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采购(三)(1/2)
犀角是很名贵的中药,但是具体可以干什么,李孟羲一点也不懂。
叫了田卜,“拿着。”李孟羲直接把犀角连同盒子一块丢给了田卜。
末了,李孟羲指着从车上把酒坛放下来的乡民们,“老叔,你们的板车卖不?”李孟羲看着简陋的板车,像是看到了金银一般,眼睛里冒着光。
老人诧异了。连板车也要买的吗?
有那么一瞬间,老人都以为刘备义军是穷的不能穷的穷鬼了,可是穷鬼军队不可能出手大方花钱如流水。
纵然活过了超过六十年的漫长岁月,老人也没见过如此怪事。
板车是重要农具,拉粮食什么的离不了板车,几乎是家家必备的生产工具。
最终,李孟羲一下买了二十一辆板车,和两头黄牛,一头骡子,一头驴。
到此,本来决定是稍做采买的,不想花了快九百贯钱了,拉来的满满一车沉甸甸的五铢钱,就剩不到十分之一。
最后的最后,刘备笑问村里可有麦秸,或者是苎麻,如果有,也买一点。
单看地上堆的一大堆钱,村里这次就发了笔狠财。
听刘备说买麦秸这给别人别人都不要的玩意儿,老人不好意思再要钱。
“孙儿,回去,找人拿叉把村里的麦秸都叉过来,给义军带走添把柴火。”老人很大气的把麦秸免费送了刘玄德,即看在钱的份上,也看在刘备的份上。
于是,就见城寨墙上的人未动,一村老少拿着草叉叉着一团团麦秸叉了过来。
很快就堆起了一个麦秸堆,然后又堆了一个麦秸堆。
估计刘备要不说够了,村里的麦秸全得叉出来。
十几个麦秸堆堆的高高的。
前世要么烧煤要么烧气,收麦之后麦秸都没人要,但在这个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燃料很宝贵,农人们一年四季都得存柴火,树枝枯叶什么的,做饭需要用,冬天御寒也需要用。
刘备还要了苎麻,苎麻虽然不是免费的,但也便宜的让李孟羲怀疑起了物价。
乡民们用扁担担着苎麻捆,水桶粗的一大捆苎麻,三捆才一文钱,这还是刘备给提价之后的价格。
东西太多了,凭借李孟羲几个人,断然拿不玩东西。
——
正缓慢行进的队伍突然被停下,几个哨骑从队伍一旁掠过,马上骑兵边催马疾驰边口中呼喊,“将军有令,编得草履者,赏粮!”
“将军有令,编得草履者,赏粮!”
……
传达命令的哨骑从队伍后边一直跑到前边,把命令传达至民夫营全营。
前几日说,编大筐可以换粮,有手快的人连日连夜的编,编好筐并且已经换到粮了。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前几日通令全军,可以用筐换粮,此举颇有当年商鞅徙木立信之效。
只此一令,让民夫营众多前黄巾俘虏,今民夫营民夫们,对军令深信不疑。
军令说草鞋可换粮,那就一定可以换粮。
民夫们迫不及待的想编草鞋换粮食,可是哪里去找编鞋的东西。
正当停在路上的民夫们交头接耳的说着话,突然军令又下,说是让民夫营男丁去拿麦秸。
一听有麦秸拿,民夫跟炸营了人疯跑着跟着领路骑兵去了。
于是,李孟羲愕然无比的看着呼啦一大片人来了,那么大的十几堆数人高的麦秸垛,被民夫抢着拿,一人抱一捧,麦秸堆如同消融的冰雪一样,快速弱小,不一会儿就被人抱得干干净净,连地上掉的麦秸也有人捡干净了。
民夫们的生产潜力是李孟羲策划着激发出来的,民夫们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李孟羲调动起来的,李孟羲反而惊讶到了。
一万人的大军,再大的麦秸堆也不够抱的。
抱到了麦秸的民夫回去编草鞋去了,来晚的人一看麦秸被抱完了,垂头丧气的,只恨自己没能跑快一点。
临时的补给到此也就接近了尾声。
刘备和老者抱拳告别,乡勇们拉着从村子里采购的板车,车上装着木工用具,苎麻,近百坛酒水,以及镰刀柴刀铡刀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老人目送众人离开,直到视线里没了人影。
“爷爷,好多钱!”老人的孙子指着堆在地上堆的一大堆一串串用麻绳串起来的五铢钱,喜不自胜。
“嗯。”老人点了点头,看都不看铜钱一眼,“拉回去吧。”老人比自己的孙子沉稳多了。
刘备等人已经走了,老人望着远处,依然出神。
这支义军做事公道,尤其是为首之人,很是仁义,还有那个八九岁的少年,行事沉稳不输大人,很让人侧目。
来自涿郡,这到底是谁人的义军,老者后悔忘了问一句了。
再说李孟羲和刘备带着采购的物资往回赶,和大军汇合。
一路上,李孟羲抱怨刘备,问为何不肯买马呢。
“吁。”刘备勒马道旁,特意停下跟李孟羲解释。
“孟羲,你即熟通军略,那你说说,若只有三五匹马,你会如何用?”刘备问了李孟羲一个奇怪的问题。
“……只有三五匹马的话,哨骑一两匹,主将一两匹,剩下的一两匹
叫了田卜,“拿着。”李孟羲直接把犀角连同盒子一块丢给了田卜。
末了,李孟羲指着从车上把酒坛放下来的乡民们,“老叔,你们的板车卖不?”李孟羲看着简陋的板车,像是看到了金银一般,眼睛里冒着光。
老人诧异了。连板车也要买的吗?
有那么一瞬间,老人都以为刘备义军是穷的不能穷的穷鬼了,可是穷鬼军队不可能出手大方花钱如流水。
纵然活过了超过六十年的漫长岁月,老人也没见过如此怪事。
板车是重要农具,拉粮食什么的离不了板车,几乎是家家必备的生产工具。
最终,李孟羲一下买了二十一辆板车,和两头黄牛,一头骡子,一头驴。
到此,本来决定是稍做采买的,不想花了快九百贯钱了,拉来的满满一车沉甸甸的五铢钱,就剩不到十分之一。
最后的最后,刘备笑问村里可有麦秸,或者是苎麻,如果有,也买一点。
单看地上堆的一大堆钱,村里这次就发了笔狠财。
听刘备说买麦秸这给别人别人都不要的玩意儿,老人不好意思再要钱。
“孙儿,回去,找人拿叉把村里的麦秸都叉过来,给义军带走添把柴火。”老人很大气的把麦秸免费送了刘玄德,即看在钱的份上,也看在刘备的份上。
于是,就见城寨墙上的人未动,一村老少拿着草叉叉着一团团麦秸叉了过来。
很快就堆起了一个麦秸堆,然后又堆了一个麦秸堆。
估计刘备要不说够了,村里的麦秸全得叉出来。
十几个麦秸堆堆的高高的。
前世要么烧煤要么烧气,收麦之后麦秸都没人要,但在这个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燃料很宝贵,农人们一年四季都得存柴火,树枝枯叶什么的,做饭需要用,冬天御寒也需要用。
刘备还要了苎麻,苎麻虽然不是免费的,但也便宜的让李孟羲怀疑起了物价。
乡民们用扁担担着苎麻捆,水桶粗的一大捆苎麻,三捆才一文钱,这还是刘备给提价之后的价格。
东西太多了,凭借李孟羲几个人,断然拿不玩东西。
——
正缓慢行进的队伍突然被停下,几个哨骑从队伍一旁掠过,马上骑兵边催马疾驰边口中呼喊,“将军有令,编得草履者,赏粮!”
“将军有令,编得草履者,赏粮!”
……
传达命令的哨骑从队伍后边一直跑到前边,把命令传达至民夫营全营。
前几日说,编大筐可以换粮,有手快的人连日连夜的编,编好筐并且已经换到粮了。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前几日通令全军,可以用筐换粮,此举颇有当年商鞅徙木立信之效。
只此一令,让民夫营众多前黄巾俘虏,今民夫营民夫们,对军令深信不疑。
军令说草鞋可换粮,那就一定可以换粮。
民夫们迫不及待的想编草鞋换粮食,可是哪里去找编鞋的东西。
正当停在路上的民夫们交头接耳的说着话,突然军令又下,说是让民夫营男丁去拿麦秸。
一听有麦秸拿,民夫跟炸营了人疯跑着跟着领路骑兵去了。
于是,李孟羲愕然无比的看着呼啦一大片人来了,那么大的十几堆数人高的麦秸垛,被民夫抢着拿,一人抱一捧,麦秸堆如同消融的冰雪一样,快速弱小,不一会儿就被人抱得干干净净,连地上掉的麦秸也有人捡干净了。
民夫们的生产潜力是李孟羲策划着激发出来的,民夫们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李孟羲调动起来的,李孟羲反而惊讶到了。
一万人的大军,再大的麦秸堆也不够抱的。
抱到了麦秸的民夫回去编草鞋去了,来晚的人一看麦秸被抱完了,垂头丧气的,只恨自己没能跑快一点。
临时的补给到此也就接近了尾声。
刘备和老者抱拳告别,乡勇们拉着从村子里采购的板车,车上装着木工用具,苎麻,近百坛酒水,以及镰刀柴刀铡刀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老人目送众人离开,直到视线里没了人影。
“爷爷,好多钱!”老人的孙子指着堆在地上堆的一大堆一串串用麻绳串起来的五铢钱,喜不自胜。
“嗯。”老人点了点头,看都不看铜钱一眼,“拉回去吧。”老人比自己的孙子沉稳多了。
刘备等人已经走了,老人望着远处,依然出神。
这支义军做事公道,尤其是为首之人,很是仁义,还有那个八九岁的少年,行事沉稳不输大人,很让人侧目。
来自涿郡,这到底是谁人的义军,老者后悔忘了问一句了。
再说李孟羲和刘备带着采购的物资往回赶,和大军汇合。
一路上,李孟羲抱怨刘备,问为何不肯买马呢。
“吁。”刘备勒马道旁,特意停下跟李孟羲解释。
“孟羲,你即熟通军略,那你说说,若只有三五匹马,你会如何用?”刘备问了李孟羲一个奇怪的问题。
“……只有三五匹马的话,哨骑一两匹,主将一两匹,剩下的一两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