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节(1/3)
第448章 戏精本精
北海王有异动是大事,何况元冠受不似他父亲是个草包, 一举一动皆有原因, 马文才心怀疑惑却也不能擅专, 便悄悄唤了陈庆之过来。
陈庆之在徐州之战中一战成名,白袍军也立下了赫赫的战功,虽然后来因为萧综被掠徐州战果没有留存,但陈庆之展露出的大局观和战术素养却让马文才也甚为敬服。
面对萧宝夤这样的宿将,马文才需要陈庆之这样的老师指点迷津。
陈庆之深夜被唤醒,知道是出了事, 悄然无声的入了马文才的帐中, 听完了军中探子的回报,也陷入了深思之中。
北海王元颢父子南下原本就是投奔萧宝夤的, 只不过半路上暴露了行踪结果被钟离的曹仲景将军俘虏了, 不得不改换目的地前往建康,后面借兵回返也只是顺势而为。
然而如今既然梁国已经签订了盟约、借了兵,甚至已经出发了,只要元冠受脑子没坏, 就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动什么其他念头, 否则他们人还没有出国境,又是敌众我寡,一旦撕破脸必定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趋吉避祸是人的天性, 陈庆之也想不出北海王为什么会向萧宝夤递出私信, 还用这种偷偷摸摸的方式。
“佛念, 你是从什么时候发现他不对的?”
陈庆之脑子动得很快, 一下子就抓住了症结。
“昨日登船时,他对着运兵的船只满额大汗,我好奇问之,却被几句话搪塞了过去,我那时便觉得不太对。”
马文才回想着,又说:“起初我以为他是想起北海王元颢落水溺亡的事情,可后来见他在船上却再无异样,便留了个心,让人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是不是我们准备太过充分,让元冠受起了忌惮之心,怕我们到了魏国过河拆桥?”
陈庆之再怎么聪慧也想不到任城王和六镇起兵头上,只能尽量根据现实猜测:“所以干脆留条后路,让萧宝夤随时接应?”
寿阳直抵南境,屯兵十万,这几年魏国境内不太平,各地豪酋强族都在造反,关陇道路四处断绝,萧宝夤接受过好几次朝廷的任命出兵剿匪、征讨逆贼,保证粮道和商路不至于中断,这几年也是兵将疲惫,每战之后便要修生养息好一阵子。
尔朱氏入主洛阳后,萧宝夤一直持观望态度,没有急着上表拥立哪位皇帝,他手握大军又节度着西、南两道的兵马,即使是只手遮天的尔朱军阀也只是以安抚为主,没有动他。
萧衍一直深深忌惮着萧宝夤,认为魏国之中,唯独他是心腹大患,然而儿子萧综流落魏国后“认祖归宗”,在魏国唯一的倚靠便是萧宝夤,这几年他也收敛起了对萧宝夤的敌意,先是在寿阳不远的马头城开放了互市,又提拔了萧宝夤在梁国的外甥褚向为互市司的长官。
这种态度上的转变,也使得魏国朝廷放心令萧宝夤率兵各处平乱,而不必担心南境有失,反倒是少帝死后,萧宝夤警戒着梁国趁虚而入,如今镇守要镇,不再轻易离开。
“元冠受想要左右逢源?”
马文才听完陈庆之的猜测后便嗤之以鼻,“他现在就是个烫手的石头,即使萧宝夤有反心,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大张旗鼓……”
“等等!”
陈庆之突然打断了马文才的话,原本还有些睡眼惺忪的表情突然一醒。
“早两年,萧宝夤确实不会急着展露野心抱负。他虽镇守边境,但关西、陇中、徐州各地皆有元魏宗室坐镇,粮草供应一应要靠朝廷,就连征兵都不能自主,但现在不同了……”
陈庆之望向马文才,凝重道:“洛阳动乱,宗室外逃,汝南王元悦、临淮王元彧、北青州刺史元世俊、南荆州刺史元志等魏宗室皆举州投降我国、逃离魏境,整个南边的防卫几乎崩溃,不但对我国毫无抵御之能,对萧宝夤也失去了钳制。”
“再加上因为互市,萧宝夤经营的诸城池都在对来往商队征收商税,私下必定也有经营,现在未必没有趁势而起的实力和念头。”
马文才也一直在注意边境的局势,陈庆之一加提点,他也明白过来。
“北海王父子就是看出萧宝夤正缺一个合适的举事名义,所以才千里南奔。因为萧宝夤是旧齐皇室,不可能得到魏人的支持,哪怕他举起勤王的名义,一旦朝中派出兵马接管他的人马,他也只能听从调令。”
他明白了北海王打得什么主意,脸色更冷。
“他倒是好思量,就是太不把我大梁看在眼里了!”
“对于元魏宗室来说,可能我们还不如萧宝夤这样的‘家臣’靠得住吧。”陈庆之也只能这样料想,苦笑道:
“然而我们现在也需要北海王这面大旗,若他生了异心,到了魏国便是他的故土,若他不能将白袍军当做唯一的倚仗,此去必有波折。”
“那就让他没了倚仗。”
马文才森然一笑,向着陈庆之附耳过去。
“我们可以这样……”
***
第二日一早,北海王惴惴不安地跟随白袍军拔营离开,一直关注着陈庆之和马文才方向的动静。
他仔细打量了好一会儿,也没发现两人有什么不对,
北海王有异动是大事,何况元冠受不似他父亲是个草包, 一举一动皆有原因, 马文才心怀疑惑却也不能擅专, 便悄悄唤了陈庆之过来。
陈庆之在徐州之战中一战成名,白袍军也立下了赫赫的战功,虽然后来因为萧综被掠徐州战果没有留存,但陈庆之展露出的大局观和战术素养却让马文才也甚为敬服。
面对萧宝夤这样的宿将,马文才需要陈庆之这样的老师指点迷津。
陈庆之深夜被唤醒,知道是出了事, 悄然无声的入了马文才的帐中, 听完了军中探子的回报,也陷入了深思之中。
北海王元颢父子南下原本就是投奔萧宝夤的, 只不过半路上暴露了行踪结果被钟离的曹仲景将军俘虏了, 不得不改换目的地前往建康,后面借兵回返也只是顺势而为。
然而如今既然梁国已经签订了盟约、借了兵,甚至已经出发了,只要元冠受脑子没坏, 就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动什么其他念头, 否则他们人还没有出国境,又是敌众我寡,一旦撕破脸必定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趋吉避祸是人的天性, 陈庆之也想不出北海王为什么会向萧宝夤递出私信, 还用这种偷偷摸摸的方式。
“佛念, 你是从什么时候发现他不对的?”
陈庆之脑子动得很快, 一下子就抓住了症结。
“昨日登船时,他对着运兵的船只满额大汗,我好奇问之,却被几句话搪塞了过去,我那时便觉得不太对。”
马文才回想着,又说:“起初我以为他是想起北海王元颢落水溺亡的事情,可后来见他在船上却再无异样,便留了个心,让人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是不是我们准备太过充分,让元冠受起了忌惮之心,怕我们到了魏国过河拆桥?”
陈庆之再怎么聪慧也想不到任城王和六镇起兵头上,只能尽量根据现实猜测:“所以干脆留条后路,让萧宝夤随时接应?”
寿阳直抵南境,屯兵十万,这几年魏国境内不太平,各地豪酋强族都在造反,关陇道路四处断绝,萧宝夤接受过好几次朝廷的任命出兵剿匪、征讨逆贼,保证粮道和商路不至于中断,这几年也是兵将疲惫,每战之后便要修生养息好一阵子。
尔朱氏入主洛阳后,萧宝夤一直持观望态度,没有急着上表拥立哪位皇帝,他手握大军又节度着西、南两道的兵马,即使是只手遮天的尔朱军阀也只是以安抚为主,没有动他。
萧衍一直深深忌惮着萧宝夤,认为魏国之中,唯独他是心腹大患,然而儿子萧综流落魏国后“认祖归宗”,在魏国唯一的倚靠便是萧宝夤,这几年他也收敛起了对萧宝夤的敌意,先是在寿阳不远的马头城开放了互市,又提拔了萧宝夤在梁国的外甥褚向为互市司的长官。
这种态度上的转变,也使得魏国朝廷放心令萧宝夤率兵各处平乱,而不必担心南境有失,反倒是少帝死后,萧宝夤警戒着梁国趁虚而入,如今镇守要镇,不再轻易离开。
“元冠受想要左右逢源?”
马文才听完陈庆之的猜测后便嗤之以鼻,“他现在就是个烫手的石头,即使萧宝夤有反心,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大张旗鼓……”
“等等!”
陈庆之突然打断了马文才的话,原本还有些睡眼惺忪的表情突然一醒。
“早两年,萧宝夤确实不会急着展露野心抱负。他虽镇守边境,但关西、陇中、徐州各地皆有元魏宗室坐镇,粮草供应一应要靠朝廷,就连征兵都不能自主,但现在不同了……”
陈庆之望向马文才,凝重道:“洛阳动乱,宗室外逃,汝南王元悦、临淮王元彧、北青州刺史元世俊、南荆州刺史元志等魏宗室皆举州投降我国、逃离魏境,整个南边的防卫几乎崩溃,不但对我国毫无抵御之能,对萧宝夤也失去了钳制。”
“再加上因为互市,萧宝夤经营的诸城池都在对来往商队征收商税,私下必定也有经营,现在未必没有趁势而起的实力和念头。”
马文才也一直在注意边境的局势,陈庆之一加提点,他也明白过来。
“北海王父子就是看出萧宝夤正缺一个合适的举事名义,所以才千里南奔。因为萧宝夤是旧齐皇室,不可能得到魏人的支持,哪怕他举起勤王的名义,一旦朝中派出兵马接管他的人马,他也只能听从调令。”
他明白了北海王打得什么主意,脸色更冷。
“他倒是好思量,就是太不把我大梁看在眼里了!”
“对于元魏宗室来说,可能我们还不如萧宝夤这样的‘家臣’靠得住吧。”陈庆之也只能这样料想,苦笑道:
“然而我们现在也需要北海王这面大旗,若他生了异心,到了魏国便是他的故土,若他不能将白袍军当做唯一的倚仗,此去必有波折。”
“那就让他没了倚仗。”
马文才森然一笑,向着陈庆之附耳过去。
“我们可以这样……”
***
第二日一早,北海王惴惴不安地跟随白袍军拔营离开,一直关注着陈庆之和马文才方向的动静。
他仔细打量了好一会儿,也没发现两人有什么不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