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节(3/4)
见了李曼,拉了李曼的手,上下一通打量,“栾夫人,这就是您的外甥女儿吧?好标致模样!依我说,不像您的外甥女儿,竟像是个嫡亲的闺女!”
夸得无可无不可的,听得栾夫人和李曼都十分开心。
这位李氏若论门楣,是要比在座的其他人次上不少,就连夫家也是靠着她娘家的银两资助才一步步发家致富,两口从小本生意一步步到今日,没有些长袖善舞的手腕是万万不能够的,如今家里做着好几样买卖,在县里也勉勉强强算数得上的商贾之家。
此番来,不为旁的,专为三儿子的亲事。三儿子如今倒腾木炭生意,今儿屋里的梅花香饼就是他送来的。栾夫人原也不将这种人家看在眼里,不过听说这家的几个儿子长相都随了娘,算是拔尖儿的。
李曼爹娘又催得紧,这家条件也过得去,看一看也无妨。这个李氏是个上得了台面的人,县丞府邸她还是第一次来,在这些家世比自己好的夫人之中也不见瑟缩之色,反而融入地很好,又会说话,将其他夫人都周旋地妥妥帖帖。
第395章 说话的艺术
同样是请客吃锅子,栾夫人的这一桌较之钱掌柜的酸菜暖锅形式上就诗情画意了许多。
这本是京中妇人们时兴起来的吃法,她们是各地贵妇们的风向标,一层一级学下来,各地都开始了效仿,还有了个极风雅的名儿――白菊宴。
白菊宴本来是立秋时节的特色产物。
那时候恰逢东篱菊放、一片的鹅黄衬紫的景象,贵妇们穿着薄衫襦裙赏菊吃宴。暖锅里的东西有限,不外是鸡鸭鱼肉、五花肉、虾仁儿、胗肝之类,心思巧就巧在最后在这些东西上浇一层菊花瓣儿,有了这层菊花,整个暖锅菊香饶舌、清逸异常,立刻从接地气的暖锅升格,不再是大家伙儿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在锅里捞着吃的俗物。
后来,吃的菊花又进一步有了讲究。
并不是所有菊花都适合入馔,所有菊花中,白菊花最佳,而白菊花里,又以秋餐菊最优,此种菊不但香气上乘,清馨芬郁,且口味上既不苦又不涩,经过暖锅蒸烫之后不会影响其他配菜尤其是肉类的口感。
再后来,很多人效仿,秋季里菊花遍地都是,白菊宴成了人人都能吃得到口的美食,岂不是无趣?有钱阶级便又时兴起在冬季里吃,寒冬腊月里,只有供得起花房的人家才能享用。这才能同那些下层泥腿子显示出差别来。
栾夫人尽地主之谊,著着筷子招呼大家多吃。
“听说你们家三小子刚从外地回来?”
既然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次是李氏是为了自家三小子求亲而来,其他人自然会有意无意多提一提,就有一个夫人问着李氏。
“是。去年一冬竟也没怎么有空在家呆着,光顾着四处跑了,到了腊月二十九、三十的承望才得了闲好好一家人坐下来吃顿团圆饭。”李氏嘴里尽是抱怨,但语气里骄傲和满意是掩盖不住的,自家本来只是小门小户,如今的这些家底都是老两口一步步经营来的,耳濡目染的关系,家里几个孩子都很上进。
纨绔子弟在她家还真一个没有。
“你真是好福气,几个孩子一个比一个争气!”这种宴席,用后世的俏皮话来讲,不就是个商业互吹的场子吗?“三小子走南闯北也算历练出来了,小小年纪不容易。”
李氏客气了一回,很懂得自夸的分寸和尺度,没有一味在儿子能干的事儿上做文章,在座的有这么一两位夫人家里不乏好吃懒做或者醉卧烟柳的儿子,说多了怕引起反感,将这些儿子上进能干的话丢到一边,另起了个头,挑些儿子在外的听闻见闻讲与众人听。
“……幽州这地方离我们虽不太远,但种的庄稼和咱们可不一样。既不种稻谷、也不种苞米,地里一色都种油麦。那油麦干净得很,在地里就和水洗过似的,溜光水滑。”
这些夫人平日里聚在一处之时还真没讨论过这些地里庄稼之类的事儿,乍乍一听,新鲜又有趣,都带着兴致津津有味地听着,不过李曼是个土生土长的村里孩子,村里大片大片的农田,从小到大,看都看烦了,这些个夫人竟然对这些个感兴趣,李曼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这种气氛,就连姨妈也听得起劲,她不敢造次,只得忍着,做出也感兴趣的样子来。
李氏见对了隼,更是搜肠刮肚将那些有的没的野趣一一讲来。
“不怕诸位太太笑话,我那三儿子别看做生意机灵,地里的活儿也是一窍不通。”李氏尝了口白菊,赞不绝口,“做木炭买卖,就得懂木柴,这里头学问大,他跟了看林子的去山上认各种树,起先树还没认几种,倒先学会了采蘑菇了。”
说得众人笑起来,李曼的不耐又加重了几分,采蘑菇也能听笑起来,既如此,就该邀了这些夫人去自己村里,保管每日里乐得合不拢嘴,不仅能采蘑菇,能想到的农活儿一样也少不了,心里腹诽着,面儿上仍旧保持微笑。
“蘑菇不就是看了就采吗?还得学去?”有人奇道。
“林子里杂草多,得会认。下了雨,太阳出来一晒,空气里潮乎乎的,那时候蘑菇就出来了。蘑菇这东西可怪,都长在蘑菇圈里头。”李氏说得很是生动,拿两只手比划了
夸得无可无不可的,听得栾夫人和李曼都十分开心。
这位李氏若论门楣,是要比在座的其他人次上不少,就连夫家也是靠着她娘家的银两资助才一步步发家致富,两口从小本生意一步步到今日,没有些长袖善舞的手腕是万万不能够的,如今家里做着好几样买卖,在县里也勉勉强强算数得上的商贾之家。
此番来,不为旁的,专为三儿子的亲事。三儿子如今倒腾木炭生意,今儿屋里的梅花香饼就是他送来的。栾夫人原也不将这种人家看在眼里,不过听说这家的几个儿子长相都随了娘,算是拔尖儿的。
李曼爹娘又催得紧,这家条件也过得去,看一看也无妨。这个李氏是个上得了台面的人,县丞府邸她还是第一次来,在这些家世比自己好的夫人之中也不见瑟缩之色,反而融入地很好,又会说话,将其他夫人都周旋地妥妥帖帖。
第395章 说话的艺术
同样是请客吃锅子,栾夫人的这一桌较之钱掌柜的酸菜暖锅形式上就诗情画意了许多。
这本是京中妇人们时兴起来的吃法,她们是各地贵妇们的风向标,一层一级学下来,各地都开始了效仿,还有了个极风雅的名儿――白菊宴。
白菊宴本来是立秋时节的特色产物。
那时候恰逢东篱菊放、一片的鹅黄衬紫的景象,贵妇们穿着薄衫襦裙赏菊吃宴。暖锅里的东西有限,不外是鸡鸭鱼肉、五花肉、虾仁儿、胗肝之类,心思巧就巧在最后在这些东西上浇一层菊花瓣儿,有了这层菊花,整个暖锅菊香饶舌、清逸异常,立刻从接地气的暖锅升格,不再是大家伙儿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在锅里捞着吃的俗物。
后来,吃的菊花又进一步有了讲究。
并不是所有菊花都适合入馔,所有菊花中,白菊花最佳,而白菊花里,又以秋餐菊最优,此种菊不但香气上乘,清馨芬郁,且口味上既不苦又不涩,经过暖锅蒸烫之后不会影响其他配菜尤其是肉类的口感。
再后来,很多人效仿,秋季里菊花遍地都是,白菊宴成了人人都能吃得到口的美食,岂不是无趣?有钱阶级便又时兴起在冬季里吃,寒冬腊月里,只有供得起花房的人家才能享用。这才能同那些下层泥腿子显示出差别来。
栾夫人尽地主之谊,著着筷子招呼大家多吃。
“听说你们家三小子刚从外地回来?”
既然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次是李氏是为了自家三小子求亲而来,其他人自然会有意无意多提一提,就有一个夫人问着李氏。
“是。去年一冬竟也没怎么有空在家呆着,光顾着四处跑了,到了腊月二十九、三十的承望才得了闲好好一家人坐下来吃顿团圆饭。”李氏嘴里尽是抱怨,但语气里骄傲和满意是掩盖不住的,自家本来只是小门小户,如今的这些家底都是老两口一步步经营来的,耳濡目染的关系,家里几个孩子都很上进。
纨绔子弟在她家还真一个没有。
“你真是好福气,几个孩子一个比一个争气!”这种宴席,用后世的俏皮话来讲,不就是个商业互吹的场子吗?“三小子走南闯北也算历练出来了,小小年纪不容易。”
李氏客气了一回,很懂得自夸的分寸和尺度,没有一味在儿子能干的事儿上做文章,在座的有这么一两位夫人家里不乏好吃懒做或者醉卧烟柳的儿子,说多了怕引起反感,将这些儿子上进能干的话丢到一边,另起了个头,挑些儿子在外的听闻见闻讲与众人听。
“……幽州这地方离我们虽不太远,但种的庄稼和咱们可不一样。既不种稻谷、也不种苞米,地里一色都种油麦。那油麦干净得很,在地里就和水洗过似的,溜光水滑。”
这些夫人平日里聚在一处之时还真没讨论过这些地里庄稼之类的事儿,乍乍一听,新鲜又有趣,都带着兴致津津有味地听着,不过李曼是个土生土长的村里孩子,村里大片大片的农田,从小到大,看都看烦了,这些个夫人竟然对这些个感兴趣,李曼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这种气氛,就连姨妈也听得起劲,她不敢造次,只得忍着,做出也感兴趣的样子来。
李氏见对了隼,更是搜肠刮肚将那些有的没的野趣一一讲来。
“不怕诸位太太笑话,我那三儿子别看做生意机灵,地里的活儿也是一窍不通。”李氏尝了口白菊,赞不绝口,“做木炭买卖,就得懂木柴,这里头学问大,他跟了看林子的去山上认各种树,起先树还没认几种,倒先学会了采蘑菇了。”
说得众人笑起来,李曼的不耐又加重了几分,采蘑菇也能听笑起来,既如此,就该邀了这些夫人去自己村里,保管每日里乐得合不拢嘴,不仅能采蘑菇,能想到的农活儿一样也少不了,心里腹诽着,面儿上仍旧保持微笑。
“蘑菇不就是看了就采吗?还得学去?”有人奇道。
“林子里杂草多,得会认。下了雨,太阳出来一晒,空气里潮乎乎的,那时候蘑菇就出来了。蘑菇这东西可怪,都长在蘑菇圈里头。”李氏说得很是生动,拿两只手比划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