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第165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苏筝说,“你说的那是你,别带上我。”
    他收拾了一下东西,看着即将空下来的房间。
    在这儿他们度过了大学的几年。
    他留下来,原本是为了谢雁,是为了郑晴。
    后来,是为了完成学业。
    现在,他好像真的有了一件事情可以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辆车,一条路,一根铁轨,就可以改变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
    而他们在做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
    不是在这个世界上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然后悄无声息地死去。
    是用他们的知识,他们的时间,去给这个世界的人留下更多改变,更多发展,和更多美好。
    正如谢雁说的那样,让更多的人可以安稳地回家,让更多的发展,走进华国的每个角落,让距离不在是以米,千米为单位,而是用时间去丈量——
    八分钟,沪城磁悬浮线。
    一小时,沿海经济圈。
    几个小时,从沪城到锦城,从首都到深城。
    不是靠飞机,而是靠着一列车。
    想见一个人,哪怕他和你相邻天涯海角,你也能毫不犹豫地向他飞奔而去。
    与风同行,我来见你。
    三个人离开了锦城,屋子没退,反正谢雁父母已经买了。
    但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相见会是什么时候,可能是春节——三人约好了无论去哪里,春节是要回来一起过的。
    苏筝去了沪城,郑晴也是。
    作为华国最大的城市,它在飞速地发展当中,需要更多的基建,更多的技术,更多的项目和人才。
    而周廊没让谢雁跟着自己继续留在实验室里,先让她去了华国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参加了一列动车组的调试。
    调试完成后,再跟随这列动车组前往秦沈线,进行实际的高速测试。
    在沪城磁悬浮成功开通一年后,秦沈线依然还在测试。
    因为铁道部的领导进行了一次换班,秦沈线要进行改动,原本定于在一年后的年底开通的客运专线,又延期了一年。
    02年——谢雁的寿命还剩下三年。
    按照系统的要求,这一个世界弱化了成就系统,以华国的铁路发展为主,绑定高铁行业后,高铁交通的发展里程,决定了她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购买之后的寿命包。
    华国的铁路里程,到现在也不过七八万公里,只有突破十万公里,她才能得到奖励。
    不过对于延长寿命,谢雁并不是很在意,延长寿命可以让她有更多的时间为祖国做贡献,郑晴和苏筝已经走上了正途,她相信即便是没有自己,他们也能很好的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而且这几年来虽然还在读书,但他们已经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还清之前借的钱,让自己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为了考察秦沈线的实际情况,谢雁提前从首都飞去客运专线了解情况。
    周廊介绍她跟随的团队,属于华国铁道部第三勘察院。
    说起来还有点缘分,这份介绍,是姚松主动提起来的。
    姚松退休前所在的铁道部专业设计院,经过几年来的变更,和华国南车,华国被车一起离开了铁道部,后来并入了第三勘察院。
    三院和全国的很多团队都有合作。
    这次她过去,就是为了收集数据。
    秦沈线的确很低调,不敢打高速铁路的名字,提到就是客运专线,外人听来,只觉得半点都不和高速铁路搭边。
    悄悄摸摸的建,悄悄摸摸的试车,中途还一波三折,差点夭折,即便如此,也推迟了通车的时间。
    谢雁来得早,先到处勘察了一下情况,了解相关监测操作。
    回到车站后,专线上负责测车的老秦给她介绍,“第一次的专线综合实验,用的是神州号跑出来的,这是资料。”
    谢雁翻了几页数据报告。
    神州号是一组内燃动车组,前身是一代“曙光号”,运营时速为140千米。
    一辆内燃动力车,拉着十辆拖车,在铁轨上跑。
    “神州号的速度只有一百多公里,但我看报告,秦沈线的设计时速是200,最高时速250。”
    老秦对这个女生很有好感,她并不娇气,而且看起来虽然还很年轻,但却并不是个绣花枕头,来这里几天,先是去铁路上转了很久,态度认真。
    他便点头道,“没错,神州号只是试一下,今天要进行的综合实验,是第二次试验,用的是先锋号动车组。第三次嘛,就是给你们从北京带来的了那列车准备了。”
    谢雁点头,“先锋号是去年出厂组装的新动车组,和神州号的动力不同,采取的是电力作为牵引力,在之前的广淮深线上跑出过接近二百五十公里的时速,是华国目前的最高速记录。”
    她翻了几页资料,“你们打算挑战这个速度吗?”
    老秦笑了笑,带着谢雁到了数据监控室,“那就要看我们的司机了。”
    窗外是铁路,而传感器和各种机器,将会把列车的各项数据,精确地传到他们这里。
    在这趟车上,不仅有司机和列车员,还有铁道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