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节(2/3)
两次,若没有正当的理由,日后史书上也只会记下他如此荒诞的两笔。
但萧衍却丝毫不惧,因为他的苦心,终有一天会天下大白。
“佛门声威日隆,即使是朝中官员之中也有诸多虔诚的信徒,如果朕直接贸然下令僧人还俗、归还国家僧田,必然会引起朝中的动荡、地方的回护、百姓的不满……”
萧衍比任何人都知道佛门根深叶茂、难以控制,所以他也不准备像北方的魏武帝那般灭佛,而准备“抑佛”。
“朕这次出家,同泰寺会向朝廷索要更多的‘赎身钱’。此举一来是为了销毁国库内所剩的铁钱,为来年推行新钱为准备,二来便是激化佛门和国中官员之间的矛盾。”
官员的俸禄、赏赐都是从国库中所出,一旦国库里的钱全部拿来赎皇帝了,所有人就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能满意才有鬼。
说到底,信仰佛陀的人不过是为了佛陀保佑,能家宅平安日子过得更好而已,现在日子都过得不好了,谁还管佛不佛的?
“佛门以朕为质,向朝廷索要赎身钱,此举必会引发朝中内外的不满。”
萧衍看向在场诸人。
“之后,朕需要一个能‘清君侧’之人,借着这股怒意,打着‘铲除佛佞’的旗号,率先起兵袭击位于建康内外的诸寺,捣毁塑像、收拢铜铁金器与粮食、田地,以充国库。”
“也许一开始会有人抨击此举,但随着国库渐渐充盈,这些反对的声音亦会越来越小……”
萧衍将人性看的清清楚楚。
“一旦事情闹大了,朕便从寺中出来,借‘赎身’后还俗。”
“为了平息百姓和官员的怒气,朕会下旨,国中所有寺庙凡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僧人还俗,并交还僧田、遣还耕种的僧只户,土地和役人归国家所有,以后僧人凭度牒由国库供养,不允许再拥有私田。”
萧衍和寺庙打交道几十年,接触往来的都是“高僧”,知道他们的教义决定了他们遇事只能“忍耐”,纵有几十万僧尼,也翻不出多大的水花来。
譬如同泰寺之事,天子一怒,举寺上下遇事就只知道害怕躲避,并没有一个人敢仗义执言,甚至连求情的都没有。
但谢举几人听完了萧衍的计划,却是满心疑虑。
“陛下,如此抑佛,是不是太过偏激?”
谢举和朱异等人都知道皇帝要向佛门借路,却没想到他的决心下的如此之快、动作如此之剧,下意识觉得有些不妥。
“是不是先以开‘水陆大会’的名义,邀各地寺庙的主持、管事、高僧大德前来京中,私下里沟通之后,再来推行?”
朱异也觉得完全不通气便下手会引发不少意外,也应和道:
“陛下,至少得让几位皇子知道此事吧?否则陛下出家期间群臣无首,无论是宗室还是地方都会动荡的。”
这和之前天子出家不同,那时候萧衍出家还有太子监国,哪怕太子没有动皇帝的印玺,可是非常时期从东宫发出的谕令依然能维持国中的安稳。
可现在要是皇帝出家,又没指定太子,猛然间有人“清君侧”,谁知道会引发什么影响?
朱异的建议提的合情合理,几位大臣将领也纷纷附议。
“我的几个儿子都信佛,尤其是三子萧纲,受大郎影响,对佛门十分尊重,就怕他心有不忍,提前将此事泄露出去了。”
萧衍叹了口气,说出自己的顾虑。
“更何况朕入寺之后,无论请朕还俗、还是安抚百姓和官员,都得有人来做,朕准备让三郎试一试……”
“所以,抑佛的事情只能朕一力承担,不能让几个皇子搅和进去。”
谢举和傅翙对视一眼,眼中都有不解。
从之前皇帝的举动来看,明显是不满意萧纲的阅历和经验,准备再磋磨几年才立储,为此甚至还不惜废除东宫,以免萧纲被坏习气影响揠苗助长。
到现在朝中还人心惶惶,昔日的东宫上下的官员都在奔走,有些干脆想要另投萧纲门下,避免落个白身。
但现在皇帝又风向一变,要为三皇子积累政治资本了?
要知道安抚百姓、拉拢官员,甚至成功从同泰寺请出了皇帝,这都是巨大的人望,是晋升储君最好的积累啊。
其他人也看出风向变了,就不知是因为皇帝要北伐不得不早日确定储君之位,还是只是为了在动乱之时安抚信佛的官员而推出去一个“诱饵”。
要知道,东宫那些官员,大部分都受皇帝父子的影响,是佛门的信众。
皇帝召了最为信任的臣子、最可能支持他的将领过来密谋此事,便是为了一点风声都不透露出去,也是为了将此事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除此之外,他不愿让晋安王萧纲知道,也有另一层顾忌。
御史台查到,最能接触、得到神机弩的是晋安王妃的舅舅张密。
张密在内监任职,神机弩的登记造册便是内监负责,这种兵器产量小杀伤力大,一向是仅供内用,无论流出流入俱有记录在案。
张密虽然不直接管理这些兵器,但他作为负责督查册簿的监官,只要“不慎遗漏”一两把,流出国外也无人察觉。
但萧衍却丝毫不惧,因为他的苦心,终有一天会天下大白。
“佛门声威日隆,即使是朝中官员之中也有诸多虔诚的信徒,如果朕直接贸然下令僧人还俗、归还国家僧田,必然会引起朝中的动荡、地方的回护、百姓的不满……”
萧衍比任何人都知道佛门根深叶茂、难以控制,所以他也不准备像北方的魏武帝那般灭佛,而准备“抑佛”。
“朕这次出家,同泰寺会向朝廷索要更多的‘赎身钱’。此举一来是为了销毁国库内所剩的铁钱,为来年推行新钱为准备,二来便是激化佛门和国中官员之间的矛盾。”
官员的俸禄、赏赐都是从国库中所出,一旦国库里的钱全部拿来赎皇帝了,所有人就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能满意才有鬼。
说到底,信仰佛陀的人不过是为了佛陀保佑,能家宅平安日子过得更好而已,现在日子都过得不好了,谁还管佛不佛的?
“佛门以朕为质,向朝廷索要赎身钱,此举必会引发朝中内外的不满。”
萧衍看向在场诸人。
“之后,朕需要一个能‘清君侧’之人,借着这股怒意,打着‘铲除佛佞’的旗号,率先起兵袭击位于建康内外的诸寺,捣毁塑像、收拢铜铁金器与粮食、田地,以充国库。”
“也许一开始会有人抨击此举,但随着国库渐渐充盈,这些反对的声音亦会越来越小……”
萧衍将人性看的清清楚楚。
“一旦事情闹大了,朕便从寺中出来,借‘赎身’后还俗。”
“为了平息百姓和官员的怒气,朕会下旨,国中所有寺庙凡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僧人还俗,并交还僧田、遣还耕种的僧只户,土地和役人归国家所有,以后僧人凭度牒由国库供养,不允许再拥有私田。”
萧衍和寺庙打交道几十年,接触往来的都是“高僧”,知道他们的教义决定了他们遇事只能“忍耐”,纵有几十万僧尼,也翻不出多大的水花来。
譬如同泰寺之事,天子一怒,举寺上下遇事就只知道害怕躲避,并没有一个人敢仗义执言,甚至连求情的都没有。
但谢举几人听完了萧衍的计划,却是满心疑虑。
“陛下,如此抑佛,是不是太过偏激?”
谢举和朱异等人都知道皇帝要向佛门借路,却没想到他的决心下的如此之快、动作如此之剧,下意识觉得有些不妥。
“是不是先以开‘水陆大会’的名义,邀各地寺庙的主持、管事、高僧大德前来京中,私下里沟通之后,再来推行?”
朱异也觉得完全不通气便下手会引发不少意外,也应和道:
“陛下,至少得让几位皇子知道此事吧?否则陛下出家期间群臣无首,无论是宗室还是地方都会动荡的。”
这和之前天子出家不同,那时候萧衍出家还有太子监国,哪怕太子没有动皇帝的印玺,可是非常时期从东宫发出的谕令依然能维持国中的安稳。
可现在要是皇帝出家,又没指定太子,猛然间有人“清君侧”,谁知道会引发什么影响?
朱异的建议提的合情合理,几位大臣将领也纷纷附议。
“我的几个儿子都信佛,尤其是三子萧纲,受大郎影响,对佛门十分尊重,就怕他心有不忍,提前将此事泄露出去了。”
萧衍叹了口气,说出自己的顾虑。
“更何况朕入寺之后,无论请朕还俗、还是安抚百姓和官员,都得有人来做,朕准备让三郎试一试……”
“所以,抑佛的事情只能朕一力承担,不能让几个皇子搅和进去。”
谢举和傅翙对视一眼,眼中都有不解。
从之前皇帝的举动来看,明显是不满意萧纲的阅历和经验,准备再磋磨几年才立储,为此甚至还不惜废除东宫,以免萧纲被坏习气影响揠苗助长。
到现在朝中还人心惶惶,昔日的东宫上下的官员都在奔走,有些干脆想要另投萧纲门下,避免落个白身。
但现在皇帝又风向一变,要为三皇子积累政治资本了?
要知道安抚百姓、拉拢官员,甚至成功从同泰寺请出了皇帝,这都是巨大的人望,是晋升储君最好的积累啊。
其他人也看出风向变了,就不知是因为皇帝要北伐不得不早日确定储君之位,还是只是为了在动乱之时安抚信佛的官员而推出去一个“诱饵”。
要知道,东宫那些官员,大部分都受皇帝父子的影响,是佛门的信众。
皇帝召了最为信任的臣子、最可能支持他的将领过来密谋此事,便是为了一点风声都不透露出去,也是为了将此事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除此之外,他不愿让晋安王萧纲知道,也有另一层顾忌。
御史台查到,最能接触、得到神机弩的是晋安王妃的舅舅张密。
张密在内监任职,神机弩的登记造册便是内监负责,这种兵器产量小杀伤力大,一向是仅供内用,无论流出流入俱有记录在案。
张密虽然不直接管理这些兵器,但他作为负责督查册簿的监官,只要“不慎遗漏”一两把,流出国外也无人察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