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金流稳定的店面。
    “日子咋就忽然过成了这样?”
    送走舅舅一家子,夏晓兰听见她妈嘀咕。
    “您是不敢信呢?摸摸桌上的钱,都是真的!”
    刘芬的确不敢信啊,从前在夏家的时候根本就没见过钱,钱也特别难挣。后来跟着夏晓兰进城倒卖鸡蛋,发现一天能赚10元钱,已经觉得多的不行。再到夏晓兰收购黄鳝送到商都,一次能赚二三十,加上顺道载油渣回乡下卖,收入又涨了些。
    等到夏晓兰把黄鳝生意收手,跑去羊城倒腾服装,卖油渣就由刘芬在干,她舍得吃苦,每天能跑几趟,商都附近的乡镇集市和四里八乡的村子,就没有她没到过的地方。一个月也赚不到上千啊,这么多钱,已经是刘芬做梦都不敢想的。
    哪知夏晓兰才倒腾服装三个多月吧,赚到的钱已经要以“万”来论!
    “万元户”是前几年才兴起来的说法,有些人偷偷的经营小买卖,已经攒下了万元以上的存款。刘芬肯定不敢想能成为万元户,哪知道离开夏家几个月,她和女儿已经算万元户了。
    她照着夏晓兰的话摸摸桌上的钱,夏晓兰笑嘻嘻:
    “都给您拿去存着,您就是我们家管钱的。”
    第151章 衣锦还乡(387票加更)
    存钱,必须要存钱。
    不仅是一万二的分红,那两万多的店面流通资金也要存起来。她们既不可能把钱扔于奶奶家,又不能背回乡下,不存起来能咋办?
    夏晓兰从白珍珠那里分的三千留在手里,其他钱都存到银行去她们才能放心回乡下过年。
    去存钱的时候也挺搞笑,银行的人看了看夏晓兰和刘芬,问这是什么性质的存款。
    “私人不能存钱了?”
    夏晓兰理直气壮的,银行的人说私人咋能有这么多钱,问她们要单位的账户。
    夏晓兰只差说神经病,怎么赚的钱她难道还要拿着高音喇叭喊的人尽皆知?
    钱到底还是存了,就是银行的柜员看夏晓兰的眼神充满惋惜,口水都废了一箩筐,竟然有人不存定期,要存活期?
    “定期一年的利息是828!”
    “同志,我们就存活期。”
    活期存款的利息是432,夏晓兰两人拿了整整4万来存,就是存一年定期,一年光利息都有3312元,相当于这柜员三年多的工资。她也是出于好心,才提醒夏晓兰要不要存定期。
    可对夏晓兰来说,四万块钱放在手里一年,指不定能翻几倍。放在银行里吃利息才是浪费,有些人在**十年代赚到钱,认为可以靠吃利息过下半辈子的,哪一个不是毁的想掐死曾经的自己?
    90年代初,100万存银行,每个月利息都有几千块,下半辈子就能舒舒服服过。
    结果呢,天真了吧,银行降息了啊!不降息那每个月几千块也没用,物价涨得那么快,存钱的人要是能活到2017年,100万的本钱也就够买两块稍微好点的墓地!
    把店里的货款和个人的钱分两张存折,出了银行门她就把银行存单都交给刘芬。
    “妈,您才是这家当家做主的。”
    刘芬把存折牢牢捏着,反正她也是个女儿奴,钱让她管,也是夏晓兰要花钱才舍得。
    夏晓兰庆幸的是刘芬虽然见识不多,却特别支持她的一切决定。从夏晓兰展现出本事,母女俩的生活越来越好,她才是家里一言鼎的当家人,刘芬就是头老黄牛,夏晓兰说干啥就干啥。
    也算是母女俩在齐心协力奔小康呢。
    两人在买了些年货,等着和刘勇一家三口一起回七井村。
    领走之前,刘芬给于奶奶包了点饺子,蒸了笼包子,还留了一些年货,让于奶奶过年是吃。
    “大娘,我们初四就回来了。”
    要过年了,于奶奶很给面子嗯了一声,居然没有阴阳怪气。
    面子都是相互给的,夏晓兰见她态度好,也加了一句,“您要是有啥事要办的,就找胡永才大哥帮忙,我和他拜托过的。”
    于奶奶忍住不耐烦挥手:
    “再不走天都要黑了,你们还想留在我家过年?”
    等夏晓兰和刘芬真的带着大包小包离开,于奶奶又觉得院子里空荡荡的特别冷清。原来一个人住着也习惯了,这两人搬来才多久啊,离开几天她就不习惯了?
    但这个年关,和去年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有包好的饺子,有蒸熟的包子,还有糕糕点点的年货。
    去年她一个才不会准备过年的东西。
    ……
    午从商都坐上班车,先到安庆县,出了县城刚好遇见一辆拖拉机,载着几个人跑了一段路,下去四点过就到了七井村。
    “勇子回来了?”
    “勇子这是在省城发大财了!”
    “勇哥,记得来我家喝酒……”
    冬天没啥活儿干,要过年了也是家里的女人们忙,男人们揣着手在村里闲逛。有人在小卖部打牌,加上旁边看热闹的,也有二三十个人。
    看见刘勇一家子大包小包回来,都纷纷打招呼。
    刘勇拆了两包烟,挨个儿的递了烟:
    “回头再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