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节(2/3)
绪万千,但这回却很快地坠入了梦乡。
翌日下午,姜舒窈出府前往小吃街。
林氏已经开始显怀了,但精神却比以往好上几倍,待姜舒窈从马车上下来后,一口气儿没等她喘,拉着她就往里走。
她声音洪亮,显然十分兴奋:“快来看看,我让他们都备好了,你要不要尝尝?我总担心味道与你做的相差太远。”
姜舒窈安抚她:“怎会?若是严格按照食谱做的,不会有差的。”虽然中国人做饭讲究手感,搁调料时常用“少许”“适量”“一大勺”这些词来描述量,但姜舒窈特意让人做了量勺和量杯,学习现代加盟店一样,全部按照标准用量做菜,就是为了保证味道的一致性。
林氏也想到了这点,爽朗地笑了:“也是也是。”
姜舒窈忧心的却不是味道,而是古代能否适应小吃街这种模式。她将自己的担忧一一分析给林氏听,徐氏又成了安慰的那个人:“怕什么,大不了亏些银钱,这点银钱咱们林家还是耗得起的。”
到了酉时,夏夜天还正亮,但林氏已经吩咐管事让各家店铺提前把灯笼挂了起来,怕一会儿来不及。
姜舒窈见她这么有信心,压力更大了。
林氏雇来的人手都是手脚麻利常干活的,管事的吩咐传下去,立马就开始动手做菜,不一会儿香气就飘了出来。
因为之前这条街封路翻新动作很大,不少人都在瞧热闹,所以今日下午移开了路障,挂上了大字招牌后,便都知道这边开了一连串市肆。
之前在码头开市肆,也是靠着百姓口口相传和香飘十里的味道,所以这次林氏也没有刻意宣传,有信心能靠味道吸引来食客。
但小吃街整这么大一番动静,人们一看就觉得价格昂贵,反而不敢进来了。
香气逐渐往外飘,有辣的有鲜的,引得街头街尾路过的百姓探头探脑。
没人叫卖,没人进来,小吃街在一片香气笼罩下显得更加冷清了。
林氏在二楼坐着,端来茶盏悠然自得地品着茶,看上去是一点儿也不担心的样子。
姜舒窈压力更大了,她比林氏想的要多一点,在林氏眼里这只是把卖新奇吃食的市肆拢成一条街,而她却知道这是现代化商业模式和古代吃食行业的碰撞。
此时人们若想吃些惊喜的饭菜,一般都会去酒楼消费,虽然价格不低,但大气有档次,有消费的快感;若是想从家常饭中换换口味,就会选择价廉的食摊,饭食算不得讲究,但能管饱。小吃街两边都没挨着,是纯粹的以美味为卖点,属实是一种挑战。
时间渐渐推移,有好奇的路人进来看了一圈,见到招牌上写着的比普通市肆高的价格和新奇的吃食名字,虽然香气浓郁,勾得人馋虫直冒,但谁都不愿做第一个尝试的人,怕花了冤枉钱。
姜舒窈坐不住了,拎着裙摆下了二楼,往小吃街里绕了一圈。从人们的交谈中可以听出他们确实对食物很好奇,但不愿意掏钱尝试,于是打算回二楼,希望林氏能让大家试吃一下,还有什么开业酬宾都该弄起来。
都怪她一心扑到美食上,忘了营销这一点了,干巴巴地开着市肆,全靠味道撑,哪能撑得住。
还未迈出脚,身后忽然传来嘈杂的声响,姜舒窈回头一看,就见一连串马车驶了进来,在街头处停下。
丫鬟从马车上下来,放下马凳掀开帘,一众贵女从马车上走了下来。
这么一大群人一来,小吃街顿时热闹了起来。
“怎么回事?这是哪?”有人问道。
“是啊,咱们不是去酒楼吗?京城什么时候在这处开酒楼了?”
“看着不像,倒像是市肆。”
“诶,你闻见味儿没,好香啊。”
打头那俩马车飘下来一位青衣美人,隔着戴着帷帽也能感受到她清冷出尘的美貌。刚才还叽叽喳喳的贵女们纷纷安静下来,问她:“清书,这是怎么回事啊?”
葛清书微微掀起帷帽一角,吸一口食物的香气,语气透着愉悦:“当然是来吃呀。”
她们一愣,犹豫间,葛清书已先一步踏入小吃街:“我保管这里比酒楼滋味好。”她走了几步,想起什么,回头道,“对了,你们商量着去酒楼就好,不用管我。”她吩咐了车夫后忘了给其余人说了,导致一群人全跟在她马车后面来了小吃街。
贵女们嫌家里憋闷,组了个诗社,隔三差五出来聚聚,有时不想吟诗作对,便借着诗社的名头去逛街买首饰,玩儿一下午再去酒楼吃一顿,所以她们下意识以为晚饭应该去酒楼。
如今见葛清书进了小吃街,有的有些犹豫着不想在这种街边小市肆吃饭,有的忍不住好奇跟了上去。
姜舒窈见葛清书聘聘袅袅地朝自己走来,在不远处站定,姜正想和她打招呼,葛清书忽然转了个身。
她撩起碍事的帷帽看着身后市肆的招牌,又转过头来看另一边市肆的招牌,嘟嘟囔囔道:“吃哪个好呢。”
说完以后,她停顿了几秒,忽然大步朝姜舒窈靠近。
原来刚才没看见自己啊,姜舒窈挠挠头,对葛清书绽开热情的笑容:“你——”
刚吐出个音节,葛清书就从她身边飘走了
翌日下午,姜舒窈出府前往小吃街。
林氏已经开始显怀了,但精神却比以往好上几倍,待姜舒窈从马车上下来后,一口气儿没等她喘,拉着她就往里走。
她声音洪亮,显然十分兴奋:“快来看看,我让他们都备好了,你要不要尝尝?我总担心味道与你做的相差太远。”
姜舒窈安抚她:“怎会?若是严格按照食谱做的,不会有差的。”虽然中国人做饭讲究手感,搁调料时常用“少许”“适量”“一大勺”这些词来描述量,但姜舒窈特意让人做了量勺和量杯,学习现代加盟店一样,全部按照标准用量做菜,就是为了保证味道的一致性。
林氏也想到了这点,爽朗地笑了:“也是也是。”
姜舒窈忧心的却不是味道,而是古代能否适应小吃街这种模式。她将自己的担忧一一分析给林氏听,徐氏又成了安慰的那个人:“怕什么,大不了亏些银钱,这点银钱咱们林家还是耗得起的。”
到了酉时,夏夜天还正亮,但林氏已经吩咐管事让各家店铺提前把灯笼挂了起来,怕一会儿来不及。
姜舒窈见她这么有信心,压力更大了。
林氏雇来的人手都是手脚麻利常干活的,管事的吩咐传下去,立马就开始动手做菜,不一会儿香气就飘了出来。
因为之前这条街封路翻新动作很大,不少人都在瞧热闹,所以今日下午移开了路障,挂上了大字招牌后,便都知道这边开了一连串市肆。
之前在码头开市肆,也是靠着百姓口口相传和香飘十里的味道,所以这次林氏也没有刻意宣传,有信心能靠味道吸引来食客。
但小吃街整这么大一番动静,人们一看就觉得价格昂贵,反而不敢进来了。
香气逐渐往外飘,有辣的有鲜的,引得街头街尾路过的百姓探头探脑。
没人叫卖,没人进来,小吃街在一片香气笼罩下显得更加冷清了。
林氏在二楼坐着,端来茶盏悠然自得地品着茶,看上去是一点儿也不担心的样子。
姜舒窈压力更大了,她比林氏想的要多一点,在林氏眼里这只是把卖新奇吃食的市肆拢成一条街,而她却知道这是现代化商业模式和古代吃食行业的碰撞。
此时人们若想吃些惊喜的饭菜,一般都会去酒楼消费,虽然价格不低,但大气有档次,有消费的快感;若是想从家常饭中换换口味,就会选择价廉的食摊,饭食算不得讲究,但能管饱。小吃街两边都没挨着,是纯粹的以美味为卖点,属实是一种挑战。
时间渐渐推移,有好奇的路人进来看了一圈,见到招牌上写着的比普通市肆高的价格和新奇的吃食名字,虽然香气浓郁,勾得人馋虫直冒,但谁都不愿做第一个尝试的人,怕花了冤枉钱。
姜舒窈坐不住了,拎着裙摆下了二楼,往小吃街里绕了一圈。从人们的交谈中可以听出他们确实对食物很好奇,但不愿意掏钱尝试,于是打算回二楼,希望林氏能让大家试吃一下,还有什么开业酬宾都该弄起来。
都怪她一心扑到美食上,忘了营销这一点了,干巴巴地开着市肆,全靠味道撑,哪能撑得住。
还未迈出脚,身后忽然传来嘈杂的声响,姜舒窈回头一看,就见一连串马车驶了进来,在街头处停下。
丫鬟从马车上下来,放下马凳掀开帘,一众贵女从马车上走了下来。
这么一大群人一来,小吃街顿时热闹了起来。
“怎么回事?这是哪?”有人问道。
“是啊,咱们不是去酒楼吗?京城什么时候在这处开酒楼了?”
“看着不像,倒像是市肆。”
“诶,你闻见味儿没,好香啊。”
打头那俩马车飘下来一位青衣美人,隔着戴着帷帽也能感受到她清冷出尘的美貌。刚才还叽叽喳喳的贵女们纷纷安静下来,问她:“清书,这是怎么回事啊?”
葛清书微微掀起帷帽一角,吸一口食物的香气,语气透着愉悦:“当然是来吃呀。”
她们一愣,犹豫间,葛清书已先一步踏入小吃街:“我保管这里比酒楼滋味好。”她走了几步,想起什么,回头道,“对了,你们商量着去酒楼就好,不用管我。”她吩咐了车夫后忘了给其余人说了,导致一群人全跟在她马车后面来了小吃街。
贵女们嫌家里憋闷,组了个诗社,隔三差五出来聚聚,有时不想吟诗作对,便借着诗社的名头去逛街买首饰,玩儿一下午再去酒楼吃一顿,所以她们下意识以为晚饭应该去酒楼。
如今见葛清书进了小吃街,有的有些犹豫着不想在这种街边小市肆吃饭,有的忍不住好奇跟了上去。
姜舒窈见葛清书聘聘袅袅地朝自己走来,在不远处站定,姜正想和她打招呼,葛清书忽然转了个身。
她撩起碍事的帷帽看着身后市肆的招牌,又转过头来看另一边市肆的招牌,嘟嘟囔囔道:“吃哪个好呢。”
说完以后,她停顿了几秒,忽然大步朝姜舒窈靠近。
原来刚才没看见自己啊,姜舒窈挠挠头,对葛清书绽开热情的笑容:“你——”
刚吐出个音节,葛清书就从她身边飘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