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集结起来的联合远征舰队(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车里雅宾斯克城外,中华帝国皇家陆军8位军长,对于尽快攻击车里雅宾斯克城的联军达成一致之后,各军已经抵达车里雅宾斯克城外的部队,就进入了攻击前最后的准备。
    1908年10月21日的晚上,林大鑫在北京紫禁城内,接到了车里雅宾斯克城那里发来的电报,这封电报是负责攻击车里雅宾斯克城的总指挥官倪凡发给林大鑫的。
    在电报上倪凡向林大鑫报告了白天的空战情况,以及车里雅宾斯克城前线的部队,准备在后天就发起攻击,不再等待8个主力军的部队都抵达车里雅宾斯克城外再发起攻城战。
    此时在林大鑫身边还有一个人,是国防部的部长吴佩孚,倪凡的电报是直接发到了国防部,由吴佩孚连夜进宫转交给林大鑫的。
    吴佩孚对林大鑫说道:“皇上,臣认为倪凡他们的意见完全可行,目前在车里雅宾斯克城外的8个主力军,重装备已经完全到位,兵力也将近80万,这样一来我们的火力优势和装甲优势都可以发挥出来,可以开打了,再等下去,协约国和同盟国在车里雅宾斯克城的兵力也会越来越雄厚。”
    林大鑫点头说道:“既然前线的将领们认为现在已经适合对车里雅宾斯克城发起进攻,那么就按照前线将领们的意见,23日发起攻击。”
    吴佩孚说道:“等我一会儿回到国防部,就立刻给倪凡发电报。”
    林大鑫考虑一下接着说道:“国防部也要考虑车里雅宾斯克城兵力不足的情况,毕竟协约国和同盟国在那里的兵力,已经超出我们中华帝国皇家陆军好几倍了,我可是在电报里向倪凡承诺过,如果车里雅宾斯克城那里出现兵力缺乏的状况,后援的部队一定会尽快支援上去。”
    吴佩孚自信的说道:“皇上放心,国防部对此已经有了安排,目前我们中华帝国皇家陆军集中了8个野战军和3个近卫军准备对俄国乌拉尔山脉的防线发起进攻,只在车里雅宾斯克城就集中了6个野战军和2个近卫军,不过考虑到协约国和同盟国在车里雅宾斯克城兵力上面的优势,国防部准备把乌拉尔山脉附近的另外1个近卫军也调往车里雅宾斯克城,不过目前考虑到运力的问题,这个近卫军还没有开赴车里雅宾斯克城那里,此外国防部还调集了4个新组建的野战军,进入了安东省,随时准备进入俄国境内,向车里雅宾斯克城进行支援。”
    林大鑫点了点头,然后看了一眼自己身前桌子上的军事地图,不禁叹气说道:“从鄂木斯克城到车里雅宾斯克城的这段铁路,我们必须进行修复,不然就是打下了车里雅宾斯克城,我们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继续向俄国欧洲地区进攻,在兵力和作战物资的运输上,也将会面临非常大的困难,毕竟越向俄国欧洲腹地前进,我们中华帝国皇家陆军所要承受的压力就越大。”
    吴佩孚跟着叹气说道:“皇上,俄国人把鄂木斯克城到车里雅宾斯克城之间的铁路破坏的实在太彻底,如果要是能在短时间修复,我们就选择利用铁路向车里雅宾斯克城运送部队和作战物资了。我们派人大致估算过,想要把这么长一段铁路都修复了,没有个一年半载是不可能办到的。”
    林大鑫皱眉说道:“如果那样的话,以后对俄国欧洲地区继续进攻,难度就增加非常之大了,毕竟只依靠卡车、运输机和飞艇,部队和作战物资要是运过乌拉尔山脉会比现在运往车里雅宾斯克城更加不容易,算了,现在先把车里雅宾斯克城拿下来再研究其他的吧!”
    车里雅宾斯克城那里即将爆发的战役,可以说对于中华帝国和协约国、同盟国之间的战争,非常的关键,不管哪一方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都会在俄国战场占据主动,不过现在林大鑫的心思却不能完全在车里雅宾斯克城那里,因为军情局已经得到了准确的情报,协约国和同盟国7个国家的海军已经在希腊克里特岛的伊拉克里翁港进行集结,并且集结的差不多,择日就会出发了。
    希腊克里特岛的伊拉克里翁港位于地中海,距离苏伊士运河不算远,俄国与林大鑫第一次爆发大战之时,俄国和法国的联军舰队就是在这里集结,然后万里迢迢赶到亚洲海域,被当时的东北海军所击败,这一次协约国和同盟国的联合远征舰队,也选择在这里集结,准备开赴亚洲,去与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在大海上一决雌雄,也许用不了多久,这支规模异常庞大的联合远征舰队就会抵达亚洲了。
    希腊虽然没有加入这次对中华帝国的战争,但是协约国和同盟国告诉希腊,他们要用一下你的港口,希腊连个反对的声音都不敢出,乖乖的把克里特岛的伊拉克里翁港,借给了协约国和同盟国,让联合远征舰队在伊拉克里翁港进行集结。
    而且根据军情局的情报,协约国和同盟国的联合远征舰队规模,比之前各国商定的规模又大了一些,英国、法国、德国,这3个国家派出的军舰要比当初商定的多一些。
    这支协约国和同盟国的联合远征舰队,本来计划至少拥有66艘无畏战列舰和66艘全钢制战列舰,再加上其他数量众多的铁甲战列舰、大型快速装甲巡洋舰、快速防护巡洋舰、驱逐舰、鱼雷艇和潜艇,实力就已经超越了中华帝国整个皇家海军。根据军情局的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