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大战爆发,大唐的战术(1/2)
一月之后,唐、倭大战正式爆发!
侯君集来了之后,并没有着急冒进,而是将右武卫和天罚右军打下的十一座城牢牢抓在手中。
以后面打下的五座城构筑一条防线,等着倭国先出手。
先下手为强固然好,不过现在着急的不是大唐,而是倭国。
大唐这边不动,就给了倭国足够的压力。
倭国拖不下去,倭京那边还在争权,只是谁都占不了上风。
现在有了大唐这一插手,如果他们谁能够打退大唐,那就可以压倒另一方。
所以,着急的不是大唐,而是倭国。
先前看着大唐勇猛精进,可是等倭国大军抵达以后,他们却龟缩不出。
这让倭国百姓将士对大唐嗤之以鼻,认为他们这是怕了。
联军作战部有不少人跃跃欲试,想要和大唐军队较量一番。他们早已探明情况,那天罚军似乎被他们的主将给留在博多港,这给了他们足够的信心。
这次战争中,如果能够取得足够的功劳,足以在这次倭国朝廷动乱中博得更多的话语权。
多方势力都想试试,这也是山背大兄一方挑拨与支持的缘故,为的就是让宝皇女那边着急。
争辩几天之后,二十五万大军兵分五路,同时进攻大唐防御边线的五座城。
这么一来,这次战争也成了一次比赛,谁能够早日收复失地,谁就能占据主导。
五线作战,这对大唐来说有压力,对倭国却有足够的好处。
宝皇女独占两线,山背大兄占一线,其他势力分得两线。这两线也正是大唐的突破口,拿下这两线,就可以收拢兵力。
先锋军除了天罚右军,有三万右武卫,主力军只来了十万兵力。
这十万兵力,大多都是新兵,有足够的训练,但是并没有上过真正的战场。
十万兵力,每座城两万人马。三万右武卫作为机动部队支援。
战争一开始,大唐据城不出,和倭军打起了消耗战。
这几座城的城墙在被占领以后加筑过,加之大唐各种军事器械,让倭军的攻城压力大增。
大唐打消耗战,倭国乐得如此,唐军是外来的,再怎么也不可能消耗得过倭军。
一时间,双方都不着急了,隔两天象征性的打上几场,留下倭军几百条性命。
耗着,总有人会耗不下去!
攻城战打了一月,倭军坚持不住了。
哦……不,是山背大兄着急了!
他想靠着这次战争,取得足够的优势,可以在天皇位子的争夺中力压宝皇女。
可是打到现在,一点动静都没有,这怎么能不着急。
但是他不能再派兵过去,手底下就这么多人,都派过去了,宝皇女那边对自己下手,连个挡刀的都没有。
再者,现在倭国各地大多数人还是听从宝皇女的意思,别人经得住消耗,但是他只有自己这些年积攒的家底,打没了就真的没了!
想了半天,最后还是只能召集各方势力,提出合兵攻打的建议。
有人就不同意了,合兵攻打,那最后的功劳算谁的?战绩怎么算?
总不能按着人数来算吧?
他们这边商量着怎么打,唐军并没有想着等他们商量出结果再动手!
右武卫开向分给组合势力攻打的那两座城,意图一举拿下。
唐军突然出城迎战,这让倭军没有预想到。
五万对两万,人数占了优势,还有主场优势。这让他们对胜利充满信心!
战争一开始,唐军冲锋几次之后,发现冲不破对方的阵型,有了撤退的动向。
这怎么可以!倭军直接追了上去!
穷寇莫追,这句话有它的道理!但是为什么会有这句话?正是因为冲动的人太多,欲望、权势、胜负欲等勾引着人们做这种事。
快要追到城门楼,倭军发现不对劲。唐军撤退有序,丝毫没有慌乱,这种战场上常见的手段,让倭军主将立马意识到问题。
倭军刚要停下,左右方突然又出现了唐军的影子!乌压压一片,看那样子没有两三万人是不可能的!
撤退还来得及,唐军的埋伏要想不被发现,肯定不会太近,这不冲过来还有二里地嘛!
战场上,说撤就撤那是不可能的!要边打边退,这样才能减少损失,一味地跑只会被敌方消耗干净。
这涉及到将士们的从众心理,大家都退了,就没人会傻乎乎的提着刀冲进敌军阵营。
而且军队撤退不是打架跑路,说跑就能跑。五万人,呼啦的一下全跑,那就彻底乱了。
倭军仅仅经历了片刻的混乱,就组织起了防御。
五万对五万,谁输输赢还不一定!不试一下,怎么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被社会毒打……呸,被敌军毒打,那也正好可以看清唐军的本事。
这样,对以后和唐军作战,有不少好处。
眼看唐军近了,倭军一阵箭雨飞上天空,顶在前面的步兵已经准备好迎敌。
这支联军是多方小势力拼凑的,武器装备并不统一,就连盾牌都是各式各样。
箭雨就要落下,就看到唐军齐刷刷的举
侯君集来了之后,并没有着急冒进,而是将右武卫和天罚右军打下的十一座城牢牢抓在手中。
以后面打下的五座城构筑一条防线,等着倭国先出手。
先下手为强固然好,不过现在着急的不是大唐,而是倭国。
大唐这边不动,就给了倭国足够的压力。
倭国拖不下去,倭京那边还在争权,只是谁都占不了上风。
现在有了大唐这一插手,如果他们谁能够打退大唐,那就可以压倒另一方。
所以,着急的不是大唐,而是倭国。
先前看着大唐勇猛精进,可是等倭国大军抵达以后,他们却龟缩不出。
这让倭国百姓将士对大唐嗤之以鼻,认为他们这是怕了。
联军作战部有不少人跃跃欲试,想要和大唐军队较量一番。他们早已探明情况,那天罚军似乎被他们的主将给留在博多港,这给了他们足够的信心。
这次战争中,如果能够取得足够的功劳,足以在这次倭国朝廷动乱中博得更多的话语权。
多方势力都想试试,这也是山背大兄一方挑拨与支持的缘故,为的就是让宝皇女那边着急。
争辩几天之后,二十五万大军兵分五路,同时进攻大唐防御边线的五座城。
这么一来,这次战争也成了一次比赛,谁能够早日收复失地,谁就能占据主导。
五线作战,这对大唐来说有压力,对倭国却有足够的好处。
宝皇女独占两线,山背大兄占一线,其他势力分得两线。这两线也正是大唐的突破口,拿下这两线,就可以收拢兵力。
先锋军除了天罚右军,有三万右武卫,主力军只来了十万兵力。
这十万兵力,大多都是新兵,有足够的训练,但是并没有上过真正的战场。
十万兵力,每座城两万人马。三万右武卫作为机动部队支援。
战争一开始,大唐据城不出,和倭军打起了消耗战。
这几座城的城墙在被占领以后加筑过,加之大唐各种军事器械,让倭军的攻城压力大增。
大唐打消耗战,倭国乐得如此,唐军是外来的,再怎么也不可能消耗得过倭军。
一时间,双方都不着急了,隔两天象征性的打上几场,留下倭军几百条性命。
耗着,总有人会耗不下去!
攻城战打了一月,倭军坚持不住了。
哦……不,是山背大兄着急了!
他想靠着这次战争,取得足够的优势,可以在天皇位子的争夺中力压宝皇女。
可是打到现在,一点动静都没有,这怎么能不着急。
但是他不能再派兵过去,手底下就这么多人,都派过去了,宝皇女那边对自己下手,连个挡刀的都没有。
再者,现在倭国各地大多数人还是听从宝皇女的意思,别人经得住消耗,但是他只有自己这些年积攒的家底,打没了就真的没了!
想了半天,最后还是只能召集各方势力,提出合兵攻打的建议。
有人就不同意了,合兵攻打,那最后的功劳算谁的?战绩怎么算?
总不能按着人数来算吧?
他们这边商量着怎么打,唐军并没有想着等他们商量出结果再动手!
右武卫开向分给组合势力攻打的那两座城,意图一举拿下。
唐军突然出城迎战,这让倭军没有预想到。
五万对两万,人数占了优势,还有主场优势。这让他们对胜利充满信心!
战争一开始,唐军冲锋几次之后,发现冲不破对方的阵型,有了撤退的动向。
这怎么可以!倭军直接追了上去!
穷寇莫追,这句话有它的道理!但是为什么会有这句话?正是因为冲动的人太多,欲望、权势、胜负欲等勾引着人们做这种事。
快要追到城门楼,倭军发现不对劲。唐军撤退有序,丝毫没有慌乱,这种战场上常见的手段,让倭军主将立马意识到问题。
倭军刚要停下,左右方突然又出现了唐军的影子!乌压压一片,看那样子没有两三万人是不可能的!
撤退还来得及,唐军的埋伏要想不被发现,肯定不会太近,这不冲过来还有二里地嘛!
战场上,说撤就撤那是不可能的!要边打边退,这样才能减少损失,一味地跑只会被敌方消耗干净。
这涉及到将士们的从众心理,大家都退了,就没人会傻乎乎的提着刀冲进敌军阵营。
而且军队撤退不是打架跑路,说跑就能跑。五万人,呼啦的一下全跑,那就彻底乱了。
倭军仅仅经历了片刻的混乱,就组织起了防御。
五万对五万,谁输输赢还不一定!不试一下,怎么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被社会毒打……呸,被敌军毒打,那也正好可以看清唐军的本事。
这样,对以后和唐军作战,有不少好处。
眼看唐军近了,倭军一阵箭雨飞上天空,顶在前面的步兵已经准备好迎敌。
这支联军是多方小势力拼凑的,武器装备并不统一,就连盾牌都是各式各样。
箭雨就要落下,就看到唐军齐刷刷的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