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节(3/3)
杨大眼是当世最有名的将领之一,杨白华又从小在行伍之中长大,耳濡目染,对魏军上下极为熟悉,有他在白袍骑中,马文才简直是如虎添翼,专门针对魏**队的各种阵法和行军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将这一支骑兵打造成了“魏骑克星”。
杨白华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自然也想憋足了劲儿让世人看看他的厉害,而不是冠着“妖妇面首”的称谓,这使他在白袍骑中越发刻苦。
杨白华本就有熊虎之姿,如今更是骁勇无敌,而随着互市的开展,杨白华也去信魏国,召集杨氏在氐族的勇士南下,现在“轻骑营”的五百人里,约有七成都是氐人骑兵。
这几年,马文才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白袍骑发展迅速,已经成了京中最受关注的一支新兴势力,即使陈庆之从洛阳回来,也无法撼动他在白袍骑中超然的地位。
如今的马文才,即使算不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也至少是连东宫也不敢轻易得罪的重臣。
第412章 分庭抗礼
“你要辞官?”
萧统看着面前的年轻人,面色一呆。
“祝令史, 你已经在玄圃园待了快五年了, 早已经是编修《文选》不可或缺之人, 如果是因为这五年你都没有升迁的原因, 我可以让……”
“殿下, 和官职无关。”
祝英台苦笑着断了萧统的话, “臣并不在意官职,当初会来玄圃园编修《文选》,也是因为兴趣使然……”
顺便给梁山伯找找范文什么的。
“这几年编修《文选》已经步入正轨,已经没有什么臣要做的, 臣实在是无功不受禄。”
祝英台露出为难的表情。
“况且, 以臣和裴御史的私交,也不再适合留在东宫了。”
从去年起,皇帝就不再关注编修《文选》的事, 东宫里也就对这一块轻忽很多。加上经过十余年的编修,《文选》已经收录了不少该有的文章,其实有没有祝英台查遗补缺已经不重要了。
从一年多起,她就和玄圃园大部分书令史一样, 隔三岔五才去点卯,其余时间都在帮助马文才完成炼铜的事情。
一开始她还有些不好意思, 可当她连续几个月开小差都没人责怪她时, 她就知道随着东宫越来越紧张的局势, 编修《文选》已经成了一项面子工程, 没有人再在乎谁在抄字、谁来借书了。
更何况, 在其他人眼里,东宫其实一直是在苛待祝英台的。
她未满十五岁就被召入东宫,因文才出众、书法超群而被擢为书令史,又和宫中几位皇子有着私交,连三皇子都和她结为好友,当年曾羡煞不少人,就连当年进入国子监的“天子门生”们都觉得她以后必定是前途无限。
可五年过去了,当年曾经一起在会稽学馆读书的同窗中,徐之敬已经成为皇帝身边最信任的太医令,傅歧是尚书省的金部郎中,褚向为通市监,孔笙入了国子监为博士,马文才更不必说,手握兵权又能自由出入宫中,已经是位极人臣。
而比他们起家更为优异的祝英台,却一直还任着东宫的书令史,虽官位清贵,却根本没有得到过升迁。
三皇子萧纲曾好几次提到过这件事,认为祝英台在编修《文选》上有极大的功劳,应该论功行赏,但一来祝英台有名士之风,自己根本不太在意官职,二来则是她和裴山、马文才私交太好,而这两人这几年不但数次拒绝了东宫的招揽,还隐隐有和东宫对立之势,所以在东宫里的身份就越发尴尬起来。
也不知太子是因为被数次拒绝伤了颜面,还是掩耳盗铃假装没在意,总而言之,明明有礼贤下士之名的萧统,却任由祝英台一肩挑起编修《文选》中绝大部分的琐事,却渐渐将她边缘化了。
这几个月来,“裴山”接连弹劾、参倒了东宫中数位核心人物,甚至连尚书仆射徐勉都被弹劾有索贿之嫌,和裴山有“断袖”关系的祝英台,也不免成为了东宫不少官员的迁怒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祝英台会辞官,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以预料的事。
“若是因为裴御史的事,祝令史大可不必烦忧,你是你,他是他,孤分得清。裴御史也是为国尽忠,孤也不怪他。”
萧统听到祝英台的理由,只犹豫了一会儿,便答得干脆。
杨白华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自然也想憋足了劲儿让世人看看他的厉害,而不是冠着“妖妇面首”的称谓,这使他在白袍骑中越发刻苦。
杨白华本就有熊虎之姿,如今更是骁勇无敌,而随着互市的开展,杨白华也去信魏国,召集杨氏在氐族的勇士南下,现在“轻骑营”的五百人里,约有七成都是氐人骑兵。
这几年,马文才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白袍骑发展迅速,已经成了京中最受关注的一支新兴势力,即使陈庆之从洛阳回来,也无法撼动他在白袍骑中超然的地位。
如今的马文才,即使算不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也至少是连东宫也不敢轻易得罪的重臣。
第412章 分庭抗礼
“你要辞官?”
萧统看着面前的年轻人,面色一呆。
“祝令史, 你已经在玄圃园待了快五年了, 早已经是编修《文选》不可或缺之人, 如果是因为这五年你都没有升迁的原因, 我可以让……”
“殿下, 和官职无关。”
祝英台苦笑着断了萧统的话, “臣并不在意官职,当初会来玄圃园编修《文选》,也是因为兴趣使然……”
顺便给梁山伯找找范文什么的。
“这几年编修《文选》已经步入正轨,已经没有什么臣要做的, 臣实在是无功不受禄。”
祝英台露出为难的表情。
“况且, 以臣和裴御史的私交,也不再适合留在东宫了。”
从去年起,皇帝就不再关注编修《文选》的事, 东宫里也就对这一块轻忽很多。加上经过十余年的编修,《文选》已经收录了不少该有的文章,其实有没有祝英台查遗补缺已经不重要了。
从一年多起,她就和玄圃园大部分书令史一样, 隔三岔五才去点卯,其余时间都在帮助马文才完成炼铜的事情。
一开始她还有些不好意思, 可当她连续几个月开小差都没人责怪她时, 她就知道随着东宫越来越紧张的局势, 编修《文选》已经成了一项面子工程, 没有人再在乎谁在抄字、谁来借书了。
更何况, 在其他人眼里,东宫其实一直是在苛待祝英台的。
她未满十五岁就被召入东宫,因文才出众、书法超群而被擢为书令史,又和宫中几位皇子有着私交,连三皇子都和她结为好友,当年曾羡煞不少人,就连当年进入国子监的“天子门生”们都觉得她以后必定是前途无限。
可五年过去了,当年曾经一起在会稽学馆读书的同窗中,徐之敬已经成为皇帝身边最信任的太医令,傅歧是尚书省的金部郎中,褚向为通市监,孔笙入了国子监为博士,马文才更不必说,手握兵权又能自由出入宫中,已经是位极人臣。
而比他们起家更为优异的祝英台,却一直还任着东宫的书令史,虽官位清贵,却根本没有得到过升迁。
三皇子萧纲曾好几次提到过这件事,认为祝英台在编修《文选》上有极大的功劳,应该论功行赏,但一来祝英台有名士之风,自己根本不太在意官职,二来则是她和裴山、马文才私交太好,而这两人这几年不但数次拒绝了东宫的招揽,还隐隐有和东宫对立之势,所以在东宫里的身份就越发尴尬起来。
也不知太子是因为被数次拒绝伤了颜面,还是掩耳盗铃假装没在意,总而言之,明明有礼贤下士之名的萧统,却任由祝英台一肩挑起编修《文选》中绝大部分的琐事,却渐渐将她边缘化了。
这几个月来,“裴山”接连弹劾、参倒了东宫中数位核心人物,甚至连尚书仆射徐勉都被弹劾有索贿之嫌,和裴山有“断袖”关系的祝英台,也不免成为了东宫不少官员的迁怒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祝英台会辞官,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以预料的事。
“若是因为裴御史的事,祝令史大可不必烦忧,你是你,他是他,孤分得清。裴御史也是为国尽忠,孤也不怪他。”
萧统听到祝英台的理由,只犹豫了一会儿,便答得干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