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红楼梦9(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一次提到之前开篇时甄士隐对一僧一道说的那个解注了,就是那首《好了歌》,原文是: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也就是说这首好了歌可能说的就是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因为说到了“衰草枯杨”,这不就是贾宝玉和杨贵妃么?还说到了“歌舞”,我们知道,李隆基是戏曲的祖师爷,李隆基和杨贵妃共同创作了著名的歌舞“霓裳羽衣舞”。“黄土陇头”说的不就是马嵬坡吗?说嫁衣裳为他人作,不就是指的跳霓裳羽衣舞的杨贵妃可能流落他乡了吗?
    薛宝钗望着远处的风筝,他的风筝线上有一瓣红色的花瓣。众人都呆呆地望着远处的风筝很久不动。
    也就是说此处的薛宝钗和林黛玉很可能是杨贵妃。
    旁白:因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于七月二十八日起至八月初五止,荣宁两处齐开筵宴款待世交、公侯、应袭并几位王太妃、公侯、诰命。
    这里我们就有些困惑了,之前讲到了汉朝刘武的故事,后来又提了一遍杨贵妃。这里接着又提到了贾母,那么此处的贾母到底是汉朝人还是唐朝人呢?
    一个老太太对贾母说:“太君呐,您这把年纪了,身子还这么健朗,看着今日子孙齐聚,实在是人间少有的福气呀!”
    太君,不就是太上老君的简称吗?太上老君,不就是一个白胡子老头么?也就是说此处的太君可能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可能是一个男的。
    另一个衣着华丽的妇人答话说:“最难得他们家的女孩儿们与别人不一样,听说各个都是能诗会画的,可都是才女。”
    老太太笑着说:“我虽然没见过几位小姐,可是在宫里却见过贾妃娘娘,能想象得出来。”
    在古代,除了皇帝,宫里的娘娘那是一般普通人可以随便见的吗?此处说的贾妃娘娘那不就是元春么?那之前我们分析省亲的贾妃娘娘可能就是杨贵妃。也就是说此处的贾母可能是唐朝的人,可能是李隆基。
    李隆基说:“他们那都是小孩子顽耍,让二位王妃笑话了。”
    对于李隆基的两个老妃子来说,杨贵妃的年纪和他们对比起来可不就是小孩子么?而且杨贵妃省亲据说是和李隆基闹了矛盾之后一气之下被李隆基赶出皇宫的。不过没多久李隆基就后悔了,又找了理由把杨贵妃请进了皇宫。
    既然说元春是杨贵妃,那么结合上面的剧情,杨贵妃死了吗?可能事实上根本没有,而是流落江湖不知下落了。也就是说元春的结局可能是“死里逃生”。
    这正好应对了原著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时候警幻仙子新填的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之一的《飞鸟各投林》,原文是: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也就是说元春可能属于这个仙曲里的“有恩的”这个人,元春也就是杨贵妃,杨贵妃因为平时对这个丫鬟有恩,这个丫鬟为了报答杨贵妃,所以李代桃僵。所以杨贵妃“死里逃生”了。那么对应的,“为官的”、“富贵的”的这个人可能是李隆基,因为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迅速由盛转衰,对于唐玄宗李隆基来说,相当于是“家业凋零”、“金银散尽”了。
    那么对应的,“无情的”可能指的也是杨贵妃,因为据说杨贵妃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
    那么“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指的可能就是丫鬟代替杨贵妃赴死这件事了。
    可是接下来作者又告诉你说“欲知命短问前生”,就是说读者你要是想知道杨贵妃的下落,你可能需要再重新读一遍红楼梦,或者说接着读下去看接下来会不会介绍杨贵妃的下落,而且杨贵妃的结局是“老来富贵”。
    那么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叙述的爱情故事当中,痴迷的是谁啊?实际上可能是李隆基,因为在杨贵妃下落不明之后,李隆基一直在怀念杨贵妃,那么根据上面的排比关系,可以得出结论,可能李隆基的结局是“遁入空门,枉送了性命”。
    最后作者感叹了一句“好一个树倒猢狲散!”落了个“杨贵妃下落不明、所有的真相都被尘封了”的结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