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5章 战起(1)(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知不觉,便到了秋九月。
    长安城开始下雪了。
    望着飘落到手心的雪花,刘彻也是感叹了几声。
    “陛下,刚刚接到剧将军奏报:西匈奴左大将遇刺……”颜异行色匆匆,禀报着。
    “知道了……”刘彻微微颔首,对此,他毫不意外。
    西匈奴小政权的内讧,是可以预见的。
    因为这个政权本身就不合理!
    它是燕蓟之战的产物,是汉匈大战的结晶。
    事实上,哪怕没有且渠且雕难,也会其他什么雕难出来做这个事情。
    但这个小政权从成立那刻开始便先天不足。
    依靠政变上台的且渠且雕难,只能自封为左大将,依靠挟持于单,与折兰等大部族联合执政。
    既然是联合执政,那自然是令出多门。
    仅以刘彻所知,当年,为了割让合黎山一事,折兰部族差点就要起兵造反了。
    合黎山(皋兰山)是折兰人的老巢,也是他们的祖居牧场。
    且渠且雕难说卖就卖掉了?
    折兰人自然是不服的。
    只是当时,西匈奴不卖合黎山,就得饿死!
    没有粮食和物资的西匈奴,用不着汉军和北匈奴去打,饥荒就足以让其崩溃。
    是以,且渠且雕难割让合黎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当然,在当时,西匈奴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向西方进军,趁北匈奴内部未定,出星星峡夺取西域。
    至少也要占领蒲昌海以西,近海以东的广大地区,甚至染指塔里木盆地,夺取孔雀河流域的控制权。
    可惜,当时的西匈奴不敢出星星峡。
    他们宁愿选择向汉室求饶,换取物资和和平保证。
    这自然就注定了西匈奴的灭亡。
    一个不思进取的政权,在如今的国际局势之下,安能有什么国祚?
    国际局势稍一变化,立刻就要灰飞烟灭!
    讲老实话,西匈奴能存续至今,完全是靠了北匈奴与汉室之间的矛盾。
    双方都有些投鼠忌器,不敢逼迫太甚。
    这才让西匈奴内部能够平稳至今。
    然而,当汉室开始准备对河西动手。
    西匈奴小政权内部的平静立刻就打破了。
    积累日久的矛盾,马上就会爆发。
    且渠且雕难的遇刺,只是一个开始!
    “传朕的诏命去卫尉衙门,告知卫尉:动员南北两军及细柳营的主力,做好出征准备……”刘彻下达命令:“同时转告丞相:召见匈奴使者,告诉他,左大将且渠且雕难必须还政单于!不然朕必将出兵!”
    这就是要宣战了!
    同时也是要进一步的刺激和激化西匈奴内部的矛盾,最好让其打起来。
    忠于且渠且雕难的军队,先跟那些或是想火中取栗的人,或是想要去拉北匈奴下马的人打起来。
    最好,把北匈奴的主力也吸引到河西地区。
    在河西将之歼灭!
    当然,刘彻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情报显示,北匈奴在准备第四次西征的事情。
    大量物资和兵马都在向着他们在大宛和阗池的前进基地集结。
    只等开春,北匈奴单于就将率军西征,其国中事务将由其左贤王狐鹿涉管理。
    这让刘彻有些遗憾,河西的事务,北匈奴主力不来,就没什么意思了。
    河西的部族,在刘彻眼里,大约也就一个折兰部族能够入眼。
    但是,这折兰部的精锐在四年前已经覆灭在马邑了,现在的折兰部族,能战之兵至多两个万骑一万来人,而且多数是新兵,武器装备也很落后。
    甚至可能还不如燕蓟之战的匈奴本部。
    不过话虽如此,刘彻却还是不敢轻视对方。
    毕竟,河西一战,关乎汉军究竟能走多远。
    可以在嘴巴上轻视敌人,但在战略上一定要重视对方。
    …………………………………………
    元德八年秋九月甲辰,汉丞相晁错照会来长安朝觐的西匈奴正使:我国天子闻贵国左大将凌辱单于,颠倒纲常,此忤逆之事,非人臣所为,愿贵国拨乱反正,归政单于,上合天常,下应人伦。
    如若不然,大军并进,王师出焉!
    勿谓言之不预也!
    西匈奴使者回复:上国所命,下臣安敢不从,然此事下臣不能做主,需请示我主。
    这明摆着就是想拖时间,耗着。
    汉室自然乐得让他拖着,这些话也不是讲给他听的,而是讲给天下人听的。
    军方在三天内就拿出战争计划和预案。
    之所以能这么快就拿出计划,是因为河西战役,军方实际上已经筹备了将近八个月——不过之前一直是拿着居延战役当幌子。
    如今,他们再不掩饰,拿出了一整套旨在灭亡西匈奴,全取河西,打通前往西域道路的战争计划。
    根据军方的计划,汉军将在春三月前,在合黎山地区集结四万步骑。
    其中,骑兵两万三千人,由细柳营、虎贲卫以及南军为主,虎贲卫将出动胸甲一千八百骑,轻骑兵两千。细柳营出动龙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