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清修篱笆明屯田(1/2)
“他撤了?”朱慈烺连忙追问,“往哪儿撤?”
阎应元被朱慈烺问得一头雾水,撤退还能往哪儿?曲阜的东南北三面都在明军控制下,多尔衮要撤退当然只能往西了。
“西撤了!”阎应元说,“带着从曲阜抢来的财货,还抓了不少孔家子弟和曲阜军的眷属,一股脑往西撤了......皇上,咱们要不要追啊?”
追?哪什么去追?
朱慈烺心说:山东诸军的改编还没完成呢!而且为了改编山东诸军,朱慈烺还把手头的八个模范步兵团给拆了——八个团拆出三十二份,每一份都是一个新编成的步兵团的底子,用来吸收山东军的兵将。
整编完成之后,朱慈烺在山东这里就有32个由大元帅府管辖的步兵团可以用了,光是这些团就有八万之众!再加上黄得功和李成栋的部队(黄得功、高杰和李成栋所部的整编还得再缓缓)和朱慈烺带来山东的骑兵团、炮兵团,九万人都不止了......
可是现在整编不还没完成吗?
整编可不是打散重编,还得整理训练,还得重新装备。怎么都得折腾到夏天......如果多尔衮在那时还没滚的话,朱慈烺就能发动直隶会战或是辽西会战了。
但是现在,他可没那么大胆子!
“由他去!”朱慈烺吐了口气,“去给黄得功传令,让他的人先去占地盘。”
“喏。”
朱慈烺留着黄得功、高杰、李成栋的部队不整编的目的,就是拿他们应急——整编中的部队战斗力较弱,万一多尔衮发了疯打过来,得有人去把守紧要之地啊!
现在多尔衮跑了,朱慈烺则可以用他们去收复失地。
看在阎应元离去,陈锐也一脸轻松的对朱慈烺道:“皇上,这回不用担心东南米贵了。”
朱慈烺苦苦一笑:“这回是多尔衮失算了......下回谁知道?这可不是个办法啊!”
“皇上,”陈锐道,“臣以为要稳住东南米价,就得寻找新的米粮来源......如果每年能多出1000万石,那么咱们就能逐渐存起一点米粮了。”
朱慈烺的地盘上现在大约有1.25亿人口,按照一人三石半计算,需要4.375亿石米面,如果打个富裕,就是4.5亿石。但是在东南这边需要喂饱的还不止这些人,还有大量的牲畜、家禽也需要吃东西——东南贫富差距大,是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肉类家禽鸡蛋的消费不少,还要酿造许多酒。
另外,还养了许多水牛、驴子、骡马(好马是没有多少的)什么的要喂养。
所以粮食的消耗怎么都不会少于7亿石!
同时,东南、福建、广东又种植了许多经济作物,也占用了许多良田,从而减少了粮食供应。
虽然蕃薯已经开始种植,但是播种面积并不很大,只是在东南一带的山区比较多见,推广起来也需要时间,而且也不是朱慈烺下几道圣旨,农民就哭着喊着去种蕃薯了......历史上直到1957年,蕃薯加玉米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种植总面积的比例也不到两成。
而且清朝的乾隆嘉庆年间,这两种作物的产量仅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几个百分点而已......
“陈先生的意思是要对安南用兵?”朱慈烺也不知怎么,听了陈锐的话就想到发动侵略战争了!
“安南?”陈锐一愣,“皇上......咱们就算在安南得到1000万石,也没那么多船可以运啊!”
其实安南米、暹罗米、占城米甚至爪哇米已经开始运来上海了!
因为海关粮税的征收,使得入口贸易的中外海商都会带上半船的米,积少成多,一年也能有二三百万石。
但是再要大幅增加,譬如达到1000万石,那可不是目前的海运能力可以办到的。
1000万石约等于60万吨,载重千吨的大帆船得600艘才能一次运完!
朱慈烺看着陈锐:“那陈先生的意思是......”
“当然是经营山东了!”陈锐道,“万历年间山东有田约6175万亩,正常的年景,怎么都能收上了6000万石麦子。这些年虽然天气干旱,但是高抚台引入的蕃薯非常耐旱,在山东种植后产量不低,即便在坡地上,亩产也能达到数石之多!”
后世红薯的产量动辄好几吨,的确吸引眼球。但是在明朝很难达到这样的产量,一来是蕃薯的品种还没有经过改良;二来是气温太冷。
蕃薯是喜温,怕冷,不耐寒的作物,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2-30c。这个温度在后世没什么,但是搁在小冰河期的中国北方,一年当中能有几天?
所以山东的蕃薯产量,也就是五到七石,而且一年只能种一季,不过也相当可观了。
如果在江南种植,倒是可以达到十石以上......但是江南的水稻亩产随随便便也有三四石,稻米的价格又比蕃薯贵得多,农民当然不愿意改种了。
陈锐接着又对朱慈烺道:“现在运河以东,泰沂山以西,大片土地抛荒,无人耕种。朝廷不妨用屯田之法,诸军募民,给予耕牛,专种蕃薯。如果能有300万亩种植蕃薯,亩产6石,一
阎应元被朱慈烺问得一头雾水,撤退还能往哪儿?曲阜的东南北三面都在明军控制下,多尔衮要撤退当然只能往西了。
“西撤了!”阎应元说,“带着从曲阜抢来的财货,还抓了不少孔家子弟和曲阜军的眷属,一股脑往西撤了......皇上,咱们要不要追啊?”
追?哪什么去追?
朱慈烺心说:山东诸军的改编还没完成呢!而且为了改编山东诸军,朱慈烺还把手头的八个模范步兵团给拆了——八个团拆出三十二份,每一份都是一个新编成的步兵团的底子,用来吸收山东军的兵将。
整编完成之后,朱慈烺在山东这里就有32个由大元帅府管辖的步兵团可以用了,光是这些团就有八万之众!再加上黄得功和李成栋的部队(黄得功、高杰和李成栋所部的整编还得再缓缓)和朱慈烺带来山东的骑兵团、炮兵团,九万人都不止了......
可是现在整编不还没完成吗?
整编可不是打散重编,还得整理训练,还得重新装备。怎么都得折腾到夏天......如果多尔衮在那时还没滚的话,朱慈烺就能发动直隶会战或是辽西会战了。
但是现在,他可没那么大胆子!
“由他去!”朱慈烺吐了口气,“去给黄得功传令,让他的人先去占地盘。”
“喏。”
朱慈烺留着黄得功、高杰、李成栋的部队不整编的目的,就是拿他们应急——整编中的部队战斗力较弱,万一多尔衮发了疯打过来,得有人去把守紧要之地啊!
现在多尔衮跑了,朱慈烺则可以用他们去收复失地。
看在阎应元离去,陈锐也一脸轻松的对朱慈烺道:“皇上,这回不用担心东南米贵了。”
朱慈烺苦苦一笑:“这回是多尔衮失算了......下回谁知道?这可不是个办法啊!”
“皇上,”陈锐道,“臣以为要稳住东南米价,就得寻找新的米粮来源......如果每年能多出1000万石,那么咱们就能逐渐存起一点米粮了。”
朱慈烺的地盘上现在大约有1.25亿人口,按照一人三石半计算,需要4.375亿石米面,如果打个富裕,就是4.5亿石。但是在东南这边需要喂饱的还不止这些人,还有大量的牲畜、家禽也需要吃东西——东南贫富差距大,是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肉类家禽鸡蛋的消费不少,还要酿造许多酒。
另外,还养了许多水牛、驴子、骡马(好马是没有多少的)什么的要喂养。
所以粮食的消耗怎么都不会少于7亿石!
同时,东南、福建、广东又种植了许多经济作物,也占用了许多良田,从而减少了粮食供应。
虽然蕃薯已经开始种植,但是播种面积并不很大,只是在东南一带的山区比较多见,推广起来也需要时间,而且也不是朱慈烺下几道圣旨,农民就哭着喊着去种蕃薯了......历史上直到1957年,蕃薯加玉米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种植总面积的比例也不到两成。
而且清朝的乾隆嘉庆年间,这两种作物的产量仅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几个百分点而已......
“陈先生的意思是要对安南用兵?”朱慈烺也不知怎么,听了陈锐的话就想到发动侵略战争了!
“安南?”陈锐一愣,“皇上......咱们就算在安南得到1000万石,也没那么多船可以运啊!”
其实安南米、暹罗米、占城米甚至爪哇米已经开始运来上海了!
因为海关粮税的征收,使得入口贸易的中外海商都会带上半船的米,积少成多,一年也能有二三百万石。
但是再要大幅增加,譬如达到1000万石,那可不是目前的海运能力可以办到的。
1000万石约等于60万吨,载重千吨的大帆船得600艘才能一次运完!
朱慈烺看着陈锐:“那陈先生的意思是......”
“当然是经营山东了!”陈锐道,“万历年间山东有田约6175万亩,正常的年景,怎么都能收上了6000万石麦子。这些年虽然天气干旱,但是高抚台引入的蕃薯非常耐旱,在山东种植后产量不低,即便在坡地上,亩产也能达到数石之多!”
后世红薯的产量动辄好几吨,的确吸引眼球。但是在明朝很难达到这样的产量,一来是蕃薯的品种还没有经过改良;二来是气温太冷。
蕃薯是喜温,怕冷,不耐寒的作物,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2-30c。这个温度在后世没什么,但是搁在小冰河期的中国北方,一年当中能有几天?
所以山东的蕃薯产量,也就是五到七石,而且一年只能种一季,不过也相当可观了。
如果在江南种植,倒是可以达到十石以上......但是江南的水稻亩产随随便便也有三四石,稻米的价格又比蕃薯贵得多,农民当然不愿意改种了。
陈锐接着又对朱慈烺道:“现在运河以东,泰沂山以西,大片土地抛荒,无人耕种。朝廷不妨用屯田之法,诸军募民,给予耕牛,专种蕃薯。如果能有300万亩种植蕃薯,亩产6石,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