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节(1/4)
谁知道撒下去之后,这些种子倒是生长的生机勃勃,赵九福见了有些心动,就没让他爹都霍霍了,反倒是留下大部分过了夏。
到了秋天,山脚下那一片也变得金灿灿的,那些没有人照顾的稻苗居然生长的不过,虽然产量低,但其中有无人照料的缘故在。
不说别的,光是这随地就能生长,生命力堪比野草的性能就足够赵九福主意了,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陈家村附近可就有不少的荒地,若是能开一开撒上种子,就算一亩地只产出一两百斤,那也是凭空多出来的收入啊。
赵九福能看到这一点,经年种地的老人们自然也知道,老村长果然又来了一趟赵家,这一次老赵头没有直接松口,只是说粮种太少,这要分出去也不知道给谁好,不如打听打听粮种是从哪里来的,找好路子过去买岂不是更好。
老村长一想也是,这粮种是赵九福找回来的,来路清白干净,自然很快就找到了来路,那地方距离新亭府可不近,看起来就是个穷山僻壤的地方。
老村长是个有决断的人,很快就从村子里头组织成一个队伍来,出发去那边买粮种。这些人里头还有赵九福的两个哥哥赵老大和赵老二在内。
村里头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但老村长这一次却独断专行,他心中明白稻种的优良带来的好处,如果按照一年来算,他们走这么老远的一趟说不定还亏了钱。
但村子里的人又不是只活这么一年,他们子子孙孙都能把这稻种种下去,这种子不挑地方,旱地也可以种植,一年年的下来肯定是能赚回来的。
再者,赵九福那边早早的找过孙光宗帮忙,孙家的车队答应了带着他们一块儿出发,路过那地方等他们买够了种子,再把他们带回来。
孙家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样一来大家伙儿的安全还是能保障的,也就是路上吃喝花费,但万事就是如此,想要一点不出钱就拿到东西的好事儿哪儿能有。
倒是有人提出过让赵九福去找孙家疏通,让他们带一些粮种回来就是。
没等赵九福反驳,老村长就直接驳回去了,这次他们可不是要买一袋两袋的粮食,而是足够全村人明年用的粮种,赵九福难道还能让孙家做生意的时候只带着粮食回来不成?
别说孙家平时并不做粮食的生意,就算他们做,这价格肯定也高出许多。再者,他们也没有这么大的脸,让赵九福去欠别人人情。
虽然还有人叽叽歪歪,但最后陈家村组成的队伍还是出发了,经此一事,赵九福倒是真的开始反省自己,他不是小孩子了,斗米恩升米仇的道理应该要懂。
陈家村的队伍是秋天离开的,按照时间他们能在两个月后回来,也不会耽误各家各户过年。在这一年的秋天,县学也迎来了一批新的学生。
这一次来县学入学的新生生员只有三人,听说今年戴河镇的学子们考试失利,通过生员考试的并不多,这三人之中有一个人还是赵九福曾经的同窗,一样在胡秀才手底下读过书。
按理来说被同一个先生教导过,他们应该比常人亲密一些才是,事实上因为胡秀才的偏爱,他手底下其余的学生对赵九福并不感冒,即使现在都进了县学都疏远的很。
赵九福一开始还有心交好,见他并不放在心上也就不再上心,他向来不是暗中烂好心,能把自己热脸贴着冷屁股的人。
又一年下来,赵九福已经把顾行之书房里头的书看了七七八八,他的记忆力极好,虽说不是过目不忘,但背诵和看书的速度也比常人快上许多。
赵九福不但看了,觉得好的书都抄写了一本,这么一来他原本的小书架子就不够用了,也幸好如今老赵家房间够多,找一个干燥的小房间单独拉一个书架就是。
老赵头对于儿子老是往家里头搬书的举动十分支持,不但老是偷偷给他银钱买书买笔墨纸砚,还亲自动手给他打了一个楠木的书架子。
这书架子不但够大够结实,上头还雕刻着云纹,摸起来光滑润泽,看起来浑然一体,似乎连契结的地方也看不到,赵九福一看就喜欢上了,心底佩服自家老爹的手艺。
书搬回来自然不能就这么放着,赵九福自己看,也让家里头大大小小的孩子都来看,只是叮嘱他们不能把书弄脏弄坏了,每一次没看完一本不能拿下一本。
因为家里头出了一个读书人,赵九福又特别喜欢抓着侄子侄女教导,更或者是皇帝的一句夸赞带来的效果,赵家人上上下下不说有没有天分吧,至少是喜欢书的。
喜欢书,他们就不会故意弄破弄乱书,但喜欢却不代表能看得进去,就像是赵老大的大儿子赵顺德,他当年跟赵九福读书的时候就坐不住,现在年纪大了,好不容易家里头已经给收好了亲事,哪里能安安心心的看一本书。
相比起来他弟弟赵顺义是真的喜欢看书,虽然他脑子不如亲哥哥聪明,但胜在有恒心,除了赵老二的两个女儿,反倒是他看书最多一些,比下头赵老大赵老三咬牙送去读书的赵顺荣和赵顺昌还好一些,这两个读书其实没啥天分,即使家里头老人硬逼着而已。
正因为如此,老赵头和几个儿子也没指望家里头能再出一个读书人,只想着让
到了秋天,山脚下那一片也变得金灿灿的,那些没有人照顾的稻苗居然生长的不过,虽然产量低,但其中有无人照料的缘故在。
不说别的,光是这随地就能生长,生命力堪比野草的性能就足够赵九福主意了,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陈家村附近可就有不少的荒地,若是能开一开撒上种子,就算一亩地只产出一两百斤,那也是凭空多出来的收入啊。
赵九福能看到这一点,经年种地的老人们自然也知道,老村长果然又来了一趟赵家,这一次老赵头没有直接松口,只是说粮种太少,这要分出去也不知道给谁好,不如打听打听粮种是从哪里来的,找好路子过去买岂不是更好。
老村长一想也是,这粮种是赵九福找回来的,来路清白干净,自然很快就找到了来路,那地方距离新亭府可不近,看起来就是个穷山僻壤的地方。
老村长是个有决断的人,很快就从村子里头组织成一个队伍来,出发去那边买粮种。这些人里头还有赵九福的两个哥哥赵老大和赵老二在内。
村里头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但老村长这一次却独断专行,他心中明白稻种的优良带来的好处,如果按照一年来算,他们走这么老远的一趟说不定还亏了钱。
但村子里的人又不是只活这么一年,他们子子孙孙都能把这稻种种下去,这种子不挑地方,旱地也可以种植,一年年的下来肯定是能赚回来的。
再者,赵九福那边早早的找过孙光宗帮忙,孙家的车队答应了带着他们一块儿出发,路过那地方等他们买够了种子,再把他们带回来。
孙家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样一来大家伙儿的安全还是能保障的,也就是路上吃喝花费,但万事就是如此,想要一点不出钱就拿到东西的好事儿哪儿能有。
倒是有人提出过让赵九福去找孙家疏通,让他们带一些粮种回来就是。
没等赵九福反驳,老村长就直接驳回去了,这次他们可不是要买一袋两袋的粮食,而是足够全村人明年用的粮种,赵九福难道还能让孙家做生意的时候只带着粮食回来不成?
别说孙家平时并不做粮食的生意,就算他们做,这价格肯定也高出许多。再者,他们也没有这么大的脸,让赵九福去欠别人人情。
虽然还有人叽叽歪歪,但最后陈家村组成的队伍还是出发了,经此一事,赵九福倒是真的开始反省自己,他不是小孩子了,斗米恩升米仇的道理应该要懂。
陈家村的队伍是秋天离开的,按照时间他们能在两个月后回来,也不会耽误各家各户过年。在这一年的秋天,县学也迎来了一批新的学生。
这一次来县学入学的新生生员只有三人,听说今年戴河镇的学子们考试失利,通过生员考试的并不多,这三人之中有一个人还是赵九福曾经的同窗,一样在胡秀才手底下读过书。
按理来说被同一个先生教导过,他们应该比常人亲密一些才是,事实上因为胡秀才的偏爱,他手底下其余的学生对赵九福并不感冒,即使现在都进了县学都疏远的很。
赵九福一开始还有心交好,见他并不放在心上也就不再上心,他向来不是暗中烂好心,能把自己热脸贴着冷屁股的人。
又一年下来,赵九福已经把顾行之书房里头的书看了七七八八,他的记忆力极好,虽说不是过目不忘,但背诵和看书的速度也比常人快上许多。
赵九福不但看了,觉得好的书都抄写了一本,这么一来他原本的小书架子就不够用了,也幸好如今老赵家房间够多,找一个干燥的小房间单独拉一个书架就是。
老赵头对于儿子老是往家里头搬书的举动十分支持,不但老是偷偷给他银钱买书买笔墨纸砚,还亲自动手给他打了一个楠木的书架子。
这书架子不但够大够结实,上头还雕刻着云纹,摸起来光滑润泽,看起来浑然一体,似乎连契结的地方也看不到,赵九福一看就喜欢上了,心底佩服自家老爹的手艺。
书搬回来自然不能就这么放着,赵九福自己看,也让家里头大大小小的孩子都来看,只是叮嘱他们不能把书弄脏弄坏了,每一次没看完一本不能拿下一本。
因为家里头出了一个读书人,赵九福又特别喜欢抓着侄子侄女教导,更或者是皇帝的一句夸赞带来的效果,赵家人上上下下不说有没有天分吧,至少是喜欢书的。
喜欢书,他们就不会故意弄破弄乱书,但喜欢却不代表能看得进去,就像是赵老大的大儿子赵顺德,他当年跟赵九福读书的时候就坐不住,现在年纪大了,好不容易家里头已经给收好了亲事,哪里能安安心心的看一本书。
相比起来他弟弟赵顺义是真的喜欢看书,虽然他脑子不如亲哥哥聪明,但胜在有恒心,除了赵老二的两个女儿,反倒是他看书最多一些,比下头赵老大赵老三咬牙送去读书的赵顺荣和赵顺昌还好一些,这两个读书其实没啥天分,即使家里头老人硬逼着而已。
正因为如此,老赵头和几个儿子也没指望家里头能再出一个读书人,只想着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