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节(2/3)
,又在各道设监察御史,分巡全国。
可她再一想,沈奚此问的用意似乎没那么浅显。
“你的意思,朱昱深想增设第十三道?”
“是。”沈奚点头,“他要增设云贵道。”
朱南羡蹙眉:“但云贵与安南接壤,战乱不断,一直为军事重镇,由都督府直辖,若都察院增设十三道,费人力物力不说,若遇战事,岂非吃力不讨好?”
沈奚道:“这就要说到朱昱深亲征安南的目的了。”
他看苏晋与朱南羡各一眼:“安南小国,若遇寻常战祸,随便派一名将领前去平乱即可,你们可知,朱昱深为何要挂帅亲征?”
朱南羡反应过来:“他不是为平乱而去的,他是要……借机收复安南?”
沈奚再次点头:“是,去年安南虽内乱,但,他们其实并没有违逆当年与时雨拟定的合约,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派兵骚扰大随边境。朱昱深说他们违约,不过是随便寻个由头,出兵安南,想要将他们收入大随疆土。”
“而今,朱昱深既从云贵入蜀,想必安南那里战事已平,只这几日,他就要着柳昀拟咨文,设安南为交趾,划入云贵道,从此,成为我大随江山的一部分。”
苏晋听到这里,明白过来。
难怪柳昀会离开京师,来到川蜀,他身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察院下,增设第十三道,大随版图随之囊括进这么大一块地方,是需要他亲力亲为设置行政州府与监察都司不可。
可她仍有不解之处:“既设云贵道,朱昱深与柳昀去云南不是更方便,为何要来川蜀?”
朱南羡自小从军,倒是先她一步明白过来:“因为蜀地是西南的门户。”
他顿了顿,“若不出所料,设置第十三道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朱昱深要在蜀地设置西南总都司,自湖广入川的十万大军,与这回随朱昱深亲征安南的二十万大军,自即日起,都会进驻西南都司。”
他说到这里,又细想了想,朱昱深收复安南,建立第十三道,增补三十万大军建立西南总都司,都是为了保障南方一带不再受战乱之苦,魄力虽值得赞颂,未免有些铤而走险,毕竟他的每走一步都没有退路,就譬如调二十万大军亲征安南,一旦战事陷入胶着,北方趁机起了乱子,又该怎么办?
或者说,朱南羡想,在这些决定的背后,还包含着什么更重大的决策?
还不待他问,苏晋已然道:“朱昱深如此费尽心思保证大随南方疆土和平,可是朝野当中,要出什么大变动了?”
沈奚看着他二人,顷刻,再点了一下头:“是,听说是朱昱深与柳昀早些年就已商议好的,这事除内阁外,暂还无人知道。”
“他们决定,迁都。”
“自大随立朝,北方一直战乱不休,究其根由,是边疆战力不足,防守不力,导致北方游牧一族,西北赤力,前朝北凉,一直虎视眈眈。如若将都城迁往北方,由天子来守这个国门,将北疆一带的防线更往北一带推进,一来可护北方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二来若以北平与应天府为基点,开放漕运,可以促进生产,使淮北,乃至于太行山以北的百姓都不再受饥荒之灾。”
“但都城北迁,天子北上,离南方就更远,是以在此之前,首要任务,是保障南方,尤其是云贵既岭南一带,不再受战乱之苦。
“这就是收复安南,设立十三道,设立西南总都司,包括为何实行屯田新政背后的原因。”
第243章 二四三章
迁都。
自古烟雨金陵, 六朝古都, 三国建业, 西晋健康, 南唐江宁,到如今的应天府, 一直是神州华夏的执政中心。
迁都短短两字, 所要改换的又岂止是都城?
上至江山版图, 朝野风貌, 下至水利,漕运,运输与人口,都要随之更变。
古来也不是没有立北平为都城的先例,譬如辽与金, 又譬如凉时的大都(注),但这些都是游牧外族, 本就生于北疆酷寒之地。
而今大随地大物博, 汉人执政,却要将都城迁往北平,那日后的百世百代,千百年后, 万万华夏子孙, 是否也会受此影响?
车厢内久无人语。
这其中的利弊太过庞杂, 影响太过深远, 不是他们三人在这一时之间可以辨得清的。
良久, 苏晋只问:“已定了吗?”
沈奚道:“朱昱深与柳昀既在川蜀,说明收复安南,建立云贵第十三道已成功,大概只这两日,就会昭告天下,立安南为大随交趾,设立西南总都司,改北平为都城,着手建立北平随宫。”
“等新的随宫建好,朱昱深会改北平为顺天府,即刻待朝臣迁入。”
朱南羡问:“定北平为顺天府,那应天府呢?”
沈奚道:“应天府毕竟是昔景元帝打下来的,祖制不可废,因此会作留都,仍是京师应天。”
“为了区分,应天府的京师,日后加一‘南’字,是为南京,而顺天府都城,京师前加一‘北’字,从今往后,北平便作北京。”
“北京与南京两个都城并行执政,是柳昀提议的,迁都不可一蹴而就,哪怕等几年后,都城真
可她再一想,沈奚此问的用意似乎没那么浅显。
“你的意思,朱昱深想增设第十三道?”
“是。”沈奚点头,“他要增设云贵道。”
朱南羡蹙眉:“但云贵与安南接壤,战乱不断,一直为军事重镇,由都督府直辖,若都察院增设十三道,费人力物力不说,若遇战事,岂非吃力不讨好?”
沈奚道:“这就要说到朱昱深亲征安南的目的了。”
他看苏晋与朱南羡各一眼:“安南小国,若遇寻常战祸,随便派一名将领前去平乱即可,你们可知,朱昱深为何要挂帅亲征?”
朱南羡反应过来:“他不是为平乱而去的,他是要……借机收复安南?”
沈奚再次点头:“是,去年安南虽内乱,但,他们其实并没有违逆当年与时雨拟定的合约,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派兵骚扰大随边境。朱昱深说他们违约,不过是随便寻个由头,出兵安南,想要将他们收入大随疆土。”
“而今,朱昱深既从云贵入蜀,想必安南那里战事已平,只这几日,他就要着柳昀拟咨文,设安南为交趾,划入云贵道,从此,成为我大随江山的一部分。”
苏晋听到这里,明白过来。
难怪柳昀会离开京师,来到川蜀,他身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察院下,增设第十三道,大随版图随之囊括进这么大一块地方,是需要他亲力亲为设置行政州府与监察都司不可。
可她仍有不解之处:“既设云贵道,朱昱深与柳昀去云南不是更方便,为何要来川蜀?”
朱南羡自小从军,倒是先她一步明白过来:“因为蜀地是西南的门户。”
他顿了顿,“若不出所料,设置第十三道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朱昱深要在蜀地设置西南总都司,自湖广入川的十万大军,与这回随朱昱深亲征安南的二十万大军,自即日起,都会进驻西南都司。”
他说到这里,又细想了想,朱昱深收复安南,建立第十三道,增补三十万大军建立西南总都司,都是为了保障南方一带不再受战乱之苦,魄力虽值得赞颂,未免有些铤而走险,毕竟他的每走一步都没有退路,就譬如调二十万大军亲征安南,一旦战事陷入胶着,北方趁机起了乱子,又该怎么办?
或者说,朱南羡想,在这些决定的背后,还包含着什么更重大的决策?
还不待他问,苏晋已然道:“朱昱深如此费尽心思保证大随南方疆土和平,可是朝野当中,要出什么大变动了?”
沈奚看着他二人,顷刻,再点了一下头:“是,听说是朱昱深与柳昀早些年就已商议好的,这事除内阁外,暂还无人知道。”
“他们决定,迁都。”
“自大随立朝,北方一直战乱不休,究其根由,是边疆战力不足,防守不力,导致北方游牧一族,西北赤力,前朝北凉,一直虎视眈眈。如若将都城迁往北方,由天子来守这个国门,将北疆一带的防线更往北一带推进,一来可护北方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二来若以北平与应天府为基点,开放漕运,可以促进生产,使淮北,乃至于太行山以北的百姓都不再受饥荒之灾。”
“但都城北迁,天子北上,离南方就更远,是以在此之前,首要任务,是保障南方,尤其是云贵既岭南一带,不再受战乱之苦。
“这就是收复安南,设立十三道,设立西南总都司,包括为何实行屯田新政背后的原因。”
第243章 二四三章
迁都。
自古烟雨金陵, 六朝古都, 三国建业, 西晋健康, 南唐江宁,到如今的应天府, 一直是神州华夏的执政中心。
迁都短短两字, 所要改换的又岂止是都城?
上至江山版图, 朝野风貌, 下至水利,漕运,运输与人口,都要随之更变。
古来也不是没有立北平为都城的先例,譬如辽与金, 又譬如凉时的大都(注),但这些都是游牧外族, 本就生于北疆酷寒之地。
而今大随地大物博, 汉人执政,却要将都城迁往北平,那日后的百世百代,千百年后, 万万华夏子孙, 是否也会受此影响?
车厢内久无人语。
这其中的利弊太过庞杂, 影响太过深远, 不是他们三人在这一时之间可以辨得清的。
良久, 苏晋只问:“已定了吗?”
沈奚道:“朱昱深与柳昀既在川蜀,说明收复安南,建立云贵第十三道已成功,大概只这两日,就会昭告天下,立安南为大随交趾,设立西南总都司,改北平为都城,着手建立北平随宫。”
“等新的随宫建好,朱昱深会改北平为顺天府,即刻待朝臣迁入。”
朱南羡问:“定北平为顺天府,那应天府呢?”
沈奚道:“应天府毕竟是昔景元帝打下来的,祖制不可废,因此会作留都,仍是京师应天。”
“为了区分,应天府的京师,日后加一‘南’字,是为南京,而顺天府都城,京师前加一‘北’字,从今往后,北平便作北京。”
“北京与南京两个都城并行执政,是柳昀提议的,迁都不可一蹴而就,哪怕等几年后,都城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