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节(2/3)
衣大炮,也咕噜咕噜从京城运过来,不是一门,是三门。
把李诫给高兴的,像个小孩子一样,抱着赵瑀又蹦又跳,“瑀儿,有了这些东西,任凭是谁,也别想在我山东的地盘儿上兴风作浪。”
赵瑀手里捏着封信,无不感慨道:“皇恩浩荡,这份殊荣也就你独一份了,少不得惹人嫉恨,你别一时得意忘乎所以,让人揪住你的不是。”
李诫一怔,眼皮跳了几下,目光看向她手里的信,“谁的信?”
赵瑀递给他,“两封信,这是张妲的信,她下个月出门子。这是我母亲的信,有人给玫儿提亲,你知道是哪家?杨家!”
“哪个杨家?”李诫略一思忖,猛然惊道,“难道是杨通判那个杨家?”
“就是他家的旁支,拐了七八个弯的族亲,谁想起的这门亲事!”赵瑀皱着眉头,点着信纸说,“我母亲竟然还挺满意,你看,说什么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翰林院当差,玫儿嫁过去就是当家的官太太,我真是……嫁过去就和温家成了远亲。”
“温家尽在后宅上动心思,真是狗肉包子上不了席!”李诫不屑道,“回信告诉岳母,这门亲事不能应,你妹子的亲事……唉,我本来打算说给唐虎的,现在这小子跟着二爷,水涨船高,也不知能成不成。”
赵瑀给母亲回了信,没有细说他们与温家的纷争,只说杨通判曾对李诫大放厥词,颇为不尊重,她本人是相当不满意和杨家结亲的。
至于张妲的信,她犹豫了很久,终究没有回。
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张妲无意是被家族充作争权夺势的棋子,这点齐王知道,张妲知道,张家知道,温家更是明白。
齐王和张妲都不满意对方,可他们谁也没办法反抗。
随着大皇子的彻底倒台,皇后只剩下齐王一个嫡子,不管齐王有无意愿争夺储君之位,皇后都会坚决把他推上九五之尊的位置。
温首辅两朝元老,为文官之首,温家又是清流中的砥柱,在朝堂上有相当分量的话语权,的确是扶持齐王的不二人选。
张妲,相比自己当初被逼赴死的困境,更没的选择,没有人可以救张妲。
暮色降临,赵瑀望着晦暗不明的天空,轻轻叹了口气,今后,京城的争斗只怕会愈演愈烈。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晓晓、佐佑妈妈 8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02章
端午临近,这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气,各家各户虽也包粽子、悬艾草,给孩子们驱五毒,但到底不如元宵节、中秋节等大节热闹。
唯一可以看热闹的盛事,大明湖赛龙舟,也因四月里一场大水泡了汤。
当然这场大水没发生在山东,在河南,黄河大堤没抵挡住汹涌而至的春汛,十几处决口,河南几乎三成地方都被淹了。
大批的灾民流入山东,一个个衣衫褴褛,饥肠辘辘。李诫怕出事,果断取消辖下各府各县一切端午龙舟事宜。
毕竟人家刚经历灭顶之灾,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数,看见你们在这里锣鼓喧天过端午,一边是嚎天嚎地的哭声,一边是喜气洋洋的笑声,映在眼里,扎在心里,保不齐这些灾民一时不平,做出过激的事来。
在赈济灾民、维定局面上头,李诫已是做熟了的,设立粥棚,安置灾民,增派人手巡逻,加强宵禁力度,有条不紊地一一吩咐下去。
顺便上奏朝廷,伸手要银子要救济粮——养上万的灾民,每天白花花的银子泼水似地花,我藩库再有钱也经不起这般折腾。
夫唱妇随,赵瑀自然也牵头捐粮捐钱,整日也是忙得很。
就在一片繁忙当中,王氏带着赵玫突然登门。
看着风尘仆仆,满面疲倦的二人,赵瑀忙命人伺候着梳洗,又亲自服侍母亲用饭,待她二人缓过来,才问道:“家里可是出了什么事?”
赵玫眼圈一红,埋怨似地看了一眼王氏,撅着嘴说:“母亲偏不同意杨家的婚事,又怕父亲擅自做主,就带我投奔你。这一路着急忙慌的,可累死我了。”
王氏揉揉疲倦得发酸的眼睛,暗瞪小女儿,“杨家小子再好,咱也不能答应——凡是你爹看好的,准不是什么好事!”
“你别怨母亲,是我不叫她答应的。”赵瑀听妹妹似有抱怨,遂坦然道,“你别急着发牢骚,杨家和温家连着亲,而且杨家明里暗里总和你姐夫过不去,你嫁到他家做什么?你姐夫可没打算和他们化干戈为玉帛!”
身为封疆大吏的太太,平日里总与带品阶的诰命打交道,处在满省贵妇人的顶端,赵瑀的气势倒是练出来了,说话间,不自觉就带了一丝威压。
赵玫身子向后微缩,眼神飘向一旁,莫名就不敢与姐姐对视,小声嘟囔,“我没说嫁啊,这不是跟着母亲来了么?做什么吓唬人……”
王氏忙替她说好话,拉着赵瑀的手说:“玫儿现在懂事多了,你跟着姑爷在任上,你大哥也一直在外游学,你爹……唉,我都不想提他!多亏身边有她陪着,我才觉得日子好过点儿。”
把李诫给高兴的,像个小孩子一样,抱着赵瑀又蹦又跳,“瑀儿,有了这些东西,任凭是谁,也别想在我山东的地盘儿上兴风作浪。”
赵瑀手里捏着封信,无不感慨道:“皇恩浩荡,这份殊荣也就你独一份了,少不得惹人嫉恨,你别一时得意忘乎所以,让人揪住你的不是。”
李诫一怔,眼皮跳了几下,目光看向她手里的信,“谁的信?”
赵瑀递给他,“两封信,这是张妲的信,她下个月出门子。这是我母亲的信,有人给玫儿提亲,你知道是哪家?杨家!”
“哪个杨家?”李诫略一思忖,猛然惊道,“难道是杨通判那个杨家?”
“就是他家的旁支,拐了七八个弯的族亲,谁想起的这门亲事!”赵瑀皱着眉头,点着信纸说,“我母亲竟然还挺满意,你看,说什么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翰林院当差,玫儿嫁过去就是当家的官太太,我真是……嫁过去就和温家成了远亲。”
“温家尽在后宅上动心思,真是狗肉包子上不了席!”李诫不屑道,“回信告诉岳母,这门亲事不能应,你妹子的亲事……唉,我本来打算说给唐虎的,现在这小子跟着二爷,水涨船高,也不知能成不成。”
赵瑀给母亲回了信,没有细说他们与温家的纷争,只说杨通判曾对李诫大放厥词,颇为不尊重,她本人是相当不满意和杨家结亲的。
至于张妲的信,她犹豫了很久,终究没有回。
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张妲无意是被家族充作争权夺势的棋子,这点齐王知道,张妲知道,张家知道,温家更是明白。
齐王和张妲都不满意对方,可他们谁也没办法反抗。
随着大皇子的彻底倒台,皇后只剩下齐王一个嫡子,不管齐王有无意愿争夺储君之位,皇后都会坚决把他推上九五之尊的位置。
温首辅两朝元老,为文官之首,温家又是清流中的砥柱,在朝堂上有相当分量的话语权,的确是扶持齐王的不二人选。
张妲,相比自己当初被逼赴死的困境,更没的选择,没有人可以救张妲。
暮色降临,赵瑀望着晦暗不明的天空,轻轻叹了口气,今后,京城的争斗只怕会愈演愈烈。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晓晓、佐佑妈妈 8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02章
端午临近,这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气,各家各户虽也包粽子、悬艾草,给孩子们驱五毒,但到底不如元宵节、中秋节等大节热闹。
唯一可以看热闹的盛事,大明湖赛龙舟,也因四月里一场大水泡了汤。
当然这场大水没发生在山东,在河南,黄河大堤没抵挡住汹涌而至的春汛,十几处决口,河南几乎三成地方都被淹了。
大批的灾民流入山东,一个个衣衫褴褛,饥肠辘辘。李诫怕出事,果断取消辖下各府各县一切端午龙舟事宜。
毕竟人家刚经历灭顶之灾,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数,看见你们在这里锣鼓喧天过端午,一边是嚎天嚎地的哭声,一边是喜气洋洋的笑声,映在眼里,扎在心里,保不齐这些灾民一时不平,做出过激的事来。
在赈济灾民、维定局面上头,李诫已是做熟了的,设立粥棚,安置灾民,增派人手巡逻,加强宵禁力度,有条不紊地一一吩咐下去。
顺便上奏朝廷,伸手要银子要救济粮——养上万的灾民,每天白花花的银子泼水似地花,我藩库再有钱也经不起这般折腾。
夫唱妇随,赵瑀自然也牵头捐粮捐钱,整日也是忙得很。
就在一片繁忙当中,王氏带着赵玫突然登门。
看着风尘仆仆,满面疲倦的二人,赵瑀忙命人伺候着梳洗,又亲自服侍母亲用饭,待她二人缓过来,才问道:“家里可是出了什么事?”
赵玫眼圈一红,埋怨似地看了一眼王氏,撅着嘴说:“母亲偏不同意杨家的婚事,又怕父亲擅自做主,就带我投奔你。这一路着急忙慌的,可累死我了。”
王氏揉揉疲倦得发酸的眼睛,暗瞪小女儿,“杨家小子再好,咱也不能答应——凡是你爹看好的,准不是什么好事!”
“你别怨母亲,是我不叫她答应的。”赵瑀听妹妹似有抱怨,遂坦然道,“你别急着发牢骚,杨家和温家连着亲,而且杨家明里暗里总和你姐夫过不去,你嫁到他家做什么?你姐夫可没打算和他们化干戈为玉帛!”
身为封疆大吏的太太,平日里总与带品阶的诰命打交道,处在满省贵妇人的顶端,赵瑀的气势倒是练出来了,说话间,不自觉就带了一丝威压。
赵玫身子向后微缩,眼神飘向一旁,莫名就不敢与姐姐对视,小声嘟囔,“我没说嫁啊,这不是跟着母亲来了么?做什么吓唬人……”
王氏忙替她说好话,拉着赵瑀的手说:“玫儿现在懂事多了,你跟着姑爷在任上,你大哥也一直在外游学,你爹……唉,我都不想提他!多亏身边有她陪着,我才觉得日子好过点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