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送死还是立功?(2/2)
慢,切记,切记。”
李诚微微一笑:“某便一千骑兵,能做点什么?薛总管,还请教我?”
薛万均听完也是一愣,忍不住哈哈大笑:“薛某多虑也!”
侯君集也是哈哈大笑:“杞人忧天,自成莫怪!”这意思,不是不信你,实在是事关全局。
李诚率部趁着晨色出了营寨,侯君集和薛万均送到营门口,看着千余骑兵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远处只有火把的光芒,互相看看,满意的笑了笑。
“人言李诚桀骜不驯,都道此战比为你我掣肘之事,今观之,人言不足信也。”薛万均还是比较厚道的,心里有点惭愧了。
侯君集点点头:“竖子,除爱财如命不足取也,余者皆可取之。”
说实话,李诚窜起的太快了,侯君集也好,薛万均也罢,这些老家伙,没有一个心里舒服的。即便是契苾何力,嘴上不说,心里也是不舒服的。李诚居然跟他平起平坐了,独领后军。不然军议的时候,也不会沉默了。
天色发白的时候,李诚示意全军停止前进,稍事休息,进点水和食物。李诚身边亲兵伺候着,也不卸甲,坐在路边吃点东西,顺便缓和一下僵硬的手脚。这天气还是很冷的,早晨行军,关节都要冻僵了。
这也是李诚下令休息的缘故,这种天气,长时间行军太折磨人了,对人体的伤害也很大。
浮图城在高昌都城北面,距离四百余里,按照骑兵的行军速度,疾走两天可到,不赶的话也四天。李诚可没打算让这一千骑兵折在行军上,所以赶的并不急。休息一个时辰,大家都缓的差不多了,前面斥候带回消息为“无事”,这才继续上路。
行军打仗,斥候为先,一般都是放出去二十里,李诚要求更高,四十里。做斥候有多辛苦,李诚心里很明白,所以斥候营人人都有棉大衣,有棉护膝,脚上护腕。这还不算,人人一个小瓷瓶,半斤装的十里香。
浮图城是突厥人的叫法,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的时候,戍尉耿恭率数百人在此屯田。后突厥可汗在此立浮图,因此更名。
西域苦寒之地,早晚气候寒冷,李诚不着急赶路,所以保持一个正常的行军速度就行了。所谓正常,就是日行百里,以骑兵的行进速度,不难做到。
之前的起早行军,第二天就被李诚给该了,早晨辰时才起,辰时过办才出发。下午天天黑之前半个时辰停止前进。按照这个要求,斥候负责大军营地的选点,避开早晚的寒冷时。
这个时期的行军和水源有着必然的联系,营寨的设立,首先就是水源,然后才是其他。原因很简单,人不喝水可不行。这一千多骑兵,没水人和牲口怎么活?
距离浮图城五十里时,斥候返回报信,这是李诚要求的。随行的向导也跟着回来了,向导是汉人在西域的后裔,通汉话,交流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时候的世界,汉人一直都是最骄傲的民族。为啥呢?很简单,一直都是吊打周边,加之丝绸之路的存在,整个世界都知道,在东方有一个强大的煌煌巨人。
什么是民族自豪感,这就是民族自豪感。你在这片地方跟人说,我是汉人。别人立刻高看一你一眼,这才谈的上自豪感。走到哪都被歧视,谈个淡淡的自豪感呢?
所以唐军来袭,本地汉人踊跃为大军前驱者,还真不是少数。除了高昌王室之外,民间各种带路党出现了,就算不是汉人,也叫嚣着我有一半汉人的血统。
实际上在西域,会汉语本身,就很吃香。来往丝路的西域客商,对翻译要求量可不小。很多胡商,干脆就是个汉语通。
眼前的向导姓叶,眉宇之间多有胡人的痕迹,但见了李诚还是很自豪的抱手拱手:“见过总管,前方五里有水源,乃故汉戍尉耿恭屯田之所。”
耿恭么?李诚肃然起敬!一代名将,节照万代。
李诚微微一笑:“某便一千骑兵,能做点什么?薛总管,还请教我?”
薛万均听完也是一愣,忍不住哈哈大笑:“薛某多虑也!”
侯君集也是哈哈大笑:“杞人忧天,自成莫怪!”这意思,不是不信你,实在是事关全局。
李诚率部趁着晨色出了营寨,侯君集和薛万均送到营门口,看着千余骑兵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远处只有火把的光芒,互相看看,满意的笑了笑。
“人言李诚桀骜不驯,都道此战比为你我掣肘之事,今观之,人言不足信也。”薛万均还是比较厚道的,心里有点惭愧了。
侯君集点点头:“竖子,除爱财如命不足取也,余者皆可取之。”
说实话,李诚窜起的太快了,侯君集也好,薛万均也罢,这些老家伙,没有一个心里舒服的。即便是契苾何力,嘴上不说,心里也是不舒服的。李诚居然跟他平起平坐了,独领后军。不然军议的时候,也不会沉默了。
天色发白的时候,李诚示意全军停止前进,稍事休息,进点水和食物。李诚身边亲兵伺候着,也不卸甲,坐在路边吃点东西,顺便缓和一下僵硬的手脚。这天气还是很冷的,早晨行军,关节都要冻僵了。
这也是李诚下令休息的缘故,这种天气,长时间行军太折磨人了,对人体的伤害也很大。
浮图城在高昌都城北面,距离四百余里,按照骑兵的行军速度,疾走两天可到,不赶的话也四天。李诚可没打算让这一千骑兵折在行军上,所以赶的并不急。休息一个时辰,大家都缓的差不多了,前面斥候带回消息为“无事”,这才继续上路。
行军打仗,斥候为先,一般都是放出去二十里,李诚要求更高,四十里。做斥候有多辛苦,李诚心里很明白,所以斥候营人人都有棉大衣,有棉护膝,脚上护腕。这还不算,人人一个小瓷瓶,半斤装的十里香。
浮图城是突厥人的叫法,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的时候,戍尉耿恭率数百人在此屯田。后突厥可汗在此立浮图,因此更名。
西域苦寒之地,早晚气候寒冷,李诚不着急赶路,所以保持一个正常的行军速度就行了。所谓正常,就是日行百里,以骑兵的行进速度,不难做到。
之前的起早行军,第二天就被李诚给该了,早晨辰时才起,辰时过办才出发。下午天天黑之前半个时辰停止前进。按照这个要求,斥候负责大军营地的选点,避开早晚的寒冷时。
这个时期的行军和水源有着必然的联系,营寨的设立,首先就是水源,然后才是其他。原因很简单,人不喝水可不行。这一千多骑兵,没水人和牲口怎么活?
距离浮图城五十里时,斥候返回报信,这是李诚要求的。随行的向导也跟着回来了,向导是汉人在西域的后裔,通汉话,交流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时候的世界,汉人一直都是最骄傲的民族。为啥呢?很简单,一直都是吊打周边,加之丝绸之路的存在,整个世界都知道,在东方有一个强大的煌煌巨人。
什么是民族自豪感,这就是民族自豪感。你在这片地方跟人说,我是汉人。别人立刻高看一你一眼,这才谈的上自豪感。走到哪都被歧视,谈个淡淡的自豪感呢?
所以唐军来袭,本地汉人踊跃为大军前驱者,还真不是少数。除了高昌王室之外,民间各种带路党出现了,就算不是汉人,也叫嚣着我有一半汉人的血统。
实际上在西域,会汉语本身,就很吃香。来往丝路的西域客商,对翻译要求量可不小。很多胡商,干脆就是个汉语通。
眼前的向导姓叶,眉宇之间多有胡人的痕迹,但见了李诚还是很自豪的抱手拱手:“见过总管,前方五里有水源,乃故汉戍尉耿恭屯田之所。”
耿恭么?李诚肃然起敬!一代名将,节照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