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节(2/3)
,责令地方官严肃处理,让他们回去,别在京城滞留。
得了这话,一行人跪下谢了恩,跟着就准备出京了。
走之前他们去了趟通政司,说先前误会了卫大人,来给他赔不是,谢他为民请命。
卫成看着他们走的,待他们走了之后又招来衙差问过,问外面是个什么情况?是不是已经闹起来了?
外面啊……
是有人闹,每当有人闹事,就有其他人告诉他“你要是信得过举人家,也可以不要回来,继续挂着,以后人家不还你田别上衙门哭诉就行”。虽然说心疼,至少九成九的还是准备把自家的田地要回来,只怕万一举人真要赖账,那就鸡飞蛋打啥都没了。
其实不光卫成,朝中上下都在等后续反应,等来的说法却让人啼笑皆非。
民间都觉得是出了事情之后朝廷气恼之下为绝后患一刀切了,这也骂不着朝廷,他们骂谁?骂那些德行不好霸占人家田地的举人。好些举人家本来靠挂田收点好处,现在好处没了正心疼呢,又听见这话,差点背过气去。
忘恩负义!真是忘恩负义!
陪好话求着帮忙挂田的是他们!现在朝廷不让挂了,还要举人背骂名?
还别说,举人真就背了骂名。
老百姓总不能骂自己又贪又蠢,也没几个人有胆量咒骂朝廷,就只能拿翻脸不认字条的举人家出气。被普通人骂也就算了,还让有头有脸的大官老爷瞧不起,举人们才是真的窝火。这么一来他们也悟出个道理来,不是什么忙都能帮,你冒着风险为亲友谋好处,也没换来一句好,还要受这窝囊气。这种忙,以后再不能帮了。
这次的案子让一些人吃了教训,朝廷没白折腾。
京城这边农户已经排着队去找举人要地了,各地要慢一些,比如卫成老家那头,哪怕朝廷派了快马赶去,到省城也是六七日后,官差带了一份告示的范本过去,让誊抄之后发到各府各县。
地方虽然惊骇于朝廷这番决定,也不敢耽搁,当日就誊抄完毕,同样加派快马送出去。
两日后,松阳县衙接到告示,县令先使人誊录一份宣读张贴出去,又安排人加班加点誊抄了一摞,送去本县下属的镇上。这下好了,短短几日内,全县百姓都听说了,听说京城那头发了案子,有举人霸占农户田地,农户闹到皇上跟前,皇上没那心思一家家给你断案,直接下令一刀切了。朝廷不允许挂田,让农户立刻将自家田地要回,以后字据再不好使,田契上写谁的名,那田就是谁的。
……
后山村这些年只考出卫成一个,卫成又不配合,村子里几乎没有找举人挂田的。按说这规矩出来影响不到他们,不过想起卫成当初义正辞严拒绝,还说挂田有害,以后没准会生事端。
他这话应了。
朝廷是快马加鞭的赶着把告示送出去,听说这事的时候,卫成回给他大叔公的信还没到呢。他大叔公还是找来卫二郎,说当日你兄弟不让挂田,你心有怨气,说他发达之后不认亲,一点儿小忙也不肯帮。现如今你知道了,他就是比别人聪明,他看得远,早知道朝廷会管这才不愿沾手,你当日错怪他了。
真别说,哪怕后来卫成给送了五亩田,不让挂田这个事一直梗在卫二心里,他嘴上没说,心里堵着。看朝廷果真说不让,他才勉强认同卫成当日那番话,觉得老三或许的确不是瞎编的说辞。
“可就算他有道理,大家都那么做,咱跟着学有什么呢?现在朝廷是说不让了,等朝廷不让了再叫他把田地退给我们不也是一样的?那样能少交好几年的地税,不也是好事情?”
卫二是有些小聪明的。
别人只想到卫成有远见,难怪能当官,只他想到法不责众,大家都犯错那就不叫错,朝廷就算要管也不可能让他们把逃的部分吐出来。既如此,哪怕当日挂了田,又有什么坏处?
大叔公看他的眼神都变了,在盯着卫二瞧了许久之后,他说:“倒是我忘了,你们兄弟能在三郎落魄时甩包袱,心里自然只有自己。挂田这个事于你是没妨碍,可要是三郎他做了,眼下如何自处?他哪有脸面去见皇上以及官场同僚?当着官带头占朝廷的便宜,背上这么个罪名他往后还有什么前程?你们兄弟当初就是眼里只看到小家,闹着要分,才落得今日这般田地,怎么还没吃够教训?你爹你娘为什么偏心老三?要我看来可不光是老三能读书有出息,他孝顺啊。”
“别总耍着小聪明沾沾自喜,占小便宜吃大亏,你们兄弟已经到而立之年,好赖也就是这样,自己没出息总得为儿子想想,别把虎娃和登科都教成自私并且短视的。大男人家只看到跟前一亩三分地,跟个婆娘一样爱计较丁点儿亏也吃不得,这种人能有什么大出息?”
卫二让头顶长辈扯了遮羞布,结结实实挨了顿训斥,回去路上脸都是热的。
他也不敢再说挂田的事,一门心思等京城回信。地税还是小头,不要紧,他们眼下最惦记的是那套书。
大房的毛蛋都十一岁了,已经进了镇上学塾,等着用书。
自家的登科倒是还小,过几年总要用到的。
听那些读书人说,有翰林官的注解,只要用心读了好生记
得了这话,一行人跪下谢了恩,跟着就准备出京了。
走之前他们去了趟通政司,说先前误会了卫大人,来给他赔不是,谢他为民请命。
卫成看着他们走的,待他们走了之后又招来衙差问过,问外面是个什么情况?是不是已经闹起来了?
外面啊……
是有人闹,每当有人闹事,就有其他人告诉他“你要是信得过举人家,也可以不要回来,继续挂着,以后人家不还你田别上衙门哭诉就行”。虽然说心疼,至少九成九的还是准备把自家的田地要回来,只怕万一举人真要赖账,那就鸡飞蛋打啥都没了。
其实不光卫成,朝中上下都在等后续反应,等来的说法却让人啼笑皆非。
民间都觉得是出了事情之后朝廷气恼之下为绝后患一刀切了,这也骂不着朝廷,他们骂谁?骂那些德行不好霸占人家田地的举人。好些举人家本来靠挂田收点好处,现在好处没了正心疼呢,又听见这话,差点背过气去。
忘恩负义!真是忘恩负义!
陪好话求着帮忙挂田的是他们!现在朝廷不让挂了,还要举人背骂名?
还别说,举人真就背了骂名。
老百姓总不能骂自己又贪又蠢,也没几个人有胆量咒骂朝廷,就只能拿翻脸不认字条的举人家出气。被普通人骂也就算了,还让有头有脸的大官老爷瞧不起,举人们才是真的窝火。这么一来他们也悟出个道理来,不是什么忙都能帮,你冒着风险为亲友谋好处,也没换来一句好,还要受这窝囊气。这种忙,以后再不能帮了。
这次的案子让一些人吃了教训,朝廷没白折腾。
京城这边农户已经排着队去找举人要地了,各地要慢一些,比如卫成老家那头,哪怕朝廷派了快马赶去,到省城也是六七日后,官差带了一份告示的范本过去,让誊抄之后发到各府各县。
地方虽然惊骇于朝廷这番决定,也不敢耽搁,当日就誊抄完毕,同样加派快马送出去。
两日后,松阳县衙接到告示,县令先使人誊录一份宣读张贴出去,又安排人加班加点誊抄了一摞,送去本县下属的镇上。这下好了,短短几日内,全县百姓都听说了,听说京城那头发了案子,有举人霸占农户田地,农户闹到皇上跟前,皇上没那心思一家家给你断案,直接下令一刀切了。朝廷不允许挂田,让农户立刻将自家田地要回,以后字据再不好使,田契上写谁的名,那田就是谁的。
……
后山村这些年只考出卫成一个,卫成又不配合,村子里几乎没有找举人挂田的。按说这规矩出来影响不到他们,不过想起卫成当初义正辞严拒绝,还说挂田有害,以后没准会生事端。
他这话应了。
朝廷是快马加鞭的赶着把告示送出去,听说这事的时候,卫成回给他大叔公的信还没到呢。他大叔公还是找来卫二郎,说当日你兄弟不让挂田,你心有怨气,说他发达之后不认亲,一点儿小忙也不肯帮。现如今你知道了,他就是比别人聪明,他看得远,早知道朝廷会管这才不愿沾手,你当日错怪他了。
真别说,哪怕后来卫成给送了五亩田,不让挂田这个事一直梗在卫二心里,他嘴上没说,心里堵着。看朝廷果真说不让,他才勉强认同卫成当日那番话,觉得老三或许的确不是瞎编的说辞。
“可就算他有道理,大家都那么做,咱跟着学有什么呢?现在朝廷是说不让了,等朝廷不让了再叫他把田地退给我们不也是一样的?那样能少交好几年的地税,不也是好事情?”
卫二是有些小聪明的。
别人只想到卫成有远见,难怪能当官,只他想到法不责众,大家都犯错那就不叫错,朝廷就算要管也不可能让他们把逃的部分吐出来。既如此,哪怕当日挂了田,又有什么坏处?
大叔公看他的眼神都变了,在盯着卫二瞧了许久之后,他说:“倒是我忘了,你们兄弟能在三郎落魄时甩包袱,心里自然只有自己。挂田这个事于你是没妨碍,可要是三郎他做了,眼下如何自处?他哪有脸面去见皇上以及官场同僚?当着官带头占朝廷的便宜,背上这么个罪名他往后还有什么前程?你们兄弟当初就是眼里只看到小家,闹着要分,才落得今日这般田地,怎么还没吃够教训?你爹你娘为什么偏心老三?要我看来可不光是老三能读书有出息,他孝顺啊。”
“别总耍着小聪明沾沾自喜,占小便宜吃大亏,你们兄弟已经到而立之年,好赖也就是这样,自己没出息总得为儿子想想,别把虎娃和登科都教成自私并且短视的。大男人家只看到跟前一亩三分地,跟个婆娘一样爱计较丁点儿亏也吃不得,这种人能有什么大出息?”
卫二让头顶长辈扯了遮羞布,结结实实挨了顿训斥,回去路上脸都是热的。
他也不敢再说挂田的事,一门心思等京城回信。地税还是小头,不要紧,他们眼下最惦记的是那套书。
大房的毛蛋都十一岁了,已经进了镇上学塾,等着用书。
自家的登科倒是还小,过几年总要用到的。
听那些读书人说,有翰林官的注解,只要用心读了好生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