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名副其实第一人(1/2)
不管怎么说,李世民放心了。李佑刚冒头就让李诚给按回去,真是万幸!
造反这种事情是个皇帝都看成最大的威胁,要知道破坏总是比建设要来的简单。
这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农耕时代,造反往往意味着糜烂一片。齐州造反了,意味着当地的生产就停止了,这是不用质疑的。随之衍生的严重问题很多,比如难民。都是从隋末过来的老臣子,太清楚一旦流民遍地是个什么严重后果。
死几个人是小事,整个齐州不事生产了,由此引发的各种善后问题才是大事。
所以说,只要是造反,能够最快的速度平息,那就是最佳的处置方案。只要是个有脑子的皇帝,都知道造反该用最快的速度平息。时间拖的越长,对朝廷越不利。
现在可以说李诚的战果可谓不大,但是却起到了最大的成果。
群臣也都松一口气,接下来自然是就齐州的善后问题进行商谈。
李佑这个齐王肯定是押解回京处置的,齐州由此少一个王也是肯定的。处置地方可以交给李绩这个钦差,补充的官员需要确定一下。君臣意见统一,上下齐心很快就决定了下来。
新的旨意下来了,快马送给李绩,让他尽快去齐州处置善后。
李绩是个老人精,能从隋末的乱世里最乱的河南地活下来,还能活的很滋润,这种人就是人精中的人精。在明哲保身这一点上,李绩可以说是瓦岗寨那帮人里头做的最好的。李绩的个人政治生涯也很成功,总之这人就是牛。
拿到圣旨的李绩带着几十个部曲,快马加鞭赶往齐州。旗号什么都不大,有多快就多块。完全是一副忠心王事的姿态,到了齐州城外有人迎接。李绩也不拿钦差的架子,远远的下马。
一看迎接的人里头李诚站在边上,李绩心里竖起个大拇指,这小子看着跋扈,实则不然。正所谓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该狠的时候不手软,事情做完了不炫耀。
齐州官员都是所谓的罪臣,见了李绩也都是战战兢兢的。一番寒暄之后,李绩开口道:“齐王谋逆,齐州上下应者寥寥,陛下深感欣慰。”这一开口,官员们都放心了,这是定调子。朝廷不会严惩地方官员了,最多就是职务上下的调整。
进了齐州城,李绩也不着急休息,直接去见了李佑。看见人没事,也不多话,直接拿出圣旨宣读。李诚和权万纪一起押送李佑和相关人员进京。至于李佑那边,多一句话都不问。
审问什么的,不存在的。李佑造反事情定性之后,随之而来事情性质就变成了天子家事。别看史书里叫嚣天子无家事,那都是扯淡。每次有文人这么喊话的时候,一定是皇帝弱势。
聪明的大臣遇见天子家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装聋作哑。李佑再怎么丧心病狂,那都是皇帝的家事。李绩甚至都不愿意多看一眼,其他的可想而知。
其实李诚也是这个心态,不然长安呆着多舒服啊,跑登州受罪?实在是李承乾和李泰在长安城里斗的不亦乐乎,李诚的位子又无法超然,只好躲的远远的。
晚上夜宴的时候,李绩的态度又不一样了。没有了白天那种公事公办的职业客气,显得热络了许多。端着酒杯主动找李诚说话:“自成,以后多多亲近一二。”
这话说的,也不怕别人听到,嗓门还挺大。要知道李绩就不是个大嗓门。
李诚心里寻思:我跟瓦岗寨这帮职业流氓也没太多的交情啊?
以前在长安的时候,李诚就不会主动巴结这些老家伙。原因何在?开始是够不着,后来是不想被李世民误会他结党。再者李诚跟这帮老家伙之间,注定了只能是利益关系。朝廷里瓦岗寨一帮老家伙,相互之间都保持距离,李诚往跟前凑什么劲?
任何朝代,皇帝都是很讨厌大臣结党的。党争之玩意,犯忌讳。尤其是唐朝以后,唐朝的“牛李党争”就是后来皇帝的一面镜子。当然李诚也不是一定要做孤臣,孤臣都是无路可走的选择。当然有没有资格做孤臣又是一回事。
李诚与这帮朝廷大佬的关系,一直保持的很有距离感。最亲近的就是李靖了,这老先生还是个“退休干部”。基本不参与政事,跟他亲近在皇帝那边看着一点隐患都没有。
还有一点,在这些老家伙的眼睛里,李诚一开始不免有“幸进”之嫌。要不是后来李诚一次比一次出彩的表现,能不能在长安活下去都是个问题。拉帮结派改朝换代的想法,李诚是半点都没有的,可以的话最好是做个混吃等死的咸鱼。
之所以卖力的扑腾其实挺无奈的,这世道你要生存的好一点,就得使劲的折腾。你就比而说唐朝这种封建集权时代了,就算是现代社会,权利肢解后瓜分利益的事情还好了?
“李相客气!”李诚没有扑上去亲热的意思,而是很矜持的客气一句。无事献殷勤,还能有个好?肯定是看上了你什么东西,这是一定的。李诚自问不是美女,李绩也不是gay,剩下的结论不就是“利益”么?
不论是政治利益还是经济利益,李诚都不愿意跟李绩有太深的瓜葛。保持一个度很有必要,越是朝廷重臣,就越要跟他保持距离。理由很简单,李诚是所谓的“天子近臣”。别看他呆在登州不
造反这种事情是个皇帝都看成最大的威胁,要知道破坏总是比建设要来的简单。
这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农耕时代,造反往往意味着糜烂一片。齐州造反了,意味着当地的生产就停止了,这是不用质疑的。随之衍生的严重问题很多,比如难民。都是从隋末过来的老臣子,太清楚一旦流民遍地是个什么严重后果。
死几个人是小事,整个齐州不事生产了,由此引发的各种善后问题才是大事。
所以说,只要是造反,能够最快的速度平息,那就是最佳的处置方案。只要是个有脑子的皇帝,都知道造反该用最快的速度平息。时间拖的越长,对朝廷越不利。
现在可以说李诚的战果可谓不大,但是却起到了最大的成果。
群臣也都松一口气,接下来自然是就齐州的善后问题进行商谈。
李佑这个齐王肯定是押解回京处置的,齐州由此少一个王也是肯定的。处置地方可以交给李绩这个钦差,补充的官员需要确定一下。君臣意见统一,上下齐心很快就决定了下来。
新的旨意下来了,快马送给李绩,让他尽快去齐州处置善后。
李绩是个老人精,能从隋末的乱世里最乱的河南地活下来,还能活的很滋润,这种人就是人精中的人精。在明哲保身这一点上,李绩可以说是瓦岗寨那帮人里头做的最好的。李绩的个人政治生涯也很成功,总之这人就是牛。
拿到圣旨的李绩带着几十个部曲,快马加鞭赶往齐州。旗号什么都不大,有多快就多块。完全是一副忠心王事的姿态,到了齐州城外有人迎接。李绩也不拿钦差的架子,远远的下马。
一看迎接的人里头李诚站在边上,李绩心里竖起个大拇指,这小子看着跋扈,实则不然。正所谓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该狠的时候不手软,事情做完了不炫耀。
齐州官员都是所谓的罪臣,见了李绩也都是战战兢兢的。一番寒暄之后,李绩开口道:“齐王谋逆,齐州上下应者寥寥,陛下深感欣慰。”这一开口,官员们都放心了,这是定调子。朝廷不会严惩地方官员了,最多就是职务上下的调整。
进了齐州城,李绩也不着急休息,直接去见了李佑。看见人没事,也不多话,直接拿出圣旨宣读。李诚和权万纪一起押送李佑和相关人员进京。至于李佑那边,多一句话都不问。
审问什么的,不存在的。李佑造反事情定性之后,随之而来事情性质就变成了天子家事。别看史书里叫嚣天子无家事,那都是扯淡。每次有文人这么喊话的时候,一定是皇帝弱势。
聪明的大臣遇见天子家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装聋作哑。李佑再怎么丧心病狂,那都是皇帝的家事。李绩甚至都不愿意多看一眼,其他的可想而知。
其实李诚也是这个心态,不然长安呆着多舒服啊,跑登州受罪?实在是李承乾和李泰在长安城里斗的不亦乐乎,李诚的位子又无法超然,只好躲的远远的。
晚上夜宴的时候,李绩的态度又不一样了。没有了白天那种公事公办的职业客气,显得热络了许多。端着酒杯主动找李诚说话:“自成,以后多多亲近一二。”
这话说的,也不怕别人听到,嗓门还挺大。要知道李绩就不是个大嗓门。
李诚心里寻思:我跟瓦岗寨这帮职业流氓也没太多的交情啊?
以前在长安的时候,李诚就不会主动巴结这些老家伙。原因何在?开始是够不着,后来是不想被李世民误会他结党。再者李诚跟这帮老家伙之间,注定了只能是利益关系。朝廷里瓦岗寨一帮老家伙,相互之间都保持距离,李诚往跟前凑什么劲?
任何朝代,皇帝都是很讨厌大臣结党的。党争之玩意,犯忌讳。尤其是唐朝以后,唐朝的“牛李党争”就是后来皇帝的一面镜子。当然李诚也不是一定要做孤臣,孤臣都是无路可走的选择。当然有没有资格做孤臣又是一回事。
李诚与这帮朝廷大佬的关系,一直保持的很有距离感。最亲近的就是李靖了,这老先生还是个“退休干部”。基本不参与政事,跟他亲近在皇帝那边看着一点隐患都没有。
还有一点,在这些老家伙的眼睛里,李诚一开始不免有“幸进”之嫌。要不是后来李诚一次比一次出彩的表现,能不能在长安活下去都是个问题。拉帮结派改朝换代的想法,李诚是半点都没有的,可以的话最好是做个混吃等死的咸鱼。
之所以卖力的扑腾其实挺无奈的,这世道你要生存的好一点,就得使劲的折腾。你就比而说唐朝这种封建集权时代了,就算是现代社会,权利肢解后瓜分利益的事情还好了?
“李相客气!”李诚没有扑上去亲热的意思,而是很矜持的客气一句。无事献殷勤,还能有个好?肯定是看上了你什么东西,这是一定的。李诚自问不是美女,李绩也不是gay,剩下的结论不就是“利益”么?
不论是政治利益还是经济利益,李诚都不愿意跟李绩有太深的瓜葛。保持一个度很有必要,越是朝廷重臣,就越要跟他保持距离。理由很简单,李诚是所谓的“天子近臣”。别看他呆在登州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