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解析曹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若这件事真是曹丕做的,那曹冲便要再次认识一番曹丕了。
    这个男人,到底是怎样的人?
    在世人眼中,此时的曹丕有点像后世隋朝杨勇没有被废之前,隋炀帝杨广在世人眼中的形象。
    在普通人眼中,曹丕是高高在上的贵人,在士子眼中,曹丕是一个稳固的靠山,是一个值得追随的君侯,在权贵世家心中,曹丕是一个不可招惹的敌人,是一个有心计的谋主,在曹操眼中,曹丕是一个仁孝而有能力的儿子。
    当然,在曹冲设计的一个套中,曹丕的形象已经在曹操眼中有了一些变化。
    但无可否定,曹丕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都是积极一面的。
    但是在曹冲眼中,曹丕是一个不择手段的人,而且极度贪婪与自私。
    在曹冲看来,曹丕为了那个位置,什么都会去做。
    不管做完这件事会有多少滔天洪水。
    曹冲想着曹丕上个平行时空的人生经历,眼神亦是不断闪烁着。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首阳陵。
    从这个人物经历来看,曹丕倒是一代明主,也算是有些作为。
    当然,在后世,曹丕的骂声是多于赞誉的。
    从吕思勉的三国史话,到易中天的品三国,到这近几年火热的卑鄙的圣人,再到《新三国》、《军事联盟》,曹操一点点从过去的奸人转化为奸雄,甚至是英雄,而最终称帝代汉完成曹魏霸业的曹丕却显然没有这么走运。
    如果他的后代再稍微给力一点,即便只是他本人或者他的子孙们稍微长命一点,形势也许大不相同,他也许会成为开国明君,退一步讲至少不会承受如此多的骂名,然而历史总是不容假设的。
    曹冲决定剖析曹丕一番。
    首先,在曹冲看来,曹丕绝对是大反派的代表,冷血无情,做事果断,丝毫不为自己的私人情感所影响,而且小肚鸡肠,自私自利,不顾民情。
    杀甄姬、罪曹洪、讽于禁,迁民洛阳.....
    诸此之类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当然,也无法掩饰曹丕的一些优点。
    不然,曹丕也无法吸引多如此多人的追随。
    曹丕是一个文青,而且还有公子哥的性情,这两点,有《善哉行》中两句“策我良马,被我轻裘”,另有《与吴质书》中一段“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博奕,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可证。
    在是一个文青的同时,曹丕还是一个爱憎分明、知错就改的性情中人。
    在爱憎分明上,有这么个典故:
    曹公听闻丁仪的才名,虽未得见,就打算把清河公主嫁给他。
    子桓听闻却说:“女人比较注重外表,丁仪眼睛不好,恐怕清河不会高兴的,不如把她嫁给夏侯惇的儿子。”
    生在帝王家原本就要做好被政治联姻的准备(隔壁东吴家的孙小妹笑而不语),而子桓却能站在妹妹的角度考虑这件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实属难得。
    当然丁仪因为这件事恨上了子桓,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子建的怀抱,这是后话了。
    知错就改上,也有几个典故:
    崔琰劝谏阿丕烧了弓箭,扔掉骑服一段(文帝纪里可以看出子桓对狩猎那是绝对情有独钟的,戴陵就因为劝谏这个被降罪了),子桓竟然就乖乖听话照做了,完全没有半点熊孩子的模样!
    还有辛毗不同意子桓迁民到洛阳的做法,坚决反对,一再劝谏,子桓很生气地表示不想与他谈论此事,辛毗不依不饶抓着子桓的衣服,差点把子桓扒了,子桓用力夺回衣服,悻悻回宫,最后还是部分听从了辛毗的意见。
    而辛毗也劝过子桓少打猎,子桓此后就真的很少打猎了。
    从这些方面来看,曹丕倒也是有可爱的一面。
    就譬如曹冲小时侯还没显露出能够和他争位的时候,曹丕对自己还是不错的。
    在文才方面,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燕歌行》;最早的文学与理论批评著作《典论·论文》。
    而且,曹丕还是邺下文人实际上的领袖,通称“白雪公子与七个小文人”。
    同时,曹丕还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
    而在才武方面,曹丕亦是不差。
    曹丕在《典论·自叙》自许:“余时年五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