭玉立,往那儿一站,当真是人比花娇,说出的话也句句讨喜。惹得老夫人喜笑颜开,常把宋如锦挂在嘴边夸。
宋如锦也往慈晖堂跑得越发勤了,隔三差五就去一趟,和养在老夫人跟前的宋衍也熟了起来。宋衍现在才九个月,渐渐能咿咿呀呀说一些旁人听不懂的话,宋如锦就拿一只大红色的拨浪鼓逗他:“叫姐姐,姐姐——”
小宋衍就眨着乌溜溜的眼睛,含混地跟着喊:“切切……”
宋如锦顿时眉开眼笑。
“说姐姐最好!”宋如锦得寸进尺。
这么小的孩子哪里说得了这般复杂的句子?小宋衍努力地张嘴,“切切……好……”
宋如锦乐得捧腹大笑。
老夫人就喜欢看这种其乐融融的场面,连带着腿疾也没那么难受了。
有一天,老夫人歇午刚醒,就听采杏说二姑娘已经来了,她嘴上说着:“天天往这儿跑,她也不腻烦。”脚下却急急忙忙地穿上鞋子,一刻也不停地往东厢房去了。
宋如锦正拿着一只竹蜻蜓逗宋衍玩。见老夫人来了,就笑着说:“祖母,我今日不走了,就在您这儿住几天。”
老夫人心里自然高兴,吩咐人去搭一个碧纱橱,还让丫头们趁着日头把被褥拿出去晒一晒。
“这事儿可曾知会你娘了?”老夫人笑眯眯地问道。
“就是娘让我过来小住的。”宋如锦道,“娘说祖母年岁大了,虽有衍弟承欢膝下,却也孤孤单单的,让我们多来陪陪您。”
老夫人慈爱地揉了揉宋如锦的发顶,“你娘把你教得很好。”
结果宋如锦一住下来就不肯走了。老夫人这里不仅茶点精细、饭菜可口,最关键的是疏影没跟来,再没有人催她练字了!得闲还能逗逗小宋衍解闷儿,别提过得多快活了。
日子便这般松松散散地过下去,转瞬又是一年除夕了。
一家人齐齐整整地聚在一起,连之前受罚后就不大出门的宋如墨也出现在了饭桌上。大家彼此说着祝词,热热闹闹地把年过了。
年后,靖西王妃又递来了帖子,请宋如锦过府做客。
刘氏当着宋怀远的面应承下来,倒把宋怀远气得够呛。
其实这大半年来,宋如锦去靖西王府已是常事,只是宋怀远不知道而已。刘氏也想开了——夫君的爱重、侯府的前程,她都不在乎,只要女儿过得舒心快活,她就满足了。
宋如锦对靖西王府已经很熟了,甚至不用下人领路,就能七拐八拐地摸到徐牧之的书房。
她到的时候徐牧之正在读书,看得是本画册子,封皮上写着“大夏山河鉴”。宋如锦见他看得入神,便没打扰他,自顾自地在一旁坐下,颇为顺手地给自己倒了一盏茶。
过了年,徐牧之就十五岁了。
这个年纪的少年郎正是听了英雄事便生出满腔抱负、读了圣贤书便忧国忧民的时候。徐牧之每日在国子监进学,倒也并非对朝堂之事一无所知。加之在王府耳濡目染,他心里很清楚当朝太子对他们家是什么态度。
但他真的好想披上战甲,驰骋无垠的战场,守卫这片大好河山啊!
他翻了一页《大夏山河鉴》,少年不知愁滋味般地叹了口气。
“锦妹妹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也不吱一声?”徐牧之一抬头,便见宋如锦正坐在前头的八仙椅上,慢条斯理地喝茶。他还当自己眼花了,连忙揉了揉眼睛。
“来得有一会儿了,见你看得入迷,便没有扰你。”宋如锦道。她今日穿了一件橘红色的锦缎长袄,脸蛋也被屋子里的地龙熏得红扑扑的,看上去很是喜人。
“劳烦妹妹久等了。前几日过年,厨房新做了几个大菜,我带妹妹去吃,就当是给妹妹赔罪了。”徐牧之站了起来。
宋如锦仰首看着他:“你好高啊……”
一年前,两人的身高还差不多,没想到这一年以来,徐牧之的身量嗖嗖嗖地往上长,已经比宋如锦高出一个头了。
徐牧之闻言,弯着腰,矮下身子,笑盈盈地平视着宋如锦的杏眼,“那妹妹要多吃一点,才能长高。”
宋如锦想起自己每日在老夫人那儿蹭饭,餐餐都要吃大鱼大肉,饭后还要用一些水果茶点……她很是心虚地点了点头——她吃得已经够多了!
“你的发髻散了,我帮你拢好。”因徐牧之低着头,宋如锦便瞧见他的头发散出来一束,本想顺手把它盘到发髻里,哪知道越弄越乱,还不如先前整齐。
宋如锦愧疚道:“世兄,要不拆下来重新束吧?”
徐牧之弯着腰,一动也不敢动,“妹妹……妹妹看着办吧。”
宋如锦便把他整个发髻拆了下来,重新扎了一个小发髻圈,从自己头上拔了一根样式简单的玉簪,固定住小发髻圈,然后抽紧余下的头发,一圈一圈地绕上簪子。
徐牧之的脸渐渐热了起来。他甚至能听见宋如锦清浅的呼吸声,一下一下的,像熏然春风吹在他的
眉眼精致的姑娘,出落得亭亭玉立,往那儿一站,当真是人比花娇,说出的话也句句讨喜。惹得老夫人喜笑颜开,常把宋如锦挂在嘴边夸。
宋如锦也往慈晖堂跑得越发勤了,隔三差五就去一趟,和养在老夫人跟前的宋衍也熟了起来。宋衍现在才九个月,渐渐能咿咿呀呀说一些旁人听不懂的话,宋如锦就拿一只大红色的拨浪鼓逗他:“叫姐姐,姐姐——”
小宋衍就眨着乌溜溜的眼睛,含混地跟着喊:“切切……”
宋如锦顿时眉开眼笑。
“说姐姐最好!”宋如锦得寸进尺。
这么小的孩子哪里说得了这般复杂的句子?小宋衍努力地张嘴,“切切……好……”
宋如锦乐得捧腹大笑。
老夫人就喜欢看这种其乐融融的场面,连带着腿疾也没那么难受了。
有一天,老夫人歇午刚醒,就听采杏说二姑娘已经来了,她嘴上说着:“天天往这儿跑,她也不腻烦。”脚下却急急忙忙地穿上鞋子,一刻也不停地往东厢房去了。
宋如锦正拿着一只竹蜻蜓逗宋衍玩。见老夫人来了,就笑着说:“祖母,我今日不走了,就在您这儿住几天。”
老夫人心里自然高兴,吩咐人去搭一个碧纱橱,还让丫头们趁着日头把被褥拿出去晒一晒。
“这事儿可曾知会你娘了?”老夫人笑眯眯地问道。
“就是娘让我过来小住的。”宋如锦道,“娘说祖母年岁大了,虽有衍弟承欢膝下,却也孤孤单单的,让我们多来陪陪您。”
老夫人慈爱地揉了揉宋如锦的发顶,“你娘把你教得很好。”
结果宋如锦一住下来就不肯走了。老夫人这里不仅茶点精细、饭菜可口,最关键的是疏影没跟来,再没有人催她练字了!得闲还能逗逗小宋衍解闷儿,别提过得多快活了。
日子便这般松松散散地过下去,转瞬又是一年除夕了。
一家人齐齐整整地聚在一起,连之前受罚后就不大出门的宋如墨也出现在了饭桌上。大家彼此说着祝词,热热闹闹地把年过了。
年后,靖西王妃又递来了帖子,请宋如锦过府做客。
刘氏当着宋怀远的面应承下来,倒把宋怀远气得够呛。
其实这大半年来,宋如锦去靖西王府已是常事,只是宋怀远不知道而已。刘氏也想开了——夫君的爱重、侯府的前程,她都不在乎,只要女儿过得舒心快活,她就满足了。
宋如锦对靖西王府已经很熟了,甚至不用下人领路,就能七拐八拐地摸到徐牧之的书房。
她到的时候徐牧之正在读书,看得是本画册子,封皮上写着“大夏山河鉴”。宋如锦见他看得入神,便没打扰他,自顾自地在一旁坐下,颇为顺手地给自己倒了一盏茶。
过了年,徐牧之就十五岁了。
这个年纪的少年郎正是听了英雄事便生出满腔抱负、读了圣贤书便忧国忧民的时候。徐牧之每日在国子监进学,倒也并非对朝堂之事一无所知。加之在王府耳濡目染,他心里很清楚当朝太子对他们家是什么态度。
但他真的好想披上战甲,驰骋无垠的战场,守卫这片大好河山啊!
他翻了一页《大夏山河鉴》,少年不知愁滋味般地叹了口气。
“锦妹妹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也不吱一声?”徐牧之一抬头,便见宋如锦正坐在前头的八仙椅上,慢条斯理地喝茶。他还当自己眼花了,连忙揉了揉眼睛。
“来得有一会儿了,见你看得入迷,便没有扰你。”宋如锦道。她今日穿了一件橘红色的锦缎长袄,脸蛋也被屋子里的地龙熏得红扑扑的,看上去很是喜人。
“劳烦妹妹久等了。前几日过年,厨房新做了几个大菜,我带妹妹去吃,就当是给妹妹赔罪了。”徐牧之站了起来。
宋如锦仰首看着他:“你好高啊……”
一年前,两人的身高还差不多,没想到这一年以来,徐牧之的身量嗖嗖嗖地往上长,已经比宋如锦高出一个头了。
徐牧之闻言,弯着腰,矮下身子,笑盈盈地平视着宋如锦的杏眼,“那妹妹要多吃一点,才能长高。”
宋如锦想起自己每日在老夫人那儿蹭饭,餐餐都要吃大鱼大肉,饭后还要用一些水果茶点……她很是心虚地点了点头——她吃得已经够多了!
“你的发髻散了,我帮你拢好。”因徐牧之低着头,宋如锦便瞧见他的头发散出来一束,本想顺手把它盘到发髻里,哪知道越弄越乱,还不如先前整齐。
宋如锦愧疚道:“世兄,要不拆下来重新束吧?”
徐牧之弯着腰,一动也不敢动,“妹妹……妹妹看着办吧。”
宋如锦便把他整个发髻拆了下来,重新扎了一个小发髻圈,从自己头上拔了一根样式简单的玉簪,固定住小发髻圈,然后抽紧余下的头发,一圈一圈地绕上簪子。
徐牧之的脸渐渐热了起来。他甚至能听见宋如锦清浅的呼吸声,一下一下的,像熏然春风吹在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