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7章 王师之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元德六年冬十月己卯日(十四日)。
    义纵统帅的汉军主力,开始从宜梁启程,前往鸿鹄塞,与程不识所部汇合。
    在宜梁,义纵和他统帅的汉军主力,停留了足足六七天。
    在这六七天的时间里,义纵和他的军队,就做了一件事情:收降纳俘。
    这个事情,说难也不难。
    汉军甚至都不需要自己去动手。
    那些被抛弃的匈奴部族以及宜梁附近的部族,都会自动自觉的拖家带口,跪到汉军的营垒前,请求伟大的天朝王师接受他们的臣服。
    但说简单,也不简单。
    甚至可以说非常麻烦。
    前来归降的部族数量众多。
    总数甚至接近了十万左右!
    如此庞大的臣服部落群,还带来了更多的牲畜。
    而且,因为河间地是匈奴人用来安置其待产妇女和婴儿的所在。
    所以,妇孺的数量,占了大半。
    绝大部分的小孩子,年纪都在四岁以下。
    他们稚嫩,他们脆弱,他们亟需保护。
    作为胜利者,汉军无法不顾及这些妇孺。
    要知道,哪怕是匈奴人,也不会在战胜后肆意杀戮和虐待妇孺。
    何况是自诩文明的汉军?
    更何况,汉军也需要拉拢人心,收复民心。
    游牧部族的民心也是民心。
    作为王师,即使不能让夷狄‘箪食壶浆’,再怎么样,也不能将投奔和投诚者弃之不顾吧?
    好在,河阴之战结束后,郅都所部的主力,虽然撤退到了长城之内修整。
    但,却将忠勇军留了下来。
    正是有了这支故匈奴人组成的汉军别部,让义纵的压力减轻了许多。
    在忠勇军的帮助下,汉军在宜梁建立起了一个巨大的安置地。
    将投诚归降的妇孺、部族、牲畜都安置在哪里。
    即使如此,也足足花费了义纵所部七天的时间。
    不过,这些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
    作为汉家的顶级贵族和将军,义纵不仅仅要从军事上考虑问题,还要从政治上考虑战争。
    “临行前,陛辞之日,陛下曾经嘱托于我:夫战,攻心为上……”义纵骑在马上回想着过去数日的经历,不禁有所感叹:“如今看来,真乃圣言!”
    虽然在宜梁,汉军花了足足七天时间来收拢归降的匈奴部众,为他们建设御寒的营寨,统一安置孕妇,建立专属于儿童的保育帐。
    看上去,严重拖慢了汉军的战略。
    但实则不然,汉军用七天时间,加上忠勇军的配合和努力,将那十余万归降的匈奴人的心彻底收复了。
    现在,他们已经不是匈奴人了。
    他们是汉家治下的牧民!
    这一点,义纵是很清楚的。
    不仅仅是因为义纵用了仁政,更因为,汉军在这些归降者面前展示了王道——足足两千胸甲骑兵,披甲前行,声威之盛,让这些降人,纷纷跪在了地上,额头触地,连抬头正眼面对都不敢。
    霸王道兼施之下,这些降人,已经成为了汉家子民。
    只要等待战后,派遣官员,将他们编户齐民。
    然后,他们的子孙后代,就永为诸夏了。
    “我军不止是要拿下这河间地,恢复秦赵故土……”义纵对着几位心里面还有所疑虑的将官们说道:“更要击败匈奴,征服草原,不仅仅要征服草原,还要将草原化为诸夏……这不仅仅需要用马刀来解决问题,还需要用仁政,来收复人心!”
    “我军乃是王师,乃是拯救草原诸部族于匈奴残暴统治之下的拯救者!”义纵对这些满脑子夷夏不两立思想的拥泵说道:“自古中国,新拓一土,带去的绝不是死亡、杀戮和流血,而是文明、秩序以及王道!”
    “这是诸夏与夷狄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这些将官听着,都是沉默不语。
    他们中有许多人还是难以理解义纵的做法。
    过去七天,义纵对待那些归降的匈奴人,好的有些过分了。
    旁的不说,车骑将军甚至将本来属于汉军的一些补给物资,譬如宝贵的防冻油以及药材,都赐给了一些匈奴妇孺。
    他甚至还命令汉军的随军军医,救治那些匈奴伤兵。
    将许多宝贵的救命药材,用了那些连彘狗都不如的夷狄身上。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
    认为车骑将军大抵是脑子糊涂了。
    什么文明?秩序?
    马刀之下,不服从者杀光就是了!
    从前,匈奴入侵汉地,可从不会跟汉家百姓客气,更不会讲什么仁义道德!
    但,义纵是车骑将军,还是天子的外戚,皇长子的舅舅。
    众人根本不可能反驳。
    义纵看着这些人的神色,无奈的叹了口气,这也是当今陛下用力过猛的结果。
    这些年来,当今天子不断煽动和鼓动公羊派和法家,宣扬大复仇理念。
    结果就是,军队里的诸夏民族主义思想如同烈火烹油一般沸腾。
    哪怕本身不是诸夏民族主义者,只要进入军队这个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