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6(2/4)
杀晁错,即便当时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起冤案,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晁错说话。晁错死后,仍然负担着恶名。
晁错之死,固然有他自己的过失。但是在后人,尤其是主父偃跟东方朔这样的汉室臣子来看,晁错一直为孝景帝尽心竭力,不仅没有得到君王的庇护,反倒最后在为难时候,被孝景帝天真地推出去挡过。
可笑的是,即便孝景帝杀了晁错,七国之乱也没有平定,吴楚也没有退回封地。
刘彻可是孝景帝的亲生儿子,其抱负绝不亚于其父,必然是要料理这一帮诸侯王的。
可是孝景帝做出的榜样太过恶劣,寒了无数人的心。
谁敢保证,再帮帝王谋划铲除诸侯王的事情,会不会步上晁错的后尘?要知道,这些诸侯王有兵有钱有人,随时都可以造反。
所有人都知道诸侯王尾大不掉,也知道削弱诸侯王必然可以立功,但根本无人敢来触碰此事。
焉知你替帝王谋事,帝王会不会像孝景帝杀了晁错一般,在背后捅你一刀?
他们想做官,求的是荣华富贵,求的是衣锦还乡,求的是封侯拜相,可不是腰斩于闹市的结局。
刘彻自然明白主父偃跟东方朔二人为何跪拜,抬手示意二人起身,“起来吧,景方接着说。”
他的视线在二人身上转了一圈,含着锐意的眼光从二人身上移开,“朕还盼着汉室江山社稷能够千秋万代,不会做什么蠢事的。”
刘彻可不是他的父亲孝景帝。
若他遇见当时的七国之乱,不仅不会莫名地杀了晁错,就幻想着吴楚就会退兵,反而会直接点兵派将,直接真刀真枪地打上一场。
当时孝景帝杀了晁错,哪怕七国就此罢手,汉室天子的威严何在?日后天子的旨意,还能够让诸人不错一个字地接旨?此番向诸侯王让步,那么日后诸侯王必然得寸进尺,视汉室朝廷于无物。
吴楚既然已经叛乱,如果退兵,就相当于汉室在养虎为患。在吴楚还不够跟汉室朝廷抗衡的时候,在其他诸侯国并未群起响应的时候,一举将之歼灭方是上策。
阿翁当时之举,不仅昏聩,而且优柔寡断,对外懦弱,对内凶狠,只会寒了天下人对汉室天子的心。
主父偃跟东方朔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了然。
“陛下雄心,臣等敢不竭诚尽忠,以效犬马之力”主父偃开怀地扯开笑容,颇有一番让人如沐春风之态,“晁错大人当时对先孝景帝有言,吴王削藩定反,不削藩亦反。可是既然无论如何,吴王皆会反,孝景帝跟晁错皆明白此事的必然结果,为何不预先防范,做出应对之后,再徐徐图之?”
东方朔也接过话头,“卑臣以为,当初颁布削藩令,本身就是不智之举。诸侯王吃到嘴里的东西,除非杀了他们,他们是绝不会吐出来的。而晁错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莫非他以为,诸侯王会看在高祖的面子上,看在同是刘氏皇族的份上,而任由人宰割?
“退一万步说,即便杀了晁错,撤了削藩令,七王当真退兵,先帝会否放过七王?七王可是谋反了,再心胸宽广的君王都不会对谋反之人心慈手软。如若先帝当时真得不再追究,汉室的颜面,只怕已然在地上,被踩得干干净净,一点也不剩了。天子跟诸侯王都各有谋算,下一个七国之乱,已然可期。”
今日但凡换一个人,不是主父偃跟东方朔来跟刘彻说这番话,只怕下场都着实难料。
可是主父偃是刘彻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一年提升四次之人。东方朔是再三触怒违逆刘彻,而刘彻仍然厚待之的奇人。
从他们口中说出任何话,刘彻都能够听进去,也并不奇怪。
“周室时候,鲁公晚年宠爱年轻貌美的妃子跟所生庶子,欲立庶子为嗣子。鲁国王后得知后,与所生嫡长子合谋,将鲁公毒杀,处死妃子跟庶子,遂得了鲁公之位。”
主父偃另起了话头,回到自己的坐蓐上,展袖端坐,侃侃而谈道,“此虽然是嫡庶之争,未尝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之故。我中原地方,自三代以来,皆是崇尚由嫡长作为嗣子继位。其余无论嫡次子,嫡幼子,或是庶子,皆是不得承嗣。即便如此,千余年间,嫡庶之争仍然纷争不止,后患不穷。”
要根除嫡庶,诸子关于承嗣之争,唯一的办法就是当代只有一个嫡妻,只有一个嫡子。没有了妾室,就没有了庶子,就没有了嫡庶之争。
嫡妻如果多几个儿子,嫡子之间的争斗,就好比是孝景帝跟梁王刘武,窦太后一味希望刘武做孝景帝的皇太子,其实就是嫡子之间争斗的另一种体现。
所以嫡妻多生几个儿子都会有祸事,最好只有一个嫡长子。
“可是男子嘛,一旦有了财帛权势,哪里可能只有一个嫡妻,而没有几房妾室小宠。又不是纳不了媵妾的贱民,权贵之家多几个玩物,不是什么大事。既然有了妾室,庶子自然是免不了的。自古以来,子嗣的话,没有什么人家是会嫌多的。如此看来,嫡庶之争,自然是无可避免的。”
东方朔轻啄了一口面前案几上,用白瓷描着牡丹的峨眉雪茗,满足地喟叹了一句,“好茶!陛下日后可得多多包涵,为了这茶,卑臣也要
晁错之死,固然有他自己的过失。但是在后人,尤其是主父偃跟东方朔这样的汉室臣子来看,晁错一直为孝景帝尽心竭力,不仅没有得到君王的庇护,反倒最后在为难时候,被孝景帝天真地推出去挡过。
可笑的是,即便孝景帝杀了晁错,七国之乱也没有平定,吴楚也没有退回封地。
刘彻可是孝景帝的亲生儿子,其抱负绝不亚于其父,必然是要料理这一帮诸侯王的。
可是孝景帝做出的榜样太过恶劣,寒了无数人的心。
谁敢保证,再帮帝王谋划铲除诸侯王的事情,会不会步上晁错的后尘?要知道,这些诸侯王有兵有钱有人,随时都可以造反。
所有人都知道诸侯王尾大不掉,也知道削弱诸侯王必然可以立功,但根本无人敢来触碰此事。
焉知你替帝王谋事,帝王会不会像孝景帝杀了晁错一般,在背后捅你一刀?
他们想做官,求的是荣华富贵,求的是衣锦还乡,求的是封侯拜相,可不是腰斩于闹市的结局。
刘彻自然明白主父偃跟东方朔二人为何跪拜,抬手示意二人起身,“起来吧,景方接着说。”
他的视线在二人身上转了一圈,含着锐意的眼光从二人身上移开,“朕还盼着汉室江山社稷能够千秋万代,不会做什么蠢事的。”
刘彻可不是他的父亲孝景帝。
若他遇见当时的七国之乱,不仅不会莫名地杀了晁错,就幻想着吴楚就会退兵,反而会直接点兵派将,直接真刀真枪地打上一场。
当时孝景帝杀了晁错,哪怕七国就此罢手,汉室天子的威严何在?日后天子的旨意,还能够让诸人不错一个字地接旨?此番向诸侯王让步,那么日后诸侯王必然得寸进尺,视汉室朝廷于无物。
吴楚既然已经叛乱,如果退兵,就相当于汉室在养虎为患。在吴楚还不够跟汉室朝廷抗衡的时候,在其他诸侯国并未群起响应的时候,一举将之歼灭方是上策。
阿翁当时之举,不仅昏聩,而且优柔寡断,对外懦弱,对内凶狠,只会寒了天下人对汉室天子的心。
主父偃跟东方朔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了然。
“陛下雄心,臣等敢不竭诚尽忠,以效犬马之力”主父偃开怀地扯开笑容,颇有一番让人如沐春风之态,“晁错大人当时对先孝景帝有言,吴王削藩定反,不削藩亦反。可是既然无论如何,吴王皆会反,孝景帝跟晁错皆明白此事的必然结果,为何不预先防范,做出应对之后,再徐徐图之?”
东方朔也接过话头,“卑臣以为,当初颁布削藩令,本身就是不智之举。诸侯王吃到嘴里的东西,除非杀了他们,他们是绝不会吐出来的。而晁错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莫非他以为,诸侯王会看在高祖的面子上,看在同是刘氏皇族的份上,而任由人宰割?
“退一万步说,即便杀了晁错,撤了削藩令,七王当真退兵,先帝会否放过七王?七王可是谋反了,再心胸宽广的君王都不会对谋反之人心慈手软。如若先帝当时真得不再追究,汉室的颜面,只怕已然在地上,被踩得干干净净,一点也不剩了。天子跟诸侯王都各有谋算,下一个七国之乱,已然可期。”
今日但凡换一个人,不是主父偃跟东方朔来跟刘彻说这番话,只怕下场都着实难料。
可是主父偃是刘彻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一年提升四次之人。东方朔是再三触怒违逆刘彻,而刘彻仍然厚待之的奇人。
从他们口中说出任何话,刘彻都能够听进去,也并不奇怪。
“周室时候,鲁公晚年宠爱年轻貌美的妃子跟所生庶子,欲立庶子为嗣子。鲁国王后得知后,与所生嫡长子合谋,将鲁公毒杀,处死妃子跟庶子,遂得了鲁公之位。”
主父偃另起了话头,回到自己的坐蓐上,展袖端坐,侃侃而谈道,“此虽然是嫡庶之争,未尝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之故。我中原地方,自三代以来,皆是崇尚由嫡长作为嗣子继位。其余无论嫡次子,嫡幼子,或是庶子,皆是不得承嗣。即便如此,千余年间,嫡庶之争仍然纷争不止,后患不穷。”
要根除嫡庶,诸子关于承嗣之争,唯一的办法就是当代只有一个嫡妻,只有一个嫡子。没有了妾室,就没有了庶子,就没有了嫡庶之争。
嫡妻如果多几个儿子,嫡子之间的争斗,就好比是孝景帝跟梁王刘武,窦太后一味希望刘武做孝景帝的皇太子,其实就是嫡子之间争斗的另一种体现。
所以嫡妻多生几个儿子都会有祸事,最好只有一个嫡长子。
“可是男子嘛,一旦有了财帛权势,哪里可能只有一个嫡妻,而没有几房妾室小宠。又不是纳不了媵妾的贱民,权贵之家多几个玩物,不是什么大事。既然有了妾室,庶子自然是免不了的。自古以来,子嗣的话,没有什么人家是会嫌多的。如此看来,嫡庶之争,自然是无可避免的。”
东方朔轻啄了一口面前案几上,用白瓷描着牡丹的峨眉雪茗,满足地喟叹了一句,“好茶!陛下日后可得多多包涵,为了这茶,卑臣也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