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第116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个问题虽然复杂,但只是工作量大一些,最难的,是材料的问题。
    其中一个难题,是防腐问题。
    防腐的方法太多了,涉及到材料学,这是苏擎的专长。
    首次提出的一百年“全寿命”概念,对于材料组的来说,无论是混凝土的防裂缝专题,还是桥体防腐,都是不小的挑战。
    材料不同于方案类问题,防撞的措施,按照一定的进度,计算相关数据,对比东海的情况,选择最佳方案就行。
    材料,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失败出现的概率大于成功,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尝试,有弯路,有错路,千百条路径里,只有少数几条可以通往成功的路。
    很多时候,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做的究竟是不是无用功。
    但材料,也是最强大的武器。
    一旦成功,它就能改变万物,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将各种技术推向更强,更高的水平。
    东海采取的是混凝土,海水中,存在大量的氯离子,实验必须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力,从而免受海水的腐蚀。
    防腐的手段很多,除了对混凝土进行性能改良,还可以选择其他的手段一同进行,比如,在表面涂上一层防腐涂层等等。
    但寻常的手段,都很难保证混凝土能够在海水中保持百年不倒。
    为此,谢雁好几个月没见到苏擎。
    在见面时,他拿着实验结果,高兴地不得了,要叫上方斯闻和她,一起去吃一顿。
    三个人高强度工作了好几个月,的确也累了。
    附近没什么大饭馆,方斯闻亲自下厨,他做的比饭馆里的好吃,苏擎和他们分享实验新发现——煤灰!
    “原本它只是普通的工业废料,放在那里,都只会污染环境,但加入混凝土之中,却有特别的效果。”
    他高兴道,“这个发现,不仅能进一步解决东海混凝土的防腐问题,还能解决煤灰的污染问题。”
    这一次的短暂休息后,三人又投入了新的实验当中去。
    在所有人日以继夜的实验和研究下,一个个问题被解决,方案的推进速度越来越快。
    终于,大多数工艺和技术问题被解决,相关的情况统计和方案测算也完成了,有了这些支持,跨海大桥的方案,很快就拿了出来!
    三十一公里的大桥,分为三个桥段。
    首先,是23千米的陆地桥梁,采取混凝土建造。
    第二段,是整条大桥的重点,跨海段,全长251千米。
    最后,则是港桥连接段,全长35千米。
    方案确定后,难题并没有减少。
    因为外海施工,还有更多的难题。
    宋海找到谢雁,提出了两个最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打桩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施工船舶问题。
    “修桥打桩,必须精确定位,但在海上没有任何的参照物,海水会推动船身,我们只能依靠卫星定位进行,”
    宋海说,“我们需要一套卫星打桩方案,一个月后,这两个都必须要有解决思路,其他的问题,我已经交给苏擎他们去攻克了。”
    谢雁点头,“这两个问题,我会给你一个答复。”
    她说,“要不了一个月,半个月。”
    半个月的时间,足够了。
    实际上,在卫星的帮助下进行精确打桩,以华国的工程技术来说,并不难做到。
    难的是华国没有足够的卫星系统。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利用卫星进行定位,他们能选择的只有利国的gps。
    打下一根桩需要七个卫星同时传送数据,帮助精确定位,两个确定高度,三个定下轴线,两个卫星进行校准。
    如果是在数十年后进行,当华国拥有自己的卫星系统时,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但现在,不是十年后,也不是二十年后。
    利国不断地再调整gps的数据,而且,它并不会为了华国,特意提供足够的七个卫星进行打桩。
    半个月后,宋海收到了谢雁的雏形方案。
    “gps-rtk技术?”
    他翻了几页。
    “rtk是一种定位技术,利用了实时载波相位差,”1
    她说,“七个卫星很难同时捕捉到,会导致我们的定位出现问题,但如果采取这种技术,将……”
    她说,“这个方案,还需要在海上进行实验,它有一定的误差影响,但如果能成功,达到我们要的水平,就足够了。”
    “太好了!”
    宋海点头,“立刻开始实验,只要能帮助准确定位,就是好方法!”
    “对了,还有另一个问题,你怎么只给了一个方案?”
    谢雁说,“另一个问题,不需要方案,只需要你请一个人。”
    “谁?”
    “华国港湾建设集团,董事长。”
    “找他?”
    “我做了调查,”
    谢雁点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生产的施工船,数据已经发送到了你的邮箱,对比之后,港湾建设是我最看好的一个。”
    海上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