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53)(1/3)
四月二十七日,在福建和京师两地人马联合查案三个月后,杨华案告破,杨泰父子被判死罪。杨华本人因为遭不住西厂刑法,死在狱中。
这是汪直破获的第一个大案。
若是这件事情到此为止,也就罢了。
毕竟这两人杀人行贿的证据铁证如山,从邱子晋呈上的奏折中可以看到,他们一家这三四十年来,在当地赫然是个小朝廷了。
当地的百姓甚至将杨泰称为杨千岁,当地的官员们也任其作恶,只知有杨家,竟不知有朱家是也!
但是汪直并没有收手,他决定一网打尽。
广西勘事郎武清、太医院蒋宗武、浙江左政使刘福、礼部郎中张廷纲、云南监察御史黄本、左通政方贤,这些位列在受贿名单上的人,皆被汪直以各种理由抓入了西厂,严刑拷问。(注释1)
有些证实没有受贿的,被他放了出来。而一些证明确实有罪的,则直接送往锦衣卫和刑部坐罪。
汪直办事直接,不考虑官场关系,又加上邱子晋是匹一心走孤臣路子,不给别人更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孤狼。
两人在短短几个月内,几乎掀翻了半个朝堂。
这是不管是之前的锦衣卫还是东厂,都没有做到过的事情,偏偏给两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给完成了,还几乎把满朝文武得罪殆尽。
现在文官抱团,想要铲除这个可能下一刻就危害到自己的西厂衙门,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不过,这折子上写的什么因为阿直的缘故,百官不安于位,百司不安于职,商贾不安于市,行人不安于途,士卒不安于伍,百姓不安于业(注释2)乖乖,阿直有那么大的威力么?大明的老母猪不下崽,难道也要怪阿直?
万达实在看不下去了,文化人编排人也要讲点基本法啊,哪有这样的。
朕就不应该希望从你的狗嘴里能吐出象牙来
朱见深本来怒不可遏,听到万达这个比喻,忍不住地笑了出来。
朕已经命令怀恩前往内阁,查问何人是这份奏折的首倡之人。
虽然再不喜欢,内阁他还是需要留着的。
按照他的意思,只要将这提议写折子的人处理完毕即可。
陛下
万达内心隐隐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妥善的法子。但是到底何如跟那群文人打交道,他自己也没什么经验。倒是怀恩,虽然身为宦官,但是在文官之中口碑良好,可能他真的有办法吧。
去年虽然冲着国子监的面子,弹劾他万达的折子一度绝迹。但是一过新年,谏官们又开始死灰复燃。只不过他们最近都集中火力对付汪直,弹劾他的折子也相应就减少了。
你,回去锦衣卫带上仪仗,和汪直两人,到刑部去替朕传旨,邱子晋办事有功,擢升为刑部员外郎。
刑部主事是正六品,员外郎可是正五品的官,这晋升的速度令人咋舌。更关键的是陛下此举,可不就是直接一巴掌打上了内阁的脸么。
同一个杨华案,邱子晋办案有功升官,汪直一样有功你们让皇帝革职?亏不亏心啊。
臣遵旨。
万达心里苦啊。
他双手托着甚至,从文华殿里退了出来,就看到候在殿外廊檐下许久,一脸委屈的汪直。
素素
看到万达出来,这段时间不知道听了多少风言风语,满肚子都是委屈的汪直快步走了上来,问道,陛下是不是说我不是了?阿直难道真的做错了不成?
你说呢?
万达急忙将他拉到殿外,往东华门方向走去。
我有什么错?那杨华一家不该杀么?皇上顾念他们都是老臣之后,免了他们抄家灭族的大罪,只判了他们父子死罪。怎么我连追究余党也不行了呢?
过去素素办案,哪次不是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这又不是什么冤假错案,照汪直看来,陛下宽厚,对杨家已经是高高抬起,轻轻落下了。
结果这些人不知感恩,还将矛头冲着自己,将他说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奸佞。好像横行乡里,杀人行贿的不是杨家,而是他汪直。
这一切让初出茅庐的汪直一时愤懑不已。
他多次想要去北镇抚司找诉说万达排解,但是自从内阁上了折子后,自己只要出宫行动,都会被人盯上。他怕连累了他的素素,所以只好躲在宫里,连西厂都不能去了。
如今好不容易见到了万达,汪直只想对着他一股脑地将这段日子憋在心里的话都发泄出来。
等等,你看那里
两人走了没多久,就看到原本应该跟在太子身边读书的太监黄赐匆匆走进了文华殿,手里貌似还拿着一份折子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内阁的那份弹劾折子,也是这个太监呈报上来的。
这个黄赐,虽然身为司礼监的大档,流通折子确实是他分内的事情。不过他更重要的事情,难道不是伺候太子爷么?跑皇上面前那么勤快做什么?
万达低声说道。
这黄赐,之前也在杨家的想要行贿名单里。不过经过探查,我没有发现他受贿的证据。
汪直看了一眼走入文华殿的人影,郁闷地说道。
也不知道是真的没受贿,还是没
这是汪直破获的第一个大案。
若是这件事情到此为止,也就罢了。
毕竟这两人杀人行贿的证据铁证如山,从邱子晋呈上的奏折中可以看到,他们一家这三四十年来,在当地赫然是个小朝廷了。
当地的百姓甚至将杨泰称为杨千岁,当地的官员们也任其作恶,只知有杨家,竟不知有朱家是也!
但是汪直并没有收手,他决定一网打尽。
广西勘事郎武清、太医院蒋宗武、浙江左政使刘福、礼部郎中张廷纲、云南监察御史黄本、左通政方贤,这些位列在受贿名单上的人,皆被汪直以各种理由抓入了西厂,严刑拷问。(注释1)
有些证实没有受贿的,被他放了出来。而一些证明确实有罪的,则直接送往锦衣卫和刑部坐罪。
汪直办事直接,不考虑官场关系,又加上邱子晋是匹一心走孤臣路子,不给别人更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孤狼。
两人在短短几个月内,几乎掀翻了半个朝堂。
这是不管是之前的锦衣卫还是东厂,都没有做到过的事情,偏偏给两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给完成了,还几乎把满朝文武得罪殆尽。
现在文官抱团,想要铲除这个可能下一刻就危害到自己的西厂衙门,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不过,这折子上写的什么因为阿直的缘故,百官不安于位,百司不安于职,商贾不安于市,行人不安于途,士卒不安于伍,百姓不安于业(注释2)乖乖,阿直有那么大的威力么?大明的老母猪不下崽,难道也要怪阿直?
万达实在看不下去了,文化人编排人也要讲点基本法啊,哪有这样的。
朕就不应该希望从你的狗嘴里能吐出象牙来
朱见深本来怒不可遏,听到万达这个比喻,忍不住地笑了出来。
朕已经命令怀恩前往内阁,查问何人是这份奏折的首倡之人。
虽然再不喜欢,内阁他还是需要留着的。
按照他的意思,只要将这提议写折子的人处理完毕即可。
陛下
万达内心隐隐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妥善的法子。但是到底何如跟那群文人打交道,他自己也没什么经验。倒是怀恩,虽然身为宦官,但是在文官之中口碑良好,可能他真的有办法吧。
去年虽然冲着国子监的面子,弹劾他万达的折子一度绝迹。但是一过新年,谏官们又开始死灰复燃。只不过他们最近都集中火力对付汪直,弹劾他的折子也相应就减少了。
你,回去锦衣卫带上仪仗,和汪直两人,到刑部去替朕传旨,邱子晋办事有功,擢升为刑部员外郎。
刑部主事是正六品,员外郎可是正五品的官,这晋升的速度令人咋舌。更关键的是陛下此举,可不就是直接一巴掌打上了内阁的脸么。
同一个杨华案,邱子晋办案有功升官,汪直一样有功你们让皇帝革职?亏不亏心啊。
臣遵旨。
万达心里苦啊。
他双手托着甚至,从文华殿里退了出来,就看到候在殿外廊檐下许久,一脸委屈的汪直。
素素
看到万达出来,这段时间不知道听了多少风言风语,满肚子都是委屈的汪直快步走了上来,问道,陛下是不是说我不是了?阿直难道真的做错了不成?
你说呢?
万达急忙将他拉到殿外,往东华门方向走去。
我有什么错?那杨华一家不该杀么?皇上顾念他们都是老臣之后,免了他们抄家灭族的大罪,只判了他们父子死罪。怎么我连追究余党也不行了呢?
过去素素办案,哪次不是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这又不是什么冤假错案,照汪直看来,陛下宽厚,对杨家已经是高高抬起,轻轻落下了。
结果这些人不知感恩,还将矛头冲着自己,将他说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奸佞。好像横行乡里,杀人行贿的不是杨家,而是他汪直。
这一切让初出茅庐的汪直一时愤懑不已。
他多次想要去北镇抚司找诉说万达排解,但是自从内阁上了折子后,自己只要出宫行动,都会被人盯上。他怕连累了他的素素,所以只好躲在宫里,连西厂都不能去了。
如今好不容易见到了万达,汪直只想对着他一股脑地将这段日子憋在心里的话都发泄出来。
等等,你看那里
两人走了没多久,就看到原本应该跟在太子身边读书的太监黄赐匆匆走进了文华殿,手里貌似还拿着一份折子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内阁的那份弹劾折子,也是这个太监呈报上来的。
这个黄赐,虽然身为司礼监的大档,流通折子确实是他分内的事情。不过他更重要的事情,难道不是伺候太子爷么?跑皇上面前那么勤快做什么?
万达低声说道。
这黄赐,之前也在杨家的想要行贿名单里。不过经过探查,我没有发现他受贿的证据。
汪直看了一眼走入文华殿的人影,郁闷地说道。
也不知道是真的没受贿,还是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