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节(2/3)
*
同泰寺的僧人们忧心着道门“来者不善”的时候,祝英台正在向皇帝解释“假金”和“假银”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
这两种金属其实只是一种合金加鎏金的技术,在没有电镀技术的古代,鎏金的损耗极大,而且容易剥落,这种技术到了唐之后才算完善,到了宋代才算造诣大成,唐之前都是用火烤法,色泽都很难均匀,如今用的很少。
然而祝英台这个怪胎横空出世,将茅山上的化学技术硬生生提早了几十年,陶弘景本就是炼丹大家,在祝英台教导着用水银制造金属汞剂涂在金属表面,再加热使汞挥发,使颜色覆在金属表面而不脱落后,他也研究出了鎏银色的方法。
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茅山上的人都拿制造“假金”、“假银”当一种风潮,互相以如何“以假乱真”作弄人作为消遣。
在祝英台邀请皇帝在青云观亲自观看了一次如何做成金属合金,又如何用汞水镀上金属颜色后,知识渊博的皇帝也了解了祝英台的“点石成金”做出来的并不是真的金子,但这种“以假乱真”的法子也实在让人震惊。
“如果朕要用这些铸钱,岂不是很费时间?”
毕竟是假金,不是天然金属,从制作到鎏金都不如铜钱铁钱铸造的那么快。
“陛下,这些时间是值得的。无论是铜还是铁,其实对国家都更有用途,铁用来制造武器和农具比铸造钱的用处更大,而且铁太容易锈蚀,这个缺点陛下应当也发现了。”
祝英台曾经和马文才讨论过这个问题,还曾经因为运铁船“死”了一次,对于这点完全可以和皇帝对答如流。
“这些‘金钱’一旦通用,将替代现在使用的铜钱和铁钱,成为一种新的货币,甚至它可以不必用重量来计算,而是单独以‘枚’来计算。”
“若这批钱能制作出来,经久耐用不易损毁,陛下甚至可以一直将它们沿用下去,不说上千年,至少几百年之内不会出什么问题。”
祝英台拿出两枚在山上铸造好的合金钱,一金一银,已经很似后世的金币、银洋了,浑然一体光滑无比,泛着让人喜爱的金银光泽。
“假金假银的重量不及金银铜,然而正因为它们轻,所以携带方便,即使‘腰缠万贯’也不会那么笨重。”
连“金块”都能飘在水上,这些合金的密度可想而知,大多是锡、铅、锌这样的劣等金属。
祝英台的建议有理有据,更重要的是,萧衍正愁着如今要打仗必须用钱,而民间无论是百姓还是高门富户,都不愿收朝廷的铁钱。
一旦祝英台“点化”的合金钱能够大规模的推行,他就不必吝惜之前贮存的大量铜器和铜钱,尽可用来支付如今粮草所需。
这些铜本就是他为了逐渐平抑钱荒、重新替代铁钱而预留,只是铜不易得,所以他才迟迟不肯出手。
现在有了替代品……
萧衍精神一震,不由得向祝英台追问:“如果朕要推行此钱,道门需要多少人手、多少物耗、多少时间?”
这些问题祝英台早有准备,于是一一回答:
“那要看陛下需要多少。如果以第一批百万钱计算,需要五千道门弟子,耗时一年,其中所需的铜、铁不多,更多的是铅、锡和一些道门需要的‘药材’与矿材,此外,水银、胆水和朱砂也不可少,这些有些我道门可以准备,有些却需要陛下的支持。”
祝英台完全不担心皇帝会吝啬,毕竟比起铜和金银,一些贱金属的矿实在算不得什么“财富”。
果然,萧衍听完之后更是大喜,立刻下令铸币司的主官带着铸币相关的官过来,他要停止继续铸造铁钱,让祝英台协助铸币司制作新的制范和原料,成规模的铸造新的“大通之宝”。
是的,他甚至已经起好了新钱的名字。
“祝真人精通仙术,与国有功,道门复兴有望啊!”
萧衍心情大好之下,免不得和祝英台寒暄几句。
之前觉得祝英台年纪轻轻,还周旋于几个男人之间,怕是什么魅幸与人的角色,如今再看她,只觉得她道骨仙风、不染凡尘,眼中连一丝欲望和野心都无,明明就是个单纯的修道之人嘛!
他越想越是高兴,只觉得上天在庇佑他大梁,眼看为了接儿子大梁的军队都打到了洛阳,声威震动天下,岂不是大梁国运昌盛之兆?
再想到外有陈庆之这样不世出的名将安邦定国,内有祝英台这样的道门天才为他排忧解难,如今的大梁可谓是名臣良将齐备,老臣都老成谋国,年轻的臣子也都德才兼备,朝堂上人才济济,朝堂下奇人异士辈出……
霎时间,萧衍只觉得胸中豪气万千,之前的忧愁郁气也都烟消云散,当即龙颜大悦,竟封了祝英台“太史令”一职。
“太史令”在周朝到春秋时是地位很高的朝堂大臣,兼管典籍、历法和祭祀,如今太史已经是虚职,主要管天文历法和一些祭祀中的推演,然而即便如此,“太史令”在梁国的朝堂架构中也属于“清官”之流,非名士不可担任。
要知道即使梁帝如此崇佛,至今也还没有佛门僧人为官的先例,最多是在王亲贵族门下做个门客知事之流。
可想而知,祝英
同泰寺的僧人们忧心着道门“来者不善”的时候,祝英台正在向皇帝解释“假金”和“假银”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
这两种金属其实只是一种合金加鎏金的技术,在没有电镀技术的古代,鎏金的损耗极大,而且容易剥落,这种技术到了唐之后才算完善,到了宋代才算造诣大成,唐之前都是用火烤法,色泽都很难均匀,如今用的很少。
然而祝英台这个怪胎横空出世,将茅山上的化学技术硬生生提早了几十年,陶弘景本就是炼丹大家,在祝英台教导着用水银制造金属汞剂涂在金属表面,再加热使汞挥发,使颜色覆在金属表面而不脱落后,他也研究出了鎏银色的方法。
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茅山上的人都拿制造“假金”、“假银”当一种风潮,互相以如何“以假乱真”作弄人作为消遣。
在祝英台邀请皇帝在青云观亲自观看了一次如何做成金属合金,又如何用汞水镀上金属颜色后,知识渊博的皇帝也了解了祝英台的“点石成金”做出来的并不是真的金子,但这种“以假乱真”的法子也实在让人震惊。
“如果朕要用这些铸钱,岂不是很费时间?”
毕竟是假金,不是天然金属,从制作到鎏金都不如铜钱铁钱铸造的那么快。
“陛下,这些时间是值得的。无论是铜还是铁,其实对国家都更有用途,铁用来制造武器和农具比铸造钱的用处更大,而且铁太容易锈蚀,这个缺点陛下应当也发现了。”
祝英台曾经和马文才讨论过这个问题,还曾经因为运铁船“死”了一次,对于这点完全可以和皇帝对答如流。
“这些‘金钱’一旦通用,将替代现在使用的铜钱和铁钱,成为一种新的货币,甚至它可以不必用重量来计算,而是单独以‘枚’来计算。”
“若这批钱能制作出来,经久耐用不易损毁,陛下甚至可以一直将它们沿用下去,不说上千年,至少几百年之内不会出什么问题。”
祝英台拿出两枚在山上铸造好的合金钱,一金一银,已经很似后世的金币、银洋了,浑然一体光滑无比,泛着让人喜爱的金银光泽。
“假金假银的重量不及金银铜,然而正因为它们轻,所以携带方便,即使‘腰缠万贯’也不会那么笨重。”
连“金块”都能飘在水上,这些合金的密度可想而知,大多是锡、铅、锌这样的劣等金属。
祝英台的建议有理有据,更重要的是,萧衍正愁着如今要打仗必须用钱,而民间无论是百姓还是高门富户,都不愿收朝廷的铁钱。
一旦祝英台“点化”的合金钱能够大规模的推行,他就不必吝惜之前贮存的大量铜器和铜钱,尽可用来支付如今粮草所需。
这些铜本就是他为了逐渐平抑钱荒、重新替代铁钱而预留,只是铜不易得,所以他才迟迟不肯出手。
现在有了替代品……
萧衍精神一震,不由得向祝英台追问:“如果朕要推行此钱,道门需要多少人手、多少物耗、多少时间?”
这些问题祝英台早有准备,于是一一回答:
“那要看陛下需要多少。如果以第一批百万钱计算,需要五千道门弟子,耗时一年,其中所需的铜、铁不多,更多的是铅、锡和一些道门需要的‘药材’与矿材,此外,水银、胆水和朱砂也不可少,这些有些我道门可以准备,有些却需要陛下的支持。”
祝英台完全不担心皇帝会吝啬,毕竟比起铜和金银,一些贱金属的矿实在算不得什么“财富”。
果然,萧衍听完之后更是大喜,立刻下令铸币司的主官带着铸币相关的官过来,他要停止继续铸造铁钱,让祝英台协助铸币司制作新的制范和原料,成规模的铸造新的“大通之宝”。
是的,他甚至已经起好了新钱的名字。
“祝真人精通仙术,与国有功,道门复兴有望啊!”
萧衍心情大好之下,免不得和祝英台寒暄几句。
之前觉得祝英台年纪轻轻,还周旋于几个男人之间,怕是什么魅幸与人的角色,如今再看她,只觉得她道骨仙风、不染凡尘,眼中连一丝欲望和野心都无,明明就是个单纯的修道之人嘛!
他越想越是高兴,只觉得上天在庇佑他大梁,眼看为了接儿子大梁的军队都打到了洛阳,声威震动天下,岂不是大梁国运昌盛之兆?
再想到外有陈庆之这样不世出的名将安邦定国,内有祝英台这样的道门天才为他排忧解难,如今的大梁可谓是名臣良将齐备,老臣都老成谋国,年轻的臣子也都德才兼备,朝堂上人才济济,朝堂下奇人异士辈出……
霎时间,萧衍只觉得胸中豪气万千,之前的忧愁郁气也都烟消云散,当即龙颜大悦,竟封了祝英台“太史令”一职。
“太史令”在周朝到春秋时是地位很高的朝堂大臣,兼管典籍、历法和祭祀,如今太史已经是虚职,主要管天文历法和一些祭祀中的推演,然而即便如此,“太史令”在梁国的朝堂架构中也属于“清官”之流,非名士不可担任。
要知道即使梁帝如此崇佛,至今也还没有佛门僧人为官的先例,最多是在王亲贵族门下做个门客知事之流。
可想而知,祝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