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节(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有功必赏上有过必罚的风格相悖呀!
    又有人说了:你懂什么,三公主已经是公主之尊,还能怎么加封,她的这些功劳,皇上都记着呢!再说一封皇上的亲笔家书,不是比再多的封赏都珍贵。
    之前质疑的那人摸了摸鼻子:也对,对自己的皇妹如何奖赏,还不是皇上一句话的事儿。
    周培公的抚远大军已经增至三十万人,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支劲旅,在全国战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甘陕收复过后直扑吴三桂在岳州的叛军。
    这么大一支军队军饷以及后勤粮草成了最首要的问题。户部尚书陈廷敬绞尽了脑汁,四处抓银子,仍然是捉襟见肘。
    前方的大军正在奋力厮杀御敌,若是稳坐后方之人让他们饿着肚子打仗,没有衣服过冬,那就太说不过去了!就在陈廷敬忙得焦头烂额,要去向皇上叩请死罪的时候,突然传出了一个让人惊喜万分的消息,竟解了他燃眉之急!也解了整个辅远军的燃眉之急。
    原来是山西省的首富联合省内富商为远在前线的将士捐粮捐物,一共捐献八百万两银子!这是大清国开国以来绝无仅有之事,山西总督莫洛不敢擅专,更不敢贪一分一厘,立刻快马加急报告给皇上。
    皇上知道之后,龙颜大悦!他也正在为抚远军的粮草军需发愁。
    皇上金口玉言说:山西商人是全国商人的榜样。更是钦点带头的几人为皇商,亲口承诺,只要他们的后代像他们的先祖一样急国家之所急,忠肝义胆,这皇商之职将世代沿用。连山西总督莫洛都官加一品,食双俸禄。
    消息传回山西之后,本来被那位首富组织起来掏了钱才的商人们欣喜若狂,从没想过一次捐款会有这等回报。
    那位首富刘大宝更是受益最大,他的名字在皇上那里都记上了号。
    若说这位大煤商怎么会想起为远征军捐献银子呢?原来是当年皇上南巡,建宁公主随驾。山西首富刘大宝曾经贡献出自家的别院,做皇上的行宫。但是皇上一切从简,并不想取百姓一分一毫并没有下榻行宫之中,但是贡献者的名字曾经在御前被提及了一次。
    公主和皇上带着侍从白龙鱼服去五台山拜佛,在五台山下的时候,遇上打扮成店家的刺客。建宁公主机智无双,只用一个极简单的问题就试探出那些刺客并不是真正的店家并且不是山西本地人。而那个问题正是“山西首富叫什么名字”,这个故事早就在山西民间流传开了。当然,各种各样的版本传出后少不了夸张的成分,但是故事的骨干是一样的。
    于是自此以后,山西省首富刘乡绅自觉和建宁公主产生了一种联系,自己的名字不仅被公主牢记,而且还使圣驾成功的躲开了一次危机。使自己跻身于奇闻异事的传说之中,成了传说中的人物。本来觉得自己的名字有些土里土气的刘大宝,从此以这个姓名为荣。
    国家的战事一起,自然是百姓所关注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当他得知建宁公主随军出征之后,对她既敬且佩,国家金枝玉叶的公主都投身于战争当中,他一直想为她做点什么。
    而穷的只剩下钱的首富灵机一动,自己家财万贯,可以捐献军饷粮饷,并且他在山西商场极有影响力,可以振臂一呼。
    这还是头一次商家主动给朝廷捐银子,众商家碍于发起者是刘大宝,不论是否情愿,只求不得罪于人就纷纷响应,于是就有了这一次主动贡献军饷一事。
    去前线送军饷的军需官将这件事情眉飞色舞的讲与人听,所以这件事很快传到了中军帐中。
    正在制定战略的周培公起身给建宁作揖道:“我这个酸书生又要感谢参军大人了,若是没有公主殿下在民间的美名,三十万大军恐怕要喝西北风了。”
    图海是看着建宁长大的,这时看着她的目光有一种长辈看晚辈的慈爱,“三格格从小就聪明仁厚,连我也没想到有一天会在军中共事,而且她立下这许多功劳。”
    建宁听说这件事有些诧异,几年过去,这点小事她几乎记不起来了,没想到自己当时无心插柳,竟然还结下了这场善缘。她心想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一定要亲自去一次山西,向那位富商道谢。
    第197章 刁蛮公主47
    有了山西商人捐款捐物的引领在前,各省各地商会纷纷贡献力量, 共同给帮他们保家卫国的大清军队捐款。
    康熙十分感动, 现在谁还能说他只是满人的皇帝, 这天下间捐款的汉人不是占了一大半吗?百姓们盼着安定,盼着战争结束。如果说战争刚开始之时, 他觉得自己在孤军奋战力挽狂澜,现在朝廷平叛就是众望所归。
    康熙特地因此下旨:所有捐款的商会商人们朝廷没有精力一个个去嘉奖,就让地方官员去做这件事, 给予荣誉称号的嘉奖或者是朝廷扶持优惠政策。
    那日军需官并没有隐瞒这粮饷是如何筹集齐的, 于是来源早就在军中传开。抚远军的将士们受了百姓如此大的恩惠, 那些有良知之人自然不用过多约束就不会再去抢百姓的一分一毫,而且所过之处, 力所能及时还会主动帮助百姓们, 远征军在民间的名声打造。
    清军这一边军民和乐, 也不在分什么满人, 汉人,回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