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旗帜系统的缺陷(1/2)
织机做好得有地方放,现在军中车辆不多,部分粮草还得靠人背呢,新做好了板车得先分到要紧的地方,织布的事则得很靠后了,只有当板车稍充裕之后,才能考虑。
先前李孟羲顺手做下的很多布局,随着时间推移,开始渐渐显出成效,织布开始走上正轨,多说一两天,就能有第一批携行具的完成品。
不仅如此,携行具做够之后,如果麻线还有剩余,继续织布,军中连布料都可补充了。
看罢织机,李孟羲回转,时间很快到了傍晚,想起得给木匠们领粮食去,李孟羲手按在车栏上一撑,灵活的咚的一声跳下了车。
李孟羲刚跳下车,只听见车上一声响动,然后咚的一声什么东西落地的声音,接着就是哇的一声哭声。
李孟羲忙回头看,一回头,他乐了,弟弟脸朝下拍在地地上,摔得哇哇哭。
李孟羲赶忙把弟弟扶起来,不厚道的笑得停不下来,“我的天,砖头,你怎么搞的。”
弟弟摔的一脸灰,额头还磕了一个包,脸上身上全是灰,大张着嘴巴捂着额头,鼻涕流了老长。
李孟羲一边帮弟弟拍去身上的灰,一边安慰弟弟,“小男子汉了,坚强一点嘛,摔摔结实。”
好一会儿,李孟羲把弟弟哄好了。
在这个时代,孩子是很皮实的,哪里会像前世那样娇生惯养的宝宝,蹭破点皮就哭的嚎天喊地的,一群人都哄不好。
等弟弟不哭了,李孟羲忍住笑意,好奇的问,“哎,砖头,你跟哥哥说说,你是怎么个摔下来的?”
弟弟指着高高的板车,理直气壮的说,“俺也想按住那也跳下去吗,他太高了把俺摔着了。”弟弟委屈。
李孟羲听明白了,原来是弟弟是看自己一个手按住车栏就翻下车去,弟弟也学着想一个手翻身下车。
自然,弟弟是个很小的小孩子,笨手笨脚的,哪里有李孟羲灵活,于是就摔到地上。
李孟羲不厚道的笑了好一会儿,他摸摸弟弟的脑袋,“砖头,你是说都怨这板车,板车太高了才让你摔下来的吗?”
“嗯!”弟弟点头,理直气壮,“都怨他太高了,让俺摔着了。”
“不是车太高了,是你太小了,哈哈哈哈!”李孟羲哈哈大笑。
弟弟好天真可爱的。
车头,看他哥俩玩闹,正喂牲口的老铁眯着眼睛,满脸笑意。
李孟羲和李砖他哥俩,很是有趣。
作为李孟羲车驾的车夫,老铁和李孟羲日常多有接触,老铁时常认为,李孟羲虽说少年老成,一身本领,可也有很多时候会很孩子气。
李孟羲带着弟弟去辎重营,要粮食去了,李孟羲身后,跟着一个骑兵,骑兵是少年王礼,王礼手中,擎着一面大旗。
蓝色大旗之中,斗大的“军机”二字格外醒目,这便是李孟羲专属的旗帜,李孟羲人在哪,旗子就跟到哪。
马上擎着旗子的少年王礼,总是说旗子太沉了,李孟羲看了旗子一眼,心里有了计较。
步兵能双手握着旗杆,旗杆扛在肩上,能扛动比较重的旗子。
而骑兵因为要一手握缰绳,能拿旗子的就只剩一支手了,而且因为姿势的缘故,旗子难以放在肩上来省力。
所以骑兵的旗子应该极为轻便才是,以便一支手就能握住旗杆并能把持的住,不使其歪斜,并且纵然有狂风,骑手也能拿的稳旗。
又或者,骑手不用手拿军旗,可以像戏曲中那样,背后插上靠旗,马奔驰起来的时候,背后的旗子自然招展。
京剧中武生的经典扮相,后边插着四杆大旗,这是有原型可追寻的。
古代战场上,传令骑兵多在背后插旗,以和普通骑兵做出区分的同时,还足够醒目。
快两丈长的一杆大旗,骑兵拿着的确累了点。
李孟羲又发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旗帜根据不同功能区分,应该有不同规格,扎营之时,旗子插在地上,或绑在车上,不用人扶,旗杆自然越高就越醒目。
由步兵扛着旗子的时候,旗杆重一点也无所谓。
但如果是由骑兵拿着营旗的时候,旗子的规格应该很轻量化。
可由此而来,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各营现在都有了营旗,尤其是事务比较繁忙的刘备和李孟羲两人,更是走拿就让旗手跟到哪,以确保有人有事找他们的时候能立刻找到人。
本来,一面旗帜,代表一个人,很容易区分人在哪。
可如果为了方便掌旗兵不管是步行还是骑马的时候,都有一柄轻易能拿的动的旗子,而做了两面旗子的话,长杆旗在车上绑着,而骑兵跟李孟羲去辎重队拿粮,骑兵手里拿着另一杆“神机”旗,那么有人要找李孟羲,抬头打眼一看,只见高低帐篷遮掩下,可以看到两个“神机”旗,那么李孟羲到底在哪?
找人的人岂不还得浪费时间找两趟,这就违背了当初为了方便联络而设立营旗的初衷。
而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呢?
即能使营旗插在地上的时候旗杆高挺,旗面杆挂;又能使骑兵拿营旗的时候,拿着轻便的营旗,同时,不会因为有了两面旗,而造成干扰。
走到辎重
先前李孟羲顺手做下的很多布局,随着时间推移,开始渐渐显出成效,织布开始走上正轨,多说一两天,就能有第一批携行具的完成品。
不仅如此,携行具做够之后,如果麻线还有剩余,继续织布,军中连布料都可补充了。
看罢织机,李孟羲回转,时间很快到了傍晚,想起得给木匠们领粮食去,李孟羲手按在车栏上一撑,灵活的咚的一声跳下了车。
李孟羲刚跳下车,只听见车上一声响动,然后咚的一声什么东西落地的声音,接着就是哇的一声哭声。
李孟羲忙回头看,一回头,他乐了,弟弟脸朝下拍在地地上,摔得哇哇哭。
李孟羲赶忙把弟弟扶起来,不厚道的笑得停不下来,“我的天,砖头,你怎么搞的。”
弟弟摔的一脸灰,额头还磕了一个包,脸上身上全是灰,大张着嘴巴捂着额头,鼻涕流了老长。
李孟羲一边帮弟弟拍去身上的灰,一边安慰弟弟,“小男子汉了,坚强一点嘛,摔摔结实。”
好一会儿,李孟羲把弟弟哄好了。
在这个时代,孩子是很皮实的,哪里会像前世那样娇生惯养的宝宝,蹭破点皮就哭的嚎天喊地的,一群人都哄不好。
等弟弟不哭了,李孟羲忍住笑意,好奇的问,“哎,砖头,你跟哥哥说说,你是怎么个摔下来的?”
弟弟指着高高的板车,理直气壮的说,“俺也想按住那也跳下去吗,他太高了把俺摔着了。”弟弟委屈。
李孟羲听明白了,原来是弟弟是看自己一个手按住车栏就翻下车去,弟弟也学着想一个手翻身下车。
自然,弟弟是个很小的小孩子,笨手笨脚的,哪里有李孟羲灵活,于是就摔到地上。
李孟羲不厚道的笑了好一会儿,他摸摸弟弟的脑袋,“砖头,你是说都怨这板车,板车太高了才让你摔下来的吗?”
“嗯!”弟弟点头,理直气壮,“都怨他太高了,让俺摔着了。”
“不是车太高了,是你太小了,哈哈哈哈!”李孟羲哈哈大笑。
弟弟好天真可爱的。
车头,看他哥俩玩闹,正喂牲口的老铁眯着眼睛,满脸笑意。
李孟羲和李砖他哥俩,很是有趣。
作为李孟羲车驾的车夫,老铁和李孟羲日常多有接触,老铁时常认为,李孟羲虽说少年老成,一身本领,可也有很多时候会很孩子气。
李孟羲带着弟弟去辎重营,要粮食去了,李孟羲身后,跟着一个骑兵,骑兵是少年王礼,王礼手中,擎着一面大旗。
蓝色大旗之中,斗大的“军机”二字格外醒目,这便是李孟羲专属的旗帜,李孟羲人在哪,旗子就跟到哪。
马上擎着旗子的少年王礼,总是说旗子太沉了,李孟羲看了旗子一眼,心里有了计较。
步兵能双手握着旗杆,旗杆扛在肩上,能扛动比较重的旗子。
而骑兵因为要一手握缰绳,能拿旗子的就只剩一支手了,而且因为姿势的缘故,旗子难以放在肩上来省力。
所以骑兵的旗子应该极为轻便才是,以便一支手就能握住旗杆并能把持的住,不使其歪斜,并且纵然有狂风,骑手也能拿的稳旗。
又或者,骑手不用手拿军旗,可以像戏曲中那样,背后插上靠旗,马奔驰起来的时候,背后的旗子自然招展。
京剧中武生的经典扮相,后边插着四杆大旗,这是有原型可追寻的。
古代战场上,传令骑兵多在背后插旗,以和普通骑兵做出区分的同时,还足够醒目。
快两丈长的一杆大旗,骑兵拿着的确累了点。
李孟羲又发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旗帜根据不同功能区分,应该有不同规格,扎营之时,旗子插在地上,或绑在车上,不用人扶,旗杆自然越高就越醒目。
由步兵扛着旗子的时候,旗杆重一点也无所谓。
但如果是由骑兵拿着营旗的时候,旗子的规格应该很轻量化。
可由此而来,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各营现在都有了营旗,尤其是事务比较繁忙的刘备和李孟羲两人,更是走拿就让旗手跟到哪,以确保有人有事找他们的时候能立刻找到人。
本来,一面旗帜,代表一个人,很容易区分人在哪。
可如果为了方便掌旗兵不管是步行还是骑马的时候,都有一柄轻易能拿的动的旗子,而做了两面旗子的话,长杆旗在车上绑着,而骑兵跟李孟羲去辎重队拿粮,骑兵手里拿着另一杆“神机”旗,那么有人要找李孟羲,抬头打眼一看,只见高低帐篷遮掩下,可以看到两个“神机”旗,那么李孟羲到底在哪?
找人的人岂不还得浪费时间找两趟,这就违背了当初为了方便联络而设立营旗的初衷。
而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呢?
即能使营旗插在地上的时候旗杆高挺,旗面杆挂;又能使骑兵拿营旗的时候,拿着轻便的营旗,同时,不会因为有了两面旗,而造成干扰。
走到辎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