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节(1/3)
谢宁成功考进了大理寺,而詹达在外头做官做得不错,在有意回京的情况下,终是成功回到京城,继续为官。骆康被家里逼着做生意,适得其反,反而朝着礼部头也不回去了。
桂正初在徐州治理河道颇有心得,回京后和十二皇子一起维持着和蒙古的贸易往来,同时著书一部,专写水利治理和洪灾处理方法。
封凌则是借着徐州和京城外几个临近的城做试点,户改、造路、农改,在朝上混得风生水起。
他这人心眼特别多,先提出一个户改制度,严格规范黄册制度,精简内容,让户部一群人站在了他那儿,还给黄册特意拨了一大笔专款。这个户改制度中,由于涉及到流动人口,利好商户,让家中有亲戚从事商贾的站到他那儿。
他转头又提出了一个军籍更改制度,将原本世袭的军籍,变成了可改农户但不可农户改军户。所有军户除了保家卫国之外,将士们要额外做点别的活,但各种福利优先,优于农户。于是兵部也站到了他那儿。
回头他还说,要让百姓多想出更加创新的点子,要推进工部创新,造福天下百姓。一人种出以往三人的粮食,天下就能更快得以发展。于是工部也站在他那儿。
余下三部,吏部对他在徐州和京城功绩说不出话来,礼部有自家人骆康,刑部和大理寺那头被会说话的谢宁打了个里外畅通。
老丞相退下后,将位置传给了原吏部尚书。这位吏部尚书极顺皇帝意思。皇帝又将封凌捧到了天上,于是……朝中上下,一时封凌风光无限。
其实众多官员本来还挺不乐意的,觉得朝廷上下挺好的,天下百姓也挺好的。何必折腾那么多事情呢。可每回封凌一提出一个建议,他们就觉得自己在其中有利可图,转头就对着皇帝:“臣觉得封大人此举大善!陛下英明!陛下深谋远虑!陛下知人善任!”
皇帝怎么说?
皇帝也没想到封凌这么能干。
他刚开始觉得那么繁杂的举措,看起来很折腾的模样,觉得自己要多花点心思将人捧上来。他是真的看好封凌,也是真觉得封凌能做一个靶子站在朝堂之巅。
谁想到国库突然钱多了起来,他私库也突然钱多了起来……
只知道做怎么做皇帝,只知道在臣子繁杂情况之间摆平衡的皇帝,一脸茫然没想明白。怎么修个路,改几个政策,商人们就突然暴富了起来,然后天下人好像钱都多了起来,转头朝廷也有钱了起来?
有好处不拿白不拿的皇帝还得逼着封凌讲经筵,专听造路和农改导致的民间消费增多,从而引发的全民暴富这门课。
皇帝哪知道,这是封凌用二十年,重回底层再次往上爬才明白的道理。
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
这里的民,是每一个百姓,而非彻底的上层贵人。
至于傅辛夷,她是半点不懂朝堂的绕绕弯弯。
她一心沉迷从海外引进自己喜欢的作物,在京城中当一名小花娘,并且研究起了“如何安全引入外来物种”。
“今年海运,有送来芜菁和三叶草。这是远方人用做饲料的植株。”傅辛夷在纸上写着,“田亩在种植芜菁和三叶草之后,土壤会变得更加肥沃,小麦生长得更好些。收割下来那部分,还可以喂牛羊。”
她搁下笔,招了招手:“良珠,将这纸贴到书房门上,让我们繁忙的封大人可以进门就看见。”
良珠失笑应声:“是。”
作者:芜菁=大头菜。
第151章
良珠将纸上墨迹放干了一些, 才将纸沾上浆糊, 贴到了书房门口处。
傅辛夷和封凌已搬出傅府,另外有了一处宅子居住, 距离傅府并不算远。
钱一部分是傅辛夷出的, 一部分是封凌出的。刚开始两人只搭了个框架,里头很多东西都没钱买。然而傅府库存里一翻, 发现各路人马送给傅辛夷的库存物品积攒了一堆,完全可以将新宅子布置起来, 于是就全搬到了新家。
封父就住在隔壁不远处, 串门起来极为方便。但他平日里很少会过来,多是和自己的一群老兄弟在外头干活喝酒,日子十分潇洒。
傅辛夷和封凌两人几年也没有孩子,倒是一个也不急。傅辛夷是想着命里有就有, 命里无就无, 左右她才二十来岁,年纪还轻。封凌也差不多这么个意思。
当然, 两人觉得头疼的一点是, 家里即使守卫森严, 门口常年有人把守, 但根本拦不住傅疏影这个混世小魔头。
傅疏影这小家伙性子极为皮, 比任欣颖的弟弟还要皮。
他开始记事后就被傅尚书请了先生教书,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但问题是非常看人下菜。他就喜欢好看的人,长得不好看的根本不搭理。
傅辛夷和封凌算是京城里容貌顶尖的, 他便一有空就往他们这儿跑。
守卫能拦得住成年人,可也不敢对才几岁的孩子动手。
傅疏影四岁就敢叫人带他过来,六岁就敢自个过来。守门从刚开始还试图去傅府叫人,到后来便成了先陪着小公子玩一会儿,再去通禀给傅辛夷。
傅辛夷对这时孩童的过早懂事不了解,总觉
桂正初在徐州治理河道颇有心得,回京后和十二皇子一起维持着和蒙古的贸易往来,同时著书一部,专写水利治理和洪灾处理方法。
封凌则是借着徐州和京城外几个临近的城做试点,户改、造路、农改,在朝上混得风生水起。
他这人心眼特别多,先提出一个户改制度,严格规范黄册制度,精简内容,让户部一群人站在了他那儿,还给黄册特意拨了一大笔专款。这个户改制度中,由于涉及到流动人口,利好商户,让家中有亲戚从事商贾的站到他那儿。
他转头又提出了一个军籍更改制度,将原本世袭的军籍,变成了可改农户但不可农户改军户。所有军户除了保家卫国之外,将士们要额外做点别的活,但各种福利优先,优于农户。于是兵部也站到了他那儿。
回头他还说,要让百姓多想出更加创新的点子,要推进工部创新,造福天下百姓。一人种出以往三人的粮食,天下就能更快得以发展。于是工部也站在他那儿。
余下三部,吏部对他在徐州和京城功绩说不出话来,礼部有自家人骆康,刑部和大理寺那头被会说话的谢宁打了个里外畅通。
老丞相退下后,将位置传给了原吏部尚书。这位吏部尚书极顺皇帝意思。皇帝又将封凌捧到了天上,于是……朝中上下,一时封凌风光无限。
其实众多官员本来还挺不乐意的,觉得朝廷上下挺好的,天下百姓也挺好的。何必折腾那么多事情呢。可每回封凌一提出一个建议,他们就觉得自己在其中有利可图,转头就对着皇帝:“臣觉得封大人此举大善!陛下英明!陛下深谋远虑!陛下知人善任!”
皇帝怎么说?
皇帝也没想到封凌这么能干。
他刚开始觉得那么繁杂的举措,看起来很折腾的模样,觉得自己要多花点心思将人捧上来。他是真的看好封凌,也是真觉得封凌能做一个靶子站在朝堂之巅。
谁想到国库突然钱多了起来,他私库也突然钱多了起来……
只知道做怎么做皇帝,只知道在臣子繁杂情况之间摆平衡的皇帝,一脸茫然没想明白。怎么修个路,改几个政策,商人们就突然暴富了起来,然后天下人好像钱都多了起来,转头朝廷也有钱了起来?
有好处不拿白不拿的皇帝还得逼着封凌讲经筵,专听造路和农改导致的民间消费增多,从而引发的全民暴富这门课。
皇帝哪知道,这是封凌用二十年,重回底层再次往上爬才明白的道理。
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
这里的民,是每一个百姓,而非彻底的上层贵人。
至于傅辛夷,她是半点不懂朝堂的绕绕弯弯。
她一心沉迷从海外引进自己喜欢的作物,在京城中当一名小花娘,并且研究起了“如何安全引入外来物种”。
“今年海运,有送来芜菁和三叶草。这是远方人用做饲料的植株。”傅辛夷在纸上写着,“田亩在种植芜菁和三叶草之后,土壤会变得更加肥沃,小麦生长得更好些。收割下来那部分,还可以喂牛羊。”
她搁下笔,招了招手:“良珠,将这纸贴到书房门上,让我们繁忙的封大人可以进门就看见。”
良珠失笑应声:“是。”
作者:芜菁=大头菜。
第151章
良珠将纸上墨迹放干了一些, 才将纸沾上浆糊, 贴到了书房门口处。
傅辛夷和封凌已搬出傅府,另外有了一处宅子居住, 距离傅府并不算远。
钱一部分是傅辛夷出的, 一部分是封凌出的。刚开始两人只搭了个框架,里头很多东西都没钱买。然而傅府库存里一翻, 发现各路人马送给傅辛夷的库存物品积攒了一堆,完全可以将新宅子布置起来, 于是就全搬到了新家。
封父就住在隔壁不远处, 串门起来极为方便。但他平日里很少会过来,多是和自己的一群老兄弟在外头干活喝酒,日子十分潇洒。
傅辛夷和封凌两人几年也没有孩子,倒是一个也不急。傅辛夷是想着命里有就有, 命里无就无, 左右她才二十来岁,年纪还轻。封凌也差不多这么个意思。
当然, 两人觉得头疼的一点是, 家里即使守卫森严, 门口常年有人把守, 但根本拦不住傅疏影这个混世小魔头。
傅疏影这小家伙性子极为皮, 比任欣颖的弟弟还要皮。
他开始记事后就被傅尚书请了先生教书,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但问题是非常看人下菜。他就喜欢好看的人,长得不好看的根本不搭理。
傅辛夷和封凌算是京城里容貌顶尖的, 他便一有空就往他们这儿跑。
守卫能拦得住成年人,可也不敢对才几岁的孩子动手。
傅疏影四岁就敢叫人带他过来,六岁就敢自个过来。守门从刚开始还试图去傅府叫人,到后来便成了先陪着小公子玩一会儿,再去通禀给傅辛夷。
傅辛夷对这时孩童的过早懂事不了解,总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