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9章 龙城大会(1)(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狼猛塞。
    长城上最古老的要塞,可以说没有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就在此设置了烽燧,防备北方狄人。
    至战国初年,三家分晋。
    新生的赵国,为了维护和加强边境,于是将狼猛塞从晋阳拆出来,单置为县,号曰:狼猛邑。
    这也是狼猛塞的由来。
    自那以后,狼猛塞就成为了文明与野蛮的分割线,直到今天,一切改变。
    站在狼猛塞直道一侧的山丘上,司马迁望着眼前直道上奔流不息的密集商旅,眼睛都要瞪出来了。
    “这里起码有数百辆重载马车吧?”司马迁感慨着:“这些马车所载的物资,至少重达万石!”
    其他几位随行的年轻人,也都是点点头,唏嘘不已。
    甚至还有一位儒生打扮的年轻人,愤慨着道:“贾人祸国殃民,劳民伤财啊!”
    其他人也或多或少在心里面对商贾有所反感和厌倦。
    毕竟,众人都不是什么傻瓜,更不是宅在家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如今这世道,书呆子可不吃香!
    在过去,有一篇著名的鸡汤文。
    讲的是公羊派巨头董仲舒年轻的时候的事情。
    据说当初,董仲舒少年时,其父为了让他能有地方玩,专门给他建了一个花园,花园建成后,邻里都是啧啧称奇,周围的小伙伴们纷纷跑来凑热闹、游玩。
    独独董仲舒连花园的大门都没有进去过。
    埋头在书房之中,苦读诗书。
    这就是曾经著名的故事——三年不窥园。
    无数人纷纷拿着这个故事,鞭策自己的孩子:人家董子为何能有今日的成就?就是人家读书特别用功啊,有玩都不玩,埋头读书,你看看你!天天就知道调皮捣蛋!
    不知道多少年轻人,在自己年少时,都被父母长辈拿这个段子教训过、鞭策过。
    但在这两年,风声却变了。
    连董仲舒的弟子们,也都不愿意再提什么‘三年不窥园’的事情了。
    而父母们鞭策孩子的故事的主角,也从董仲舒换成了张汤、汲黯、颜异。
    张汤八岁审老鼠的故事,更是天下皆知。
    而这一切变故的背后,既是因为江山代有人才出,也是因为天下人心的变迁的缘故。
    昔者,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如今,天子喜欢的是管仲、北平文侯这样的人物。
    天下人自然用脚投票,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现在,上至列侯公卿,下到士大夫官僚,年轻人都开始了游历。
    依据各自家庭的经济情况和能力,游历的范围也都各不相同。
    而宅男书呆子的数量急剧下降。
    特别是成长在元德年间的这一代人,便是纨绔子们想出去嗨皮嗨皮,也知道打块‘采风’‘游学’的旗帜。
    而老一辈则都稍微有些不适应。
    就像后世70后觉得80后药丸,80后感觉90后大抵要跪一般。
    而物以聚类,人以群分。
    司马迁游历天下的同伴,素质当然差不到那里去。
    基本上都是士大夫之家,官宦之族的精英子弟。
    而且,基本上都曾经跟随父辈,在衙门之中历事过,知道社会现状以及时局的微妙之处。
    哪怕是司马迁这样的史官子弟,心里面也是明明白白。
    虽然如今,为了支撑对匈奴的战争,朝廷和地方都大力的修葺和拓宽了道路,更开始兴建起轨道马车,用于运输。
    但是,物流成本依然高的吓死人。
    马邑之战、高阙之战的故事告诉人们——平均每五十石粮草出塞,就会有二十石在路上被消耗。
    这还是没有意外和遇到天灾的前提下!
    而现在,这些重载马车,却在太平之时,运载着这如此海量的物资出塞。
    可以预见,他们的成本,肯定会高于朝廷。
    五十石粮草里,能够有一半运抵目的地,就应该笑了。
    而这许多的物资出塞,能换回什么?
    左右不过是不能吃也不能穿,无益国家和人民的黄金珠玉皮裘罢了!
    没有人会忘记,秦帝国灭亡的教训。
    人人皆知,秦之亡,亡于朝廷肆无忌惮的加重人民负担。
    如今,天子和朝廷,对人民轻徭薄赋,奖励耕种,但商贾却在拼了命的挖国家墙脚。
    为了点蝇头小利,就将中国的粮草,运去草原!
    年轻人们如何不怒?
    司马迁更是在心里面疑惑不已:“陛下让我出塞,去龙城寻找答案……真的能在龙城找到答案吗?”
    “不若,我去问一问?”
    于是,司马迁对那位儒生道:“我曾听说楚国有个人读书,见书上有言: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于是大喜,心想: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岂不是可以隐藏自己了?便去自家的树下寻找,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此人无奈只能将所有树叶全部拾起来,装了好几斗回家,在家中拿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