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红楼梦2(1/2)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目的是赞叹美丽的田园风光。但是我们结合上面的分析,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重阳对应的正是菊花,所以贾母赏菊其实说的就是过重阳节。也就是说在重阳节这一天大家可能要请新郎新娘吃饭。
对于探春的提议,贾宝玉解释说:“老太太说了,还要摆酒还史大妹妹席,叫咱们作陪呢!等吃了老太太的,咱们再请不迟啊!”
探春说:“越往前去越冷,老太太未必高兴。”
探春这里告诉了读者一个阅读红楼梦的密码,就是“越往前去”这个密码。为什么这么说呢?按照剧情的发展,难道不是应该“从前往后”吗?也就是说正常来说的话,探春应该说“越往后越冷”,可是探春说的却是“前”。也就是说后面的章节才是这部作品的“前”。我们现在读书都是从左往右,从前往后。可是古书并不是这个顺序,古书都是从右往左,从后往前的。
也就是说探春在此处告诉你了,读红楼梦啊,不能从前往后读,而要从后往前读。
也就是说这部作品的第一章是书的结局,最后一章才是书的开始。
那么读者你看,但从这个电视剧上来说,作品一开始是贾宝玉成为一个疯道人走街串巷地游荡,后来变成了空空老道人与大石的对话。后来是中年人甄士隐。再后来是年轻人贾宝玉。先是讲的元春进宫,后来变成了元春省亲。再后来变成了贾宝玉读书。再后来贾宝玉回了国子监。这分明就是按倒叙的模式写的。
作者真是厉害,他这种写法,那读者只有真正读懂了,把剧情换些次序才能知道真相。如果你倒着读,作者却是正着写的,只不过章节是倒着的。这就给你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过作者已经说过了,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也就是说这可能比史书上记载的还要真实。这就为研究历史的学者提供了研究的价值。所以说作者这么费尽心机还是有价值的。因为他竟然能凭借着自己的作品真实地穿越了时空,把真相呈现给了我们。
但是呢?有个疑问。这里说了,秋天才是赏菊花的季节,秋天过后是冬天,自然是越来越冷啊。而剧中此时的场景是秋天,如果是倒叙的话,难道不是该轮到夏天了吗?
可是作者之前也告诉你了“春到夏了”。本来是春夏秋冬,那春到了夏,不就是夏春秋冬吗?
如果反着顺序来的话,那就是冬秋春夏。现在是秋天,那么接下来按作者说的,就应该写春天了。那我们分析接下来的剧情是不是这样。
对于探春的评价,贾宝玉说:“老太太又喜欢下雨下雪的,不如咱们等下头场雪请老太太去赏雪岂不好?咱们雪下吟诗也更有趣了。”
探春听了高兴道:“好啊!”
林黛玉听了他们的话,说:“雪下吟诗?依我看还不如弄一捆柴火,咱们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呢!”
大家都笑了起来,停不下来了。
那这里就告诉你了,那个讲胡乱故事关于大雪、柴火的刘姥姥是谁啊,实际上是林黛玉。
那“刘姥姥”接着说:“我们庄子东边庄上啊,有个老奶奶,今年呐有九十多岁了吧,他呀天天的吃斋念佛的,后来呢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头啊就来给他托梦。”
“刘姥姥”说到这里的时候,贾宝玉感了兴趣,蹲在了他的身前听“刘姥姥”讲。
“刘姥姥”接着说:“说是啊,你这样虔心,原来呢你该绝后的,如今啊奏了玉皇,哎,给你个孙子。”
大家都入神地听着。
“刘姥姥”接着说:“好容易啊养到十七八岁啊死了。”
这时王夫人和贾母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刘姥姥“看到这情形,连忙又接着说:“哎呀,后来呀他又生了一个孙子,今年十三四了。长得呀像雪团似的,非常的聪明伶俐,要我说呀这佛啊神了的,还是有的。”
这时候鸳鸯对贾母说:“老太太,也不早了。刘姥姥大老远来也累了,不如叫人带他下去休息吧。”
贾母说:“好,老亲家,今儿就在我这院子里住下,明儿再请你到我们园子里逛逛去。”
又吩咐鸳鸯说:“你去亲自安排。不可怠慢了客人。”
贾母命令鸳鸯去安排什么,本来就是鸳鸯去安排的,可是贾母为什么说让鸳鸯“亲自”安排。安排是为林黛玉安排的,这里对鸳鸯却说“亲自”,也就是说此时的鸳鸯实际上可能就是林黛玉。
鸳鸯对刘姥姥说:“姥姥,请跟我来吧!”
贾宝玉追了上去,说:“姥姥!姥姥!哎,姥姥!姥姥!过来过来!”
贾宝玉说着把刘姥姥拉到了一边。
刘姥姥问:“小哥有什么吩咐?”
贾宝玉说:“你刚才说在雪地里抽柴的那个女孩最后干什么去了?”
刘姥姥望向鸳鸯。
鸳鸯说:“姥姥就告诉他吧!不然咱们这位小爷夜里是睡不着的。”
贾宝玉笑了笑。
刘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目的是赞叹美丽的田园风光。但是我们结合上面的分析,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重阳对应的正是菊花,所以贾母赏菊其实说的就是过重阳节。也就是说在重阳节这一天大家可能要请新郎新娘吃饭。
对于探春的提议,贾宝玉解释说:“老太太说了,还要摆酒还史大妹妹席,叫咱们作陪呢!等吃了老太太的,咱们再请不迟啊!”
探春说:“越往前去越冷,老太太未必高兴。”
探春这里告诉了读者一个阅读红楼梦的密码,就是“越往前去”这个密码。为什么这么说呢?按照剧情的发展,难道不是应该“从前往后”吗?也就是说正常来说的话,探春应该说“越往后越冷”,可是探春说的却是“前”。也就是说后面的章节才是这部作品的“前”。我们现在读书都是从左往右,从前往后。可是古书并不是这个顺序,古书都是从右往左,从后往前的。
也就是说探春在此处告诉你了,读红楼梦啊,不能从前往后读,而要从后往前读。
也就是说这部作品的第一章是书的结局,最后一章才是书的开始。
那么读者你看,但从这个电视剧上来说,作品一开始是贾宝玉成为一个疯道人走街串巷地游荡,后来变成了空空老道人与大石的对话。后来是中年人甄士隐。再后来是年轻人贾宝玉。先是讲的元春进宫,后来变成了元春省亲。再后来变成了贾宝玉读书。再后来贾宝玉回了国子监。这分明就是按倒叙的模式写的。
作者真是厉害,他这种写法,那读者只有真正读懂了,把剧情换些次序才能知道真相。如果你倒着读,作者却是正着写的,只不过章节是倒着的。这就给你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过作者已经说过了,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也就是说这可能比史书上记载的还要真实。这就为研究历史的学者提供了研究的价值。所以说作者这么费尽心机还是有价值的。因为他竟然能凭借着自己的作品真实地穿越了时空,把真相呈现给了我们。
但是呢?有个疑问。这里说了,秋天才是赏菊花的季节,秋天过后是冬天,自然是越来越冷啊。而剧中此时的场景是秋天,如果是倒叙的话,难道不是该轮到夏天了吗?
可是作者之前也告诉你了“春到夏了”。本来是春夏秋冬,那春到了夏,不就是夏春秋冬吗?
如果反着顺序来的话,那就是冬秋春夏。现在是秋天,那么接下来按作者说的,就应该写春天了。那我们分析接下来的剧情是不是这样。
对于探春的评价,贾宝玉说:“老太太又喜欢下雨下雪的,不如咱们等下头场雪请老太太去赏雪岂不好?咱们雪下吟诗也更有趣了。”
探春听了高兴道:“好啊!”
林黛玉听了他们的话,说:“雪下吟诗?依我看还不如弄一捆柴火,咱们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呢!”
大家都笑了起来,停不下来了。
那这里就告诉你了,那个讲胡乱故事关于大雪、柴火的刘姥姥是谁啊,实际上是林黛玉。
那“刘姥姥”接着说:“我们庄子东边庄上啊,有个老奶奶,今年呐有九十多岁了吧,他呀天天的吃斋念佛的,后来呢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头啊就来给他托梦。”
“刘姥姥”说到这里的时候,贾宝玉感了兴趣,蹲在了他的身前听“刘姥姥”讲。
“刘姥姥”接着说:“说是啊,你这样虔心,原来呢你该绝后的,如今啊奏了玉皇,哎,给你个孙子。”
大家都入神地听着。
“刘姥姥”接着说:“好容易啊养到十七八岁啊死了。”
这时王夫人和贾母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刘姥姥“看到这情形,连忙又接着说:“哎呀,后来呀他又生了一个孙子,今年十三四了。长得呀像雪团似的,非常的聪明伶俐,要我说呀这佛啊神了的,还是有的。”
这时候鸳鸯对贾母说:“老太太,也不早了。刘姥姥大老远来也累了,不如叫人带他下去休息吧。”
贾母说:“好,老亲家,今儿就在我这院子里住下,明儿再请你到我们园子里逛逛去。”
又吩咐鸳鸯说:“你去亲自安排。不可怠慢了客人。”
贾母命令鸳鸯去安排什么,本来就是鸳鸯去安排的,可是贾母为什么说让鸳鸯“亲自”安排。安排是为林黛玉安排的,这里对鸳鸯却说“亲自”,也就是说此时的鸳鸯实际上可能就是林黛玉。
鸳鸯对刘姥姥说:“姥姥,请跟我来吧!”
贾宝玉追了上去,说:“姥姥!姥姥!哎,姥姥!姥姥!过来过来!”
贾宝玉说着把刘姥姥拉到了一边。
刘姥姥问:“小哥有什么吩咐?”
贾宝玉说:“你刚才说在雪地里抽柴的那个女孩最后干什么去了?”
刘姥姥望向鸳鸯。
鸳鸯说:“姥姥就告诉他吧!不然咱们这位小爷夜里是睡不着的。”
贾宝玉笑了笑。
刘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