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2/3)
娘家,吃的穿的都是谁的,还不是我和你哥的!”
王梅的脸色一变,哪里还有刚才的亲切,看那样子好像要把人生吞活剥了一样。
沈建国听媳妇这么说,偷偷的看了眼脸色不太好的母亲,小心的拉拉王梅的衣角,“你少说两句。”
王梅挣开了沈建国,“我少说什么,哦,你心疼你妹妹,就不心疼你媳妇了!”
她听见了锅里煮粥的咕嘟咕嘟声,立刻回头,眼更加红了,“你看看你妹妹,天天在家不干活,每天都是百米白面的伺候着,你看咱在家吃的是什么,红薯窝窝头,就连你儿子每天也只能喝点米汤,这不是我王梅胡说,咱妈就是偏心也不能这么离谱,也就你这个冤大头会不吱声。”
“行了!别说了!”
沈建国仿佛是使出了令人颤抖的力气吼了一句,不吼还好,这一吼,王梅更不依不饶了。
她指着沈建国就打,“沈建国,你欺负我,呜呜,结婚之前你可不是这么说的,你说什么都依着我,这才过了多久啊,你就变样了,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呜呜,呜呜。”
王梅打骂着丈夫,嘴里又骂又哭的,看着直叫人头疼,自始至终,母亲张素玲都没说什么话,只是脸色越发的凝重,最终化为了平静。
“分家吧!”
这句话一说出口,狭小的屋子立刻安静下来了,张素玲继续说,“我们分家,我和容音到村西头去,我们就要你爸留下的茅草屋和那块地,别的都留给你们。”
“妈,这怎么行呢!——啊!”
沈建国刚要说话,王梅就拧他的胳膊一下,瞪了他一眼,“咱妈就是想换个地方住,怎么不行?等着咱妈缺什么,送过去就行,也耽误不了你尽孝,对吧,妈?”
“就这么定吧!”
张素玲很平静的回答,自己一个人出了屋子。
“妈!”
沈建国想追出去,却被王梅拦着,两个人拉拉扯扯的。
虽然表面上没什么波澜,可是沈容音却从她的声音和背影读出了一丝凄凉和落寞,她进随着母亲出去,看着她坐在门槛上,没说什么话。
沈容音早就想过要分家了,只是她怕母亲受不了。
都说养儿防老,虽然沈母受了不少儿媳妇的气,但是儿子总归是一个依靠,也是心灵的慰藉,张素玲自从十八岁嫁到沈家,一辈子兢兢业业的,即使是丈夫早逝,也没有再嫁,如今已经快五十岁了,本该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级,可是却落下了一个“净身出户”的结局,心里的落寞可想而知。
第4章母亲带来的惊喜
就仿佛着一直支撑着自己活下去的弦,砰地一声断了。
沈容音下了门槛,在张素玲的身边坐下来,握着她的手,信誓旦旦的道,“妈,您放心,我一定会让您过上好日子的!”
张素玲慈祥的笑着,“妈相信你!”
两个人坐在门槛上,亲昵的靠在一起。
沈容音和张素玲打包了仅有的几件衣服,都是洗的褪色打着补丁的,和一些七七八八的家伙用什,无非是些破旧的锅碗瓢盆,还有一些简单日常用品
背着包袱走出家门,沈容音看了看自己家的房子,墙体是红色的砖头,屋顶盖着藏青色的瓦,经受无数个风吹日晒后,有些褪色,她从来没想到有招一日自己还会回到老房子里来,只是这么快就要离开了。
沈容音回头看看母亲,她对这里的感情恐怕要用深入骨髓来形容了吧。
张素玲深深的吸一口气,拎起包袱直直的往前走,头也没有回一下。
沈容音看着那坚定瘦小的背影跟了上去。
时值初秋季节,风吹麦浪,扑面而来,比起来现代的雾霾,这80年代的空气真是让人怀念。
中间经过红砖藏瓦的庄户人家,经过生长着各种农作物的田野。
沈容音她们终于从村东头走到了村西头,也就是她们未来的“家。”
村西头正靠近海滩,沈家传下来的那块荒地也在这,在靠近海滩的一面,是两间木头垒起来来的屋子,这是当时沈容音的父亲在世的时候搭建的。
因为这里靠近海滩,会有出海打渔的人,有时候会在这靠岸歇脚什么的,沈容音的父亲就一边锄地一边在这里搭了个棚子,平时给人搁点东西,赚个块儿八毛的。
这里居住的条件是不怎么好,交通闭塞,旁边也多是荒芜的沙土地,就单单是饮水都很困难。
柳河村虽然以河为名,却不是水源富裕的村子,柳河也是村子中唯一的一条河,家庭妇女门聚在河边洗洗衣服,唠唠家常什么的,唯一出彩的是,河边种满了垂柳,有着如诗如画的意境。
但是这条河只流过村东头,所以村子中的人大都聚居在村东头,至于村西头,虽然靠海,可是人们总不能喝海水吧,而且那个时候,人们对大海的开发还少之又少,偶尔能够看见一两个打渔的,还是为了打发时间。
那时候的乡村,接近于一个自给自足的小聚落,商品流通性太小,整个柳河村的商品流通几乎都是靠着小李商铺,商铺的老板小李初中没毕业就去了县城,回来的时候倒腾了不少的新鲜玩意,于是开起了小卖部。
王梅的脸色一变,哪里还有刚才的亲切,看那样子好像要把人生吞活剥了一样。
沈建国听媳妇这么说,偷偷的看了眼脸色不太好的母亲,小心的拉拉王梅的衣角,“你少说两句。”
王梅挣开了沈建国,“我少说什么,哦,你心疼你妹妹,就不心疼你媳妇了!”
她听见了锅里煮粥的咕嘟咕嘟声,立刻回头,眼更加红了,“你看看你妹妹,天天在家不干活,每天都是百米白面的伺候着,你看咱在家吃的是什么,红薯窝窝头,就连你儿子每天也只能喝点米汤,这不是我王梅胡说,咱妈就是偏心也不能这么离谱,也就你这个冤大头会不吱声。”
“行了!别说了!”
沈建国仿佛是使出了令人颤抖的力气吼了一句,不吼还好,这一吼,王梅更不依不饶了。
她指着沈建国就打,“沈建国,你欺负我,呜呜,结婚之前你可不是这么说的,你说什么都依着我,这才过了多久啊,你就变样了,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呜呜,呜呜。”
王梅打骂着丈夫,嘴里又骂又哭的,看着直叫人头疼,自始至终,母亲张素玲都没说什么话,只是脸色越发的凝重,最终化为了平静。
“分家吧!”
这句话一说出口,狭小的屋子立刻安静下来了,张素玲继续说,“我们分家,我和容音到村西头去,我们就要你爸留下的茅草屋和那块地,别的都留给你们。”
“妈,这怎么行呢!——啊!”
沈建国刚要说话,王梅就拧他的胳膊一下,瞪了他一眼,“咱妈就是想换个地方住,怎么不行?等着咱妈缺什么,送过去就行,也耽误不了你尽孝,对吧,妈?”
“就这么定吧!”
张素玲很平静的回答,自己一个人出了屋子。
“妈!”
沈建国想追出去,却被王梅拦着,两个人拉拉扯扯的。
虽然表面上没什么波澜,可是沈容音却从她的声音和背影读出了一丝凄凉和落寞,她进随着母亲出去,看着她坐在门槛上,没说什么话。
沈容音早就想过要分家了,只是她怕母亲受不了。
都说养儿防老,虽然沈母受了不少儿媳妇的气,但是儿子总归是一个依靠,也是心灵的慰藉,张素玲自从十八岁嫁到沈家,一辈子兢兢业业的,即使是丈夫早逝,也没有再嫁,如今已经快五十岁了,本该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级,可是却落下了一个“净身出户”的结局,心里的落寞可想而知。
第4章母亲带来的惊喜
就仿佛着一直支撑着自己活下去的弦,砰地一声断了。
沈容音下了门槛,在张素玲的身边坐下来,握着她的手,信誓旦旦的道,“妈,您放心,我一定会让您过上好日子的!”
张素玲慈祥的笑着,“妈相信你!”
两个人坐在门槛上,亲昵的靠在一起。
沈容音和张素玲打包了仅有的几件衣服,都是洗的褪色打着补丁的,和一些七七八八的家伙用什,无非是些破旧的锅碗瓢盆,还有一些简单日常用品
背着包袱走出家门,沈容音看了看自己家的房子,墙体是红色的砖头,屋顶盖着藏青色的瓦,经受无数个风吹日晒后,有些褪色,她从来没想到有招一日自己还会回到老房子里来,只是这么快就要离开了。
沈容音回头看看母亲,她对这里的感情恐怕要用深入骨髓来形容了吧。
张素玲深深的吸一口气,拎起包袱直直的往前走,头也没有回一下。
沈容音看着那坚定瘦小的背影跟了上去。
时值初秋季节,风吹麦浪,扑面而来,比起来现代的雾霾,这80年代的空气真是让人怀念。
中间经过红砖藏瓦的庄户人家,经过生长着各种农作物的田野。
沈容音她们终于从村东头走到了村西头,也就是她们未来的“家。”
村西头正靠近海滩,沈家传下来的那块荒地也在这,在靠近海滩的一面,是两间木头垒起来来的屋子,这是当时沈容音的父亲在世的时候搭建的。
因为这里靠近海滩,会有出海打渔的人,有时候会在这靠岸歇脚什么的,沈容音的父亲就一边锄地一边在这里搭了个棚子,平时给人搁点东西,赚个块儿八毛的。
这里居住的条件是不怎么好,交通闭塞,旁边也多是荒芜的沙土地,就单单是饮水都很困难。
柳河村虽然以河为名,却不是水源富裕的村子,柳河也是村子中唯一的一条河,家庭妇女门聚在河边洗洗衣服,唠唠家常什么的,唯一出彩的是,河边种满了垂柳,有着如诗如画的意境。
但是这条河只流过村东头,所以村子中的人大都聚居在村东头,至于村西头,虽然靠海,可是人们总不能喝海水吧,而且那个时候,人们对大海的开发还少之又少,偶尔能够看见一两个打渔的,还是为了打发时间。
那时候的乡村,接近于一个自给自足的小聚落,商品流通性太小,整个柳河村的商品流通几乎都是靠着小李商铺,商铺的老板小李初中没毕业就去了县城,回来的时候倒腾了不少的新鲜玩意,于是开起了小卖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