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1654 第734节(2/3)
要当面汇报:毕竟是以后要大量列装的东西,郑重一点不为过。
次日董事会就安排他们正式接见,看来他们也挺重视。
吴厂长将u盘插入笔记本,打开相应的文件夹,伍董事长长与李董事头靠头看着屏幕--今天接见就他们俩,其他董事没时间。
这是在原三桅战舰设计方案的升级版。因为钢制桅已经成熟,所以原37米三桅改成40米两桅;外船壳和上甲板加厚到一米(40英寸);重新规划舱位,为以后安装动力系统预留了空间(珠江号的动力系统移植过来的话就没地方住人了,600吨和1600吨不是一个级别,而红星厂早期产的小型机老吴看不上。)另外,一些珠江、安江舰上被证明有效可靠的设计(如双船壳+“木密舱”、移动式披水板等)也继承了过来。
李子强:“船壳为什么要这么厚?”
孙瑜回答:“船大了不够灵活,万一被小船围上了,起码要能扛上几炮!还有,这个时代西方流行撞角战术,被他们的大家伙撞一下可不是开玩笑的!”
“六门火炮有点多,能不能少点儿?”
“没法子,要想面对国家正规舰队战而胜之,一侧三个火力点是起码的,少了的话,万一哪门炮瞎火就没经念了(还是怕陷入重围)。”
“这个人员配置是不是有点多?”
“您看:一门火炮一个炮长负责瞄准和指挥、一名装填手负责调整引信和装弹、一门炮手负责炮门和炮闩,六门炮就是十八人,两挺机枪四个人,火力手就要二十二个,两支桅杆最少要六名水手负责,三个班就要十八人;瞭望手是个苦活计,要四个人;厨师一天做四顿饭,每顿饭最少两个人干活,错开统筹的话,最少四个人;还要三个舵手分班掌舵;另外还要有医生、工匠、翻译、领航员,五十六个定员已经很少了!”
李子强一嘬牙花子:“那不是比珠江级还多了?”
本来一言不发的吴厂长台起头来:“那个船上火力点少,另外还有气动绞盘!”
吴厂长的船(6)一块泡沫
“民康,别给我打埋伏了,”伍大鹏太了解老吴了,“你一开口我就知道你有想法,把你的干货拿出来吧!”
“就知道瞒不过你,”他打开一个名为“泡沫”的文件夹:“这个方案的灵感来自于那种电器包装盒里的白色硬泡沫。”吴厂长咧嘴一笑,黑脸间露出一口白牙,怪糝人的。
伍董和李董又开始头靠头。。。
“嘶?”“嘶?”两个人轮流嘬牙花子。
他们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景像:一块巨大的白泡沫被削成船的形状,平面上挖几个小坑当船舱,上上下下贴上薄薄的硬木壳,扔下海里再栽上桅杆。嗯,就是这个样子!
这套方案太极端了!这仍是一艘钢肋木壳船,硬木船壳厚度只有20厘米,下甲板高出水面1.8米。除了细长的补给舱外,甲板之下、船壳之内的空间,全部被巴沙木(俗称轻木)木方严丝合缝地填满,并灌胶使之与船壳、骨架、舱室、甲板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简直就是一艘长着钢筋铁骨的“独木舟”。别说这个船触个礁挨个炮什么的,你就是剥光了它的壳子再扔到海里,它也沉不了。
“这都是被你们逼出来的!”老吴又开始炫他的白牙。
这艘“独木舟”长49米(含艏斜杠)、宽8.6米、吃水4.1米,设计排水量380吨。风帆采用单桅纵帆形式,45米的钢制高桅设计成菱形截面以减少风阻。前帆带有换向自动过帆系统减少工作量。前帆和大前帆的卷帆器装在钢制艏斜杠上。主帆为全骨帆,除了控帆索外还有两根帆脚索,分别控制中、高部位帆面的扭曲角度。
樊修设计过一种4寸轻木、1寸硬木反复层叠胶合而成的“复合装甲”,这种结构可以迅速衰减冲击动能。这次为了提高防护性能、减少水上重量,“复合装甲”被拿到方案里头,用于水线以上船体和甲板、艉楼的防护。
驾驶室位于艉楼上,其后为海图室和舰长室,往下是上甲板(其实只能算是舱顶盖),两层甲板之间为主要活动区:乘员舱在最前面,有上下两层共24个铺位;往后是厨房、餐厅各自占踞一侧;绕过桅杆,后面就是是战斗舱,火力上仅有两门75速射炮和一挺加特林机枪(现在已经不用手摇而是火药余压推动了),炮管长度已经增加到45倍径,可以在使用减装弹药时达到500米/秒的初速;战斗舱再往后依次为动力舱和卫生间。
甲板下面窄而长的补给舱被严密包裹在轻木里头。补给舱从前到后分别是食品舱,淡水舱、弹药库、杂物舱。食品贮藏室后面是一个50立方米的铁制淡水箱,厨房可以用手压井直接从水箱取水;桅杆后部是弹药舱,弹药通过人力升弹阱直通战斗舱。
吴厂长的船(7)老实人也记仇
整个方案的核心是动力舱。动力舱的核心是一台8kw柴油发电机组及整流器,另外有16只400ah铅酸蓄电池,按4x4的方式组成48v、1600ah的电池组,还有两只1吨的储油罐。动力舱的应用使船只操控进入了电器化:探照灯、夜航信号灯就不说了,前帆、大前帆都使用了电动卷
次日董事会就安排他们正式接见,看来他们也挺重视。
吴厂长将u盘插入笔记本,打开相应的文件夹,伍董事长长与李董事头靠头看着屏幕--今天接见就他们俩,其他董事没时间。
这是在原三桅战舰设计方案的升级版。因为钢制桅已经成熟,所以原37米三桅改成40米两桅;外船壳和上甲板加厚到一米(40英寸);重新规划舱位,为以后安装动力系统预留了空间(珠江号的动力系统移植过来的话就没地方住人了,600吨和1600吨不是一个级别,而红星厂早期产的小型机老吴看不上。)另外,一些珠江、安江舰上被证明有效可靠的设计(如双船壳+“木密舱”、移动式披水板等)也继承了过来。
李子强:“船壳为什么要这么厚?”
孙瑜回答:“船大了不够灵活,万一被小船围上了,起码要能扛上几炮!还有,这个时代西方流行撞角战术,被他们的大家伙撞一下可不是开玩笑的!”
“六门火炮有点多,能不能少点儿?”
“没法子,要想面对国家正规舰队战而胜之,一侧三个火力点是起码的,少了的话,万一哪门炮瞎火就没经念了(还是怕陷入重围)。”
“这个人员配置是不是有点多?”
“您看:一门火炮一个炮长负责瞄准和指挥、一名装填手负责调整引信和装弹、一门炮手负责炮门和炮闩,六门炮就是十八人,两挺机枪四个人,火力手就要二十二个,两支桅杆最少要六名水手负责,三个班就要十八人;瞭望手是个苦活计,要四个人;厨师一天做四顿饭,每顿饭最少两个人干活,错开统筹的话,最少四个人;还要三个舵手分班掌舵;另外还要有医生、工匠、翻译、领航员,五十六个定员已经很少了!”
李子强一嘬牙花子:“那不是比珠江级还多了?”
本来一言不发的吴厂长台起头来:“那个船上火力点少,另外还有气动绞盘!”
吴厂长的船(6)一块泡沫
“民康,别给我打埋伏了,”伍大鹏太了解老吴了,“你一开口我就知道你有想法,把你的干货拿出来吧!”
“就知道瞒不过你,”他打开一个名为“泡沫”的文件夹:“这个方案的灵感来自于那种电器包装盒里的白色硬泡沫。”吴厂长咧嘴一笑,黑脸间露出一口白牙,怪糝人的。
伍董和李董又开始头靠头。。。
“嘶?”“嘶?”两个人轮流嘬牙花子。
他们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景像:一块巨大的白泡沫被削成船的形状,平面上挖几个小坑当船舱,上上下下贴上薄薄的硬木壳,扔下海里再栽上桅杆。嗯,就是这个样子!
这套方案太极端了!这仍是一艘钢肋木壳船,硬木船壳厚度只有20厘米,下甲板高出水面1.8米。除了细长的补给舱外,甲板之下、船壳之内的空间,全部被巴沙木(俗称轻木)木方严丝合缝地填满,并灌胶使之与船壳、骨架、舱室、甲板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简直就是一艘长着钢筋铁骨的“独木舟”。别说这个船触个礁挨个炮什么的,你就是剥光了它的壳子再扔到海里,它也沉不了。
“这都是被你们逼出来的!”老吴又开始炫他的白牙。
这艘“独木舟”长49米(含艏斜杠)、宽8.6米、吃水4.1米,设计排水量380吨。风帆采用单桅纵帆形式,45米的钢制高桅设计成菱形截面以减少风阻。前帆带有换向自动过帆系统减少工作量。前帆和大前帆的卷帆器装在钢制艏斜杠上。主帆为全骨帆,除了控帆索外还有两根帆脚索,分别控制中、高部位帆面的扭曲角度。
樊修设计过一种4寸轻木、1寸硬木反复层叠胶合而成的“复合装甲”,这种结构可以迅速衰减冲击动能。这次为了提高防护性能、减少水上重量,“复合装甲”被拿到方案里头,用于水线以上船体和甲板、艉楼的防护。
驾驶室位于艉楼上,其后为海图室和舰长室,往下是上甲板(其实只能算是舱顶盖),两层甲板之间为主要活动区:乘员舱在最前面,有上下两层共24个铺位;往后是厨房、餐厅各自占踞一侧;绕过桅杆,后面就是是战斗舱,火力上仅有两门75速射炮和一挺加特林机枪(现在已经不用手摇而是火药余压推动了),炮管长度已经增加到45倍径,可以在使用减装弹药时达到500米/秒的初速;战斗舱再往后依次为动力舱和卫生间。
甲板下面窄而长的补给舱被严密包裹在轻木里头。补给舱从前到后分别是食品舱,淡水舱、弹药库、杂物舱。食品贮藏室后面是一个50立方米的铁制淡水箱,厨房可以用手压井直接从水箱取水;桅杆后部是弹药舱,弹药通过人力升弹阱直通战斗舱。
吴厂长的船(7)老实人也记仇
整个方案的核心是动力舱。动力舱的核心是一台8kw柴油发电机组及整流器,另外有16只400ah铅酸蓄电池,按4x4的方式组成48v、1600ah的电池组,还有两只1吨的储油罐。动力舱的应用使船只操控进入了电器化:探照灯、夜航信号灯就不说了,前帆、大前帆都使用了电动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