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章 百姓迁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回到都察院,严成锦看见书案上放着一本疏奏。
    方学作揖道:“永清县令托御史传上的疏奏。”
    严成锦不用看也猜到大概。
    良乡、房山和固安,原本是京城偏远的县城,得了朝廷和良商大力疼爱,如今不少百姓脱离贫苦。
    有些普通百姓都敢买京城的宅邸了。
    原本严成锦不想看这封疏奏。
    但江南商贾,原本是从永清的官道入京。
    现在都改道固安,先享受固安汤池,再进入京城。
    给永清造成不小的损失,永清也是京城的亲儿子,翻开疏奏,就当是补偿了吧。
    “将永清的黄册、县志拿来。”
    方学早就看过这本疏奏,有所准备,吩咐一个文吏将县志和典籍抱进来。
    严成锦翻开看了几眼。
    永清的资源丰富,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这个资源是石油,他记得是华北一带石油的主产区域。
    不说开采困难,就算开采出来,也没有地方用。
    良田耕地也不多,周遭是山林,全靠江南上来的行脚商人,采办货资。
    这种条件,让本官如何出手?
    “大人,要将疏奏退回去吗?”
    方学也知道此事难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永清县令若有轻而易举的办法,也不会上疏朝廷。
    严成锦却放下疏奏不语。
    此事若帮了永清,京城的其余县城,也会效仿上疏。
    京畿之地的大小州县,大抵有十九个,县令都来上疏,就有些难办了。
    思索片刻后,带着疏奏来到内阁。
    “永清的百姓,想要迁移到固安?”
    李东阳眉头动了动,近十万百姓请旨迁移,还是头一回见。
    其余诸公,也一同看了过来。
    “迁移为由,实则是想朝廷给永清百姓寻些生计,诸公可曾看过永清的县志?”严成锦道。
    蒋冕道:“老夫倒是对永清有些了解,此地山林众多,良田耕地少。
    旧时有匪盗盘踞,不好治理。”
    朝廷在南北官道上增设兵巡道后,盗匪迁移了。
    这才好了些。
    那里是河间府到京城这的官道中,唯一能够下脚的县城。
    “总不能强令士绅从永清入京,留中吧?”
    崔岩几人多去过永清,荒野山林延绵,靠着商人走商住店留下点银两。
    虽然猜出这封疏奏的意图,却无人敢谏言。
    “韩松所言也不尽为真,眼见为实,应当去永清看看,本官今日的疏奏,就麻烦诸公了。”严成锦道。
    良商在固定安的塌房,供落脚的商户存放货物和马车。
    赚许多银子。
    他倒是想去永清看看,唐宋与突厥人不知还要打多久,如今就花了七成银子。
    多赚一些总是好的。
    这种事,还能名利双收。
    来内阁说一声,是让诸公向太上皇禀报,不然做了好事,也没人知道。
    要不要告诉朱厚照?
    据他所知,朱厚照这厮也把甲字库搬空了。
    等严成锦走后,蒋冕微捋着胡须:“永清之事,可是有什么好处?”
    声音不大,却传入了每一个人的耳中,谢迁几人反应过来。
    没有好处此子怎么会“甘愿犯险”,离京去永清?
    “宾之,此事可否要禀报太上皇?”
    谢迁看向李东阳,大批百姓请旨要迁移。
    这是民怨。
    积压民怨,会压出逆心来。
    以刘公的脾性,定会向太上皇禀报了。
    “去奉天殿吧。”
    片刻后,太上皇弘治看着疏奏微微愣了一下,严成锦这家伙在固安设汤池后,惹出永清的乱子。
    “百姓若迁移至固安,永清岂不是要荒废了?”
    永清有一座钞关,商人改道去固安,钞关形同虚设。
    若有良田供养百姓就罢了。
    但两边皆是山林,恐怕又要生出流民,他自然想严成锦能解决此事。
    “且先等严卿家的消息吧。”
    ……
    永清,官道上。
    严成锦坐在马车里。
    朱厚照听说永清上了疏奏,固安的事令他的名声得到改善,也喜滋滋的出宫溜达。
    王不岁骑马看着账本,乐道:“少爷,固安上月收了五万两银子,要运往您的府邸还是?”
    严成锦的声音传来:“新皇在此,怎能把数目说出来?”
    朱厚照深知其中的弯弯绕绕,忽然露出狡黠的笑容:“朕要分一半。”
    “……”严成锦。
    府上的八成银子,送给王守仁调度。
    万一唐宋的事情败露,总要留些盘缠跑路。
    而且,王守仁要是被奥斯曼的突厥人灭了,还要留一笔银子东山再起。
    多少银子也不嫌多,他不想分给朱厚照。
    朱厚照看了眼周围的山林,顿时兴起,“这地方适合打猎,也适合军队伏击。”
    “爷,要不要奴婢找一副弓箭来?”谷大用道。
    果然是狗皇帝,不思百姓疾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