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剃发留辫起争端(1/2)
故事发生在明末清初年间。
随着大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煤山自缢,和随后大清皇帝入主紫禁城,标志着大明王朝的灭亡及一个新王朝的开始。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在朝代更迭之时,无不是战火纷飞,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尤其是以武力征服大明的大清王朝初年更是如此。
那时,不少地方,抵抗清军的情绪和势力都比较大,而随着明末清初各种矛盾的不断加剧和激化,社会上更是一度陷入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境地。
大清王朝的统治者深知“打江山易,征服人心难”的道理。为了彻底征服汉人,并将汉人满化,清朝在入关之初就颁发了一道颇为严厉的政令——《剃发令》。
那是1644年,清军在打败了李自成以后进入了山海关,而进到山海关以后就发布了这道《剃发令》,让城里的男人们剃头开始留辫子,此举也被称之为剃发易服。
这道《剃发令》颁布后,引发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民间自发掀起了多种形式的抵制行动。不过,面对不愿意剃发留辫的民情民意,清廷并未动摇实施《剃发令》的决心,清军在继续攻城掠地的同时,也在各地强行推行“剃发留辫”的新政。
清廷强行推行“剃发留辫”新政,试图通过“剃发易服”的手段来改变汉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遭到抵制在所难免。有的地方民怨沸腾,与清军也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而与此同时,一些民间义士,借机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拉起队伍,与清军展开激战,战火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一直在不断蔓延,从而也引来清军一次又一次的残酷镇压。
前明洛阳府衙里有一位举人出身的文官,他才华横溢,为官清廉,写得一手的好字,经常免费为百姓写春联、题匾额,在老百姓中的口碑甚好。
这位文官名叫龙嘉诚,年近五旬。在清军逼近洛阳城池后,龙嘉诚眼看着府衙中的官员跑的跑,投降的投降,如散伙一般,无奈之下,也只好带着家人逃回到了老家龙门镇,以躲避战火。
龙门镇是座古城,早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城镇规模。这里是中原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整个城镇群山环绕,地势开阔,人口稠密,商贾云集,贸易繁荣。
龙嘉诚原本性情耿直,为人正直,即便是做官后,也是不畏权势,经常为老百姓仗义执言,深得百姓的信赖,当地人多称他为包青天式的“龙大人”。
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龙嘉诚在官场上混的并不如意,其处事风格刚直,不会溜须拍马,屡屡得罪一些权贵不说,还空有一肚子的才华却得不到升迁。
如今,龙嘉诚眼看着大清的战火烧到了中原大地,明朝的大势已去,江山已破,老百姓流离失所,也只能悲情以对,仰天长叹。
说起来,龙嘉诚在龙门镇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老百姓视他为清官、好官,平时遇到什么急难险事都喜欢有求于他,让他来主持公道。另外,龙嘉诚还有一手祖传的正骨推拿的好手艺,吸引不少病患慕名而来。
龙嘉诚的祖上是郎中出身,一代又一代,传下一套正骨推拿的好手艺,叫“龙式正骨”。
虽说到了龙嘉诚这一代,他没有子承祖业,而是考取了功名,走上了仕途,却也从小学了不少的正骨推拿的技艺,多少懂得一些医术,回到龙门镇之后,会为求助于他的一些病患做正骨推拿。
“龙式推拿”的秘籍在点穴上,找准病灶,对症点击,打通穴脉,从而减轻患者病痛。龙嘉诚曾为一位瘫痪多年的老妇人做正骨推拿治疗,一个月后,老妇人竟然能够自己起身下床走动了。
于是乎,龙嘉诚在民间的声望越来越高,慕名前来求字、求医的更是络绎不绝。
不过,随着清军的到来,很快就打破了这座古镇的平静。而一些清兵动辄在大街上抓人杀人,强行推行《剃发令》,也搞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一段时间以来,因冲突造成伤筋动骨的病人越来越多,让龙嘉诚忙得团团转。
进驻龙门镇的清军的一个千总,在龙门镇推行《剃发令》时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当他得知龙嘉诚是前明府衙的官员,在当地颇有名望时,就亲自带人找上门来,动员他带头剃发易服。
这位千总趾高气扬地说:“大明朝已经完蛋了,我大清皇帝也已经入住紫禁城了,望老先生认清形势,臣服大清。听说老先生在当地很有影响力,那就请你带头剃发易服。如果照做了,我可以上奏朝廷,让你官复原职。”
龙嘉诚本身对清廷推行的这个《剃发令》就很反感,根本不可能带头去剃发。而且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大明朝的官,人活一口气,岂能背叛大明去做清朝的官。
这个清军千总见龙嘉诚“不合作”的态度非常坚决,有些恼怒,威胁道:“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如果你不带头剃发,那么就把你全家都发配到宁古塔去,子子孙孙一辈子做苦力。”
龙嘉诚虽然内心里恨大明王朝的皇帝和众多官员不争气,丢掉了大明的江山,但是却也是“忠于大明”的一条硬汉子。
此时的龙嘉诚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仅
随着大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煤山自缢,和随后大清皇帝入主紫禁城,标志着大明王朝的灭亡及一个新王朝的开始。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在朝代更迭之时,无不是战火纷飞,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尤其是以武力征服大明的大清王朝初年更是如此。
那时,不少地方,抵抗清军的情绪和势力都比较大,而随着明末清初各种矛盾的不断加剧和激化,社会上更是一度陷入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境地。
大清王朝的统治者深知“打江山易,征服人心难”的道理。为了彻底征服汉人,并将汉人满化,清朝在入关之初就颁发了一道颇为严厉的政令——《剃发令》。
那是1644年,清军在打败了李自成以后进入了山海关,而进到山海关以后就发布了这道《剃发令》,让城里的男人们剃头开始留辫子,此举也被称之为剃发易服。
这道《剃发令》颁布后,引发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民间自发掀起了多种形式的抵制行动。不过,面对不愿意剃发留辫的民情民意,清廷并未动摇实施《剃发令》的决心,清军在继续攻城掠地的同时,也在各地强行推行“剃发留辫”的新政。
清廷强行推行“剃发留辫”新政,试图通过“剃发易服”的手段来改变汉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遭到抵制在所难免。有的地方民怨沸腾,与清军也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而与此同时,一些民间义士,借机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拉起队伍,与清军展开激战,战火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一直在不断蔓延,从而也引来清军一次又一次的残酷镇压。
前明洛阳府衙里有一位举人出身的文官,他才华横溢,为官清廉,写得一手的好字,经常免费为百姓写春联、题匾额,在老百姓中的口碑甚好。
这位文官名叫龙嘉诚,年近五旬。在清军逼近洛阳城池后,龙嘉诚眼看着府衙中的官员跑的跑,投降的投降,如散伙一般,无奈之下,也只好带着家人逃回到了老家龙门镇,以躲避战火。
龙门镇是座古城,早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城镇规模。这里是中原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整个城镇群山环绕,地势开阔,人口稠密,商贾云集,贸易繁荣。
龙嘉诚原本性情耿直,为人正直,即便是做官后,也是不畏权势,经常为老百姓仗义执言,深得百姓的信赖,当地人多称他为包青天式的“龙大人”。
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龙嘉诚在官场上混的并不如意,其处事风格刚直,不会溜须拍马,屡屡得罪一些权贵不说,还空有一肚子的才华却得不到升迁。
如今,龙嘉诚眼看着大清的战火烧到了中原大地,明朝的大势已去,江山已破,老百姓流离失所,也只能悲情以对,仰天长叹。
说起来,龙嘉诚在龙门镇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老百姓视他为清官、好官,平时遇到什么急难险事都喜欢有求于他,让他来主持公道。另外,龙嘉诚还有一手祖传的正骨推拿的好手艺,吸引不少病患慕名而来。
龙嘉诚的祖上是郎中出身,一代又一代,传下一套正骨推拿的好手艺,叫“龙式正骨”。
虽说到了龙嘉诚这一代,他没有子承祖业,而是考取了功名,走上了仕途,却也从小学了不少的正骨推拿的技艺,多少懂得一些医术,回到龙门镇之后,会为求助于他的一些病患做正骨推拿。
“龙式推拿”的秘籍在点穴上,找准病灶,对症点击,打通穴脉,从而减轻患者病痛。龙嘉诚曾为一位瘫痪多年的老妇人做正骨推拿治疗,一个月后,老妇人竟然能够自己起身下床走动了。
于是乎,龙嘉诚在民间的声望越来越高,慕名前来求字、求医的更是络绎不绝。
不过,随着清军的到来,很快就打破了这座古镇的平静。而一些清兵动辄在大街上抓人杀人,强行推行《剃发令》,也搞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一段时间以来,因冲突造成伤筋动骨的病人越来越多,让龙嘉诚忙得团团转。
进驻龙门镇的清军的一个千总,在龙门镇推行《剃发令》时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当他得知龙嘉诚是前明府衙的官员,在当地颇有名望时,就亲自带人找上门来,动员他带头剃发易服。
这位千总趾高气扬地说:“大明朝已经完蛋了,我大清皇帝也已经入住紫禁城了,望老先生认清形势,臣服大清。听说老先生在当地很有影响力,那就请你带头剃发易服。如果照做了,我可以上奏朝廷,让你官复原职。”
龙嘉诚本身对清廷推行的这个《剃发令》就很反感,根本不可能带头去剃发。而且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大明朝的官,人活一口气,岂能背叛大明去做清朝的官。
这个清军千总见龙嘉诚“不合作”的态度非常坚决,有些恼怒,威胁道:“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如果你不带头剃发,那么就把你全家都发配到宁古塔去,子子孙孙一辈子做苦力。”
龙嘉诚虽然内心里恨大明王朝的皇帝和众多官员不争气,丢掉了大明的江山,但是却也是“忠于大明”的一条硬汉子。
此时的龙嘉诚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