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2/3)
家,三叔没有一起过来盛京,继续在柳州做他的书院山长。
那么多年,也就她封后那一年进宫来看望过她,自此直至她重病去世,再也未见。
现在想来,已经数年未曾见面。
舒清妩难得有伤感,又有些感念,那些微末却令人温暖的亲情,那比亲生父母还多的关照和慈爱,让舒清妩至今都不曾忘记。
萧锦琛看她目光里有着些微的煽动,似是晶莹的露珠,又好似洁白的朝霞,让人过目不忘。
一看就是颇为怀念了,倒是也有些可怜。
舒清妩微微叹了口气:“说来也是想的。”
至于自己想念谁,她没细说,皇帝陛下也不需要知道。
萧锦琛点点头,难得安慰一句:“待过了年,春暖花开时,可让你家人进宫来看望。”
舒清妩抿了抿嘴,脸颊两侧露出浅浅的梨涡:“多谢陛下。”
刚突然被打了岔,话题跑了好远,萧锦琛不喜浪费时间,便又道:“继续说书院的事。”
舒清妩:“……”
伤感都不让多伤感一会儿,真是没心没肺。
她也不知道萧锦琛为何对她家的书院这么感兴趣,仔细想了想,继续道:“因着家里的书院都是贫苦学子在读书,他们大多都是农户出身,三叔就特地多加了春耕假,在每年五月并九月丰收前后就让学生们回家去,让他们帮家里一起劳作。”
萧锦琛认真听着。
难得有个机会,能让皇帝陛下坐下来跟个学生似得听人讲话,舒清妩越讲越放松,声音也柔和不少。
“三叔说,若一朝读书便数典忘祖,那这样的学生也不必再读,便是天分再高,学问再好,春闱高中成了官老爷,也不能造福百姓。”
萧锦琛道:“这倒是不错的,舒先生还算是个明白人。”
三叔确实还算明白,但也仅此而已,当不了官,做不了大学问,却能当个四平八稳的书院山长,培养些好学生出来。
这话,皇帝陛下可以说,舒清妩就不能跟着夸了。
她也不知道萧锦琛费神跟她说了这么半天到底是为什么,只能跟着找些话题。
“清平书院的学生都很勤奋,往常都不肯歇息,他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一年不中就要再拖一年,时间长了,一家人都要被拖垮。”舒清妩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大家闺秀,家里许多事她都清楚,也都看在眼中。
“有人富贵滔天却一字不肯用心,有人贫穷无物,却艰苦不肯放弃,只科举这条路难上加难,不是努力和用功就可以达成所愿。渐渐的,有些人高中为官,有些人继续苦读,有些人放弃书本回乡,不再展望青云路。”
舒清妩缓缓说着。
并非所有人努力都能有回报,三年一开的恩科,一榜二榜三榜,进士同进士加起来,少的时候不过数十人,今年是萧锦琛登基初年科考,要大批选拔人才,最后也不过百来人。
但举国上下,又有多少读书人?
萧锦琛今日不过是想问一问清平书院的近况,因为新一年的朝臣考评出来,清平书院的学生们虽职位都不算太高,但在百姓里的口碑都是极好的,上峰的考评有好有坏,却不影响萧锦琛对每个朝臣的评判。
仪鸾卫到底干的是什么样的差事,或许只要有皇帝陛下才知道。
科举考试,确实是农家子平步青云的最好途径,书院是教导他们如何考试,却也要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为官。
教书育人,才是正道。
相比之下,青山书院到底差了些意思。
若非看到这一份仪鸾卫的秘折,萧锦琛也不会想起来清平书院就是舒婕妤家的,这才有了今日的午膳。
舒清妩说了一会觉得口渴,低头喝了口茶,却听到萧锦琛道:“倒是不成想,舒婕妤有如此见地。”
她一个女儿家,上学读书是一回事,自己能真正领悟这些道理又是另一回事,虽说大齐不限制女子读书,但真心培养女孩子的人家却是少之又少。
舒清妩能有如此见地,除了家中教导得好,也是因为她本身聪慧,能举一反三,由表及里。
若是她能在朝为官,指定也能做个好官。
萧锦琛随意夸了一句,回首看去见外面已是金乌高悬,正值正午时分,御花园中安安静静,除了呼啸的冬日寒风吹动竹叶,便只有听竹阁这个小小的角落里,略有些热闹和繁盛。
萧锦琛心里的烦躁都消散开来,整个人都清爽了,再不觉得如何烦闷和郁结。
他虽才当了一年皇帝,却也知道许多事都不能急,官场陋习要一点一点改,他所认可的青年才俊们要按部就班从州县历练,等到以后风气一新,万象更新时,他就再不用如此急切和忧虑。
这会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萧锦琛却颇为乐观,一点都不觉得难熬。
他还年轻,人生还长,他可以等。
三十岁不行就四十岁,四十岁不行就五十,他是天之骄子,是九五至尊,若他都不能做到,那旁人就更不能了。
萧锦琛长舒口气,觉得今日浪费得时间已经许多,便起身道:“同舒
婕妤谈天倒是颇有些心得,此时已过了
那么多年,也就她封后那一年进宫来看望过她,自此直至她重病去世,再也未见。
现在想来,已经数年未曾见面。
舒清妩难得有伤感,又有些感念,那些微末却令人温暖的亲情,那比亲生父母还多的关照和慈爱,让舒清妩至今都不曾忘记。
萧锦琛看她目光里有着些微的煽动,似是晶莹的露珠,又好似洁白的朝霞,让人过目不忘。
一看就是颇为怀念了,倒是也有些可怜。
舒清妩微微叹了口气:“说来也是想的。”
至于自己想念谁,她没细说,皇帝陛下也不需要知道。
萧锦琛点点头,难得安慰一句:“待过了年,春暖花开时,可让你家人进宫来看望。”
舒清妩抿了抿嘴,脸颊两侧露出浅浅的梨涡:“多谢陛下。”
刚突然被打了岔,话题跑了好远,萧锦琛不喜浪费时间,便又道:“继续说书院的事。”
舒清妩:“……”
伤感都不让多伤感一会儿,真是没心没肺。
她也不知道萧锦琛为何对她家的书院这么感兴趣,仔细想了想,继续道:“因着家里的书院都是贫苦学子在读书,他们大多都是农户出身,三叔就特地多加了春耕假,在每年五月并九月丰收前后就让学生们回家去,让他们帮家里一起劳作。”
萧锦琛认真听着。
难得有个机会,能让皇帝陛下坐下来跟个学生似得听人讲话,舒清妩越讲越放松,声音也柔和不少。
“三叔说,若一朝读书便数典忘祖,那这样的学生也不必再读,便是天分再高,学问再好,春闱高中成了官老爷,也不能造福百姓。”
萧锦琛道:“这倒是不错的,舒先生还算是个明白人。”
三叔确实还算明白,但也仅此而已,当不了官,做不了大学问,却能当个四平八稳的书院山长,培养些好学生出来。
这话,皇帝陛下可以说,舒清妩就不能跟着夸了。
她也不知道萧锦琛费神跟她说了这么半天到底是为什么,只能跟着找些话题。
“清平书院的学生都很勤奋,往常都不肯歇息,他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一年不中就要再拖一年,时间长了,一家人都要被拖垮。”舒清妩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大家闺秀,家里许多事她都清楚,也都看在眼中。
“有人富贵滔天却一字不肯用心,有人贫穷无物,却艰苦不肯放弃,只科举这条路难上加难,不是努力和用功就可以达成所愿。渐渐的,有些人高中为官,有些人继续苦读,有些人放弃书本回乡,不再展望青云路。”
舒清妩缓缓说着。
并非所有人努力都能有回报,三年一开的恩科,一榜二榜三榜,进士同进士加起来,少的时候不过数十人,今年是萧锦琛登基初年科考,要大批选拔人才,最后也不过百来人。
但举国上下,又有多少读书人?
萧锦琛今日不过是想问一问清平书院的近况,因为新一年的朝臣考评出来,清平书院的学生们虽职位都不算太高,但在百姓里的口碑都是极好的,上峰的考评有好有坏,却不影响萧锦琛对每个朝臣的评判。
仪鸾卫到底干的是什么样的差事,或许只要有皇帝陛下才知道。
科举考试,确实是农家子平步青云的最好途径,书院是教导他们如何考试,却也要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为官。
教书育人,才是正道。
相比之下,青山书院到底差了些意思。
若非看到这一份仪鸾卫的秘折,萧锦琛也不会想起来清平书院就是舒婕妤家的,这才有了今日的午膳。
舒清妩说了一会觉得口渴,低头喝了口茶,却听到萧锦琛道:“倒是不成想,舒婕妤有如此见地。”
她一个女儿家,上学读书是一回事,自己能真正领悟这些道理又是另一回事,虽说大齐不限制女子读书,但真心培养女孩子的人家却是少之又少。
舒清妩能有如此见地,除了家中教导得好,也是因为她本身聪慧,能举一反三,由表及里。
若是她能在朝为官,指定也能做个好官。
萧锦琛随意夸了一句,回首看去见外面已是金乌高悬,正值正午时分,御花园中安安静静,除了呼啸的冬日寒风吹动竹叶,便只有听竹阁这个小小的角落里,略有些热闹和繁盛。
萧锦琛心里的烦躁都消散开来,整个人都清爽了,再不觉得如何烦闷和郁结。
他虽才当了一年皇帝,却也知道许多事都不能急,官场陋习要一点一点改,他所认可的青年才俊们要按部就班从州县历练,等到以后风气一新,万象更新时,他就再不用如此急切和忧虑。
这会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萧锦琛却颇为乐观,一点都不觉得难熬。
他还年轻,人生还长,他可以等。
三十岁不行就四十岁,四十岁不行就五十,他是天之骄子,是九五至尊,若他都不能做到,那旁人就更不能了。
萧锦琛长舒口气,觉得今日浪费得时间已经许多,便起身道:“同舒
婕妤谈天倒是颇有些心得,此时已过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