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47章 如海告状
    启圣帝是个好皇帝啊,至少是许多大臣心中的好皇帝——
    胸有雄途伟略却宽容仁慈,轻易不会喊打喊杀;对待有功之臣也特别大方,会根据对方的情况以金钱或爵位进行犒赏;为了防止大臣贪污以致黄河决堤,或是蛮夷来犯,他每年到了时间都会南巡北巡,对当地官员带去威慑;若是臣子家中经济困难了,甚至可以到国库去借钱缓解自家窘境。
    谁能说启圣帝不是个体恤臣下,爱民如子的好皇帝?
    可是很快,问题就来了。
    第一项倒还好说,至少大臣不用担心自己脖子上的脑袋随时与脖子分家,没人觉得启圣帝不好。
    然而面三项,就引来了许多大臣的反对。
    其二,因为启圣帝的大方,如今京城内爵位泛滥,许多真正立下大功劳的人在京城不说举步维艰,也失去很大程度上便利;
    可他们的爵位也是皇帝赐的,他们就算憋屈,也没地方说去。
    这一项,身为伯爵,却在京城没什么话语权,时常不被人看在眼里的林如海就很有感触!
    其三,就算启圣帝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每年南巡北巡的准备,以及沿途的消耗都是一笔天文数字,每次南巡北巡一过,国库就能瘦身近一半的库存;
    不过这一项决定也是没办法,大夏朝水利工程不多,一有天灾必然会发生饥荒,饥荒更花钱还死人。老百姓就这么多,死太多人他还当什么皇帝?
    所以仅有的一些蓄水、防止洪涝的水利就必须保证不会出错。
    而其三,更是如今国库空虚的罪魁祸首。
    一个大臣家中是不是困难,外人又怎么会知道呢?
    一开始,这项举措倒是确实给许多京官缓解了经济困难,受到许多官员的称赞。可之后,户部尚书却发现了这项举措的最大问题——
    钱一直只见往外借,却一直没人还啊!
    可这也怪不得那些京官啊,他们会选择与国库借钱,本就说明他们生活穷困,快过不下去了,就算借了钱缓解了暂时的困难,以后的生活可又怎么办呢?
    京城大,居不易啊。
    所以只能继续借,还都是有借无还的借。
    如果只是这样,国库虽然会难以负荷,但也不至于到空虚的地步。毕竟每年各地上交的税收,尤其是江南一带的盐税都是一笔天文数字。
    可是其他人见到这样做的好处,许多原本家庭不怎么困难的人,也开始向国库借钱了。
    向国库借钱好啊,没利息,还不用还!
    发展到最后,就连荣国府这样战争起家,府内富得流油的人家,也跟风借了好几十万两雪花银。
    不借没办法啊,不借就在权贵圈子里没办法交际——
    大家都借,若是我家不借,岂不是会被其他借了钱的人家孤立针对?
    这世道,不怕人品德败坏,只怕你特立独行。
    这么一来,国库可不就没钱了吗?
    启圣帝也是在国库没钱之后,被户部尚书天天哭穷,才知道这项举措的危害之处。
    然而知道了也没用啊。
    还是那句话,臣子没钱,怎么还钱?就算启圣帝对谁家有钱心知肚明,可大臣咬死了自家没钱,难道启圣帝还能派人去检查?
    那不叫检查,那叫抄家!
    无缘无故的,他能这么干?
    更严重的是,这家借了,另一家当然也要借,若是启圣帝不借……
    好嘛,户部尚书会哭穷,他们就不会?其他人能借钱,他们就不能借?
    启圣帝一时间烦不胜烦,最后只能避着户部尚书走——
    没办法,听一个哭穷总好过一群人哭!
    可户部尚书被称为朝廷的钱袋子,那哭穷的手段层出不穷,虽然他只有一个人,但战斗力却可以抵上千军万马。
    而且在哭穷的时候,他还根本不怕启圣帝。
    启圣帝:“……”
    启圣帝没办法,只能把自己私库里的银子往国库搬。
    自己做的孽,只能自己还啊!
    可是再有钱,启圣帝也只有一个人啊,他一个人的私库能有多少银子?往外搬的次数多了……
    好嘛,内务府大臣也跑来向他哭穷了。
    启圣帝:我也没钱啊!
    启圣帝早就为私库国库都穷得找不出一个字儿的窘境犯愁了,可他的性格又做不出给大臣找茬,然后直接抄家的“发家之路”,没办法,只能带着后宫嫔妃一起……
    穷着呗!
    启圣帝觉得,他简直是有史以来被称为明君的皇帝中,最穷的一位了。
    国内大部分地方风调雨顺,小部分天灾人祸也及时得到控制,每年上缴的税银更是好几百、千万,就这样,他还这么穷!
    若是日后仙逝下地府,他都会被其他皇帝嘲笑。
    虽然林如海说出的话不算恭敬,可启圣帝完全没在意,他的所有注意力全被拉到了“赚钱”这两个字眼上。
    当然,他可不会做得这么明显,毕竟皇帝威严不可侵犯的形象还是不能崩的。
    启圣帝很快调整了情绪,故作严肃地问林如海:“大胆,你可知道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