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节(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保温啊,用地膜保温。大棚蔬菜,就是利用塑料膜的保温技术。”
    林蕊恍然大悟:“我还以为是为了方便往里头灌二氧化碳呢。”
    郝教授笑得快被呛到了,勉强点头道:“这也可以啊,二氧化碳是保温气体,还能够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
    林蕊不好意思地往她姐身后蹭,努力转移话题,借以挽回尊严:“大棚可以套种吧,成本这么高,得多种几样,不然容易亏本。”
    郝教授笑眯眯地看着她:“那你说套种什么好?”
    林蕊眼睛骨碌碌直转,落在河岸还没有来得及收割的黄豆上时,她灵机一动:“毛豆,可以套种毛豆。”
    具体原理她记不清楚了,好像是化学书上说的,毛豆有种什么能力,可以不用加氮肥。
    所以,农田套种的时候,大豆一直都是热门作物。
    郝教授笑着点点头:“大豆不错,可以有效改善土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你再想想,还能套种什么?”
    这林蕊一点儿也不含糊:“丝瓜啊,黄瓜啊,反正挂着长的东西就行。”
    外婆家的丝瓜都挂在墙上,基本不占土地面积。
    郝教授开怀大笑:“好,只要你以后过了标准线,我一定收你当研究生!”
    周教授在边上拆丈夫的台:“今年就没人报你的研究生。”
    林蕊捂着嘴巴,眨巴眼睛,同情地看着郝教授。
    好惨哦,好歹也是名校教授,居然混得手下连打杂干活的小弟都没有。自己招的博士还是他写推荐信送出国的。
    郝教授也不怕丢脸,直接摆摆手:“没事的,以后肯定会好起来。只要我们好了,走了的肯定想方设法回来。人总是用脚投票的嘛。”
    第107章 动植物混养
    郝教授一连说了好几条大棚蒌蒿的套种方案。
    蒌蒿是种市面上颇受欢迎的野菜, 既往一直主要依靠野生。
    野生蒌蒿根茎又短又弯, 能吃的地方就三根手指头并起来那么长。人工用根栽培的不一样, 要长不少,能吃的部分自然也多。
    人工反季节种植蒌蒿,目前在市场上没什么竞争对手。
    “这就是人无我有。”郝教授滔滔不绝, “一开始产品的质量就必须得过硬,让吃过的人还愿意买你的东西。别怕卖得好, 人家会一窝蜂跟着上, 只要你的牌子打响了, 到时候消费者认的还是你家的东西。”
    林蕊在边上插嘴:“螃蟹到处都有,可大家一说起来大闸蟹, 第一个就想到阳澄湖。”
    她上辈子曾经沿着京杭大运河的旅游路线跑去高邮玩过,当地导游说贴着阳澄湖大闸蟹标签的很多螃蟹都是高邮湖里头养出来的。
    可高邮湖的螃蟹不沾沾阳澄湖的水,贴上那层金衣服,就卖不出来价。
    这就是品牌效应。
    港镇的蒌蒿跟小龙虾也一样, 得让食客一想起吃这两样东西,立刻便想到港镇的招牌。
    郝教授哈哈大笑:“你这丫头还真是什么时候都忘不了小龙虾。你怎么不提对虾啊?”
    “那个在海边推广比较合适。”一直没开口的薛副教授说到自己的专业问题,显然多了兴致,“我觉得刚从美国引进的南美白对虾很不错, 解决好种虾来源跟育苗问题, 很有发展前景。”
    林蕊眨巴眼睛,虚弱地为她家小龙虾摇旗呐喊:“那我们还是先养小龙虾吧。”
    旁边的大人全都笑了起来。
    这丫头还真是时刻不忘小龙虾。
    郝教授收敛了笑容, 转头看魏镇长:“你先别笑。你们要搞大棚养蒌蒿,就得做出点儿样子来, 不能搞草台班子。”
    名声要怎么打响?一开始就做精做细了。
    咱们国家大棚蔬菜种植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发展相当迅速。
    为什么有的地方做的好,有的地方菜却要烂在地里头亏钱?
    除了种植种类的选择外,怎么种也大有讲究。
    “你就说搭建大棚的材料吧。用毛竹搭建,成本肯定是最低的,但同样的,它也是最容易损耗的。还有大棚蔬菜的浇水施肥问题等等,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到。”
    郝教授认真地看着魏镇长,“你想把港镇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要投入的成本可不小。”
    “浇水可以利用滴灌技术。”林蕊不假思索。
    上辈子,林主席的单位有个菜园,咳咳,当然对外宣称是生态园。
    菜园里头的蔬菜浇灌应用的就是滴灌技术,施肥好像也是通过滴灌进行。负责种菜的外聘菜农每天耗时最多的工作就是摘菜。
    用林主席同事开玩笑的话就是管摘不管养,只等着收菜就好。
    现在电脑控制浇灌可能不太现实,但滴灌技术完全可以应用进去嘛。
    郝教授点点头,又强调:“这方面的投入也该考虑到。”
    魏镇长豪气的很:“这钱我们镇肯定出。老关,这事儿我交给你负责。你打个签报上来,我签字批准,你找会计拿钱。”
    郝教授正色道:“你可得想清楚了,这不是三文两文就能解决的问题。你们大棚搞复合种植,材料成本不低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