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改革朝堂和一五计划(上)(1/4)
当朱允炆这个皇帝有心要做某件事的时候,那么这件事一定是享有最高级别的优先级。
几乎在短短几天的功夫,内阁就拟好了草案,关于兴办学堂的计划和选址,包括第一批招生的规模。
南直隶、江西、浙江三省每个府各建一所童学和少学,而在南京、南昌、杭州三城各建一所青学。
童学的招收线为十二岁以下,人数上限为三百;少学的招收线为十二岁以上、十五岁以下,人数同样为三百;而青学暂不面向民间直招,凡有各省府县教谕推荐的儒林学子皆可持凭证往省城入学,只要是三十岁以下,十五岁以上皆可,人数不设限制。最后,开办学堂的前期一户无论你有多少的适龄上学儿童,但是只能有一个孩子享受免费入学,哪怕你想花钱送孩子上学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第三条,那就是特意为前两条服务的了。
后世早期有一种腐败现象,叫做开奔驰领低保。
同样的道理,官办学堂,第一批入学的绝大多数一定会是当地府县有实力的地主豪强,他们家的孩子虽然本就读书识字,但有便宜不占白不占,总能给他们省掉一笔请家教的开支。
而且官办啊,任何的东西只要在前面挂上一个官办的名头,那么在古代这个时期都会让民间趋之若鹜,让人想要见识一下。
这年头家庭有条件的孩子难免会很多,不同的岁数段自然也是都有,他们必须要做个选择。
童学、少学、青学,这些豪强大户只能选一个学校来进。
天家重长子、百姓爱幺儿。
这些地主豪强虽然不是天家,但他们的家私殷厚,最重视的自然是培养出一个能帮助家族的即战力,那么青学作为三种学府中的首席,就会成为他们首当其冲的第一档选择。
如此一来,也算是给童学、少学让了路。
省的他们过度挤占平民百姓家孩子的名额。
三十多个府,就是三十多所童学和少学。计划满员招生两万余人,这个庞大的数量,豪强地主阶级是消化不完的。
架子搭好,剩下的就是往里填充内容。
朱允炆本想借着这次兴办教育的机会放开男女大防,让女童也可以入学,但却遭到了内阁四人口径一致的反对。
什么‘妇女能顶半边天’这种话压根就不是这个时代应该提倡的。
女性可以入学,那将来是不是也有等同的资格考官?
本来就坑位有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官场仕途,在把几千年专属男人的权利让出去,那可不行。
内阁不会同意、朝堂不会同意,因为天下的士子都不会同意。
这不是急的事,别弄得地方乌烟瘴气。
虽然只要朱允炆愿意,他能强行推行下去,但全是弊端毫无好处的事,他自然不会做,内阁反对,他也就闭嘴不说。
码过这件事,朱允炆又想起标点符号的事,这个想法就得到内阁的一致称赞了。
古代诏书、文书等没有标点符号,同样一句话,如果断句没有断好,那读出来可就是两个天壤之别的意思了,容易闹出大乌龙来。
所以古人们有的时候在写奏本的时候,会在应该停文的地方加重笔墨,怕的就是皇帝看不懂,悟错了意思。
推行标点符号进行分段,恰当其时。
前置的办学事务商议完,那剩下的便只有教材和择师了。
择师最是容易,翰林院可是有着几百名整天闲着没事干的游荡学子呢。
除去翰林学政这个中枢的干部梯队不动,其余的翰林学子根据各自的长项担纲不同教材的教师,虽然还有些名额不足,地方上予以补充即可。
另择各省府军卫所挑选几名武艺精湛的担纲所谓军训课教官,每所学校每日课程中要有一个时辰的体训课。
择师的事好安排,而教材的事内阁和翰林院开了足足四天的研讨会,按照朱允炆四大主课的要求,也算大致有了一个方向。
国学这边最是简单,四千余年文明,文学典籍浩如烟海,内容由浅至深的则选就行,童学开蒙可以拿《三字经》、《百家姓》之类,而后由浅至深到《唐宋诗词》之类的比较轻松的娱乐文学。
少学的国学课,就该引申一些蕴含古人思想的文章或者更深层次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春秋》以及虽不被朱允炆所喜,但仍代表华夏文化的四书五经等。
青学的国学课,就开始择选一些青史中重要名人的文章、语录收集,让这群已经算是半大小子的学生好好体会这文章更深层的感悟,内阁眼下拟选的有荀子、墨子、韩非子、公羊高等春秋战国时代的先贤,也有曹操、刘勰、陈寿等魏晋君臣。近现代的有文天祥、王安石、阿合马等宋元名臣。
当朝的更有太祖高皇帝和朱允炆这个现任皇帝。
最后两个是朱允炆这个皇帝厚颜无耻要求加上的。
而数学这一课,可是让翰林院好一阵折腾挠头才弄出来一份目录。
刘徵的《九章算术注》、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祖冲之的《大明历》、秦九韶的《数学九章》等都是翰林
几乎在短短几天的功夫,内阁就拟好了草案,关于兴办学堂的计划和选址,包括第一批招生的规模。
南直隶、江西、浙江三省每个府各建一所童学和少学,而在南京、南昌、杭州三城各建一所青学。
童学的招收线为十二岁以下,人数上限为三百;少学的招收线为十二岁以上、十五岁以下,人数同样为三百;而青学暂不面向民间直招,凡有各省府县教谕推荐的儒林学子皆可持凭证往省城入学,只要是三十岁以下,十五岁以上皆可,人数不设限制。最后,开办学堂的前期一户无论你有多少的适龄上学儿童,但是只能有一个孩子享受免费入学,哪怕你想花钱送孩子上学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第三条,那就是特意为前两条服务的了。
后世早期有一种腐败现象,叫做开奔驰领低保。
同样的道理,官办学堂,第一批入学的绝大多数一定会是当地府县有实力的地主豪强,他们家的孩子虽然本就读书识字,但有便宜不占白不占,总能给他们省掉一笔请家教的开支。
而且官办啊,任何的东西只要在前面挂上一个官办的名头,那么在古代这个时期都会让民间趋之若鹜,让人想要见识一下。
这年头家庭有条件的孩子难免会很多,不同的岁数段自然也是都有,他们必须要做个选择。
童学、少学、青学,这些豪强大户只能选一个学校来进。
天家重长子、百姓爱幺儿。
这些地主豪强虽然不是天家,但他们的家私殷厚,最重视的自然是培养出一个能帮助家族的即战力,那么青学作为三种学府中的首席,就会成为他们首当其冲的第一档选择。
如此一来,也算是给童学、少学让了路。
省的他们过度挤占平民百姓家孩子的名额。
三十多个府,就是三十多所童学和少学。计划满员招生两万余人,这个庞大的数量,豪强地主阶级是消化不完的。
架子搭好,剩下的就是往里填充内容。
朱允炆本想借着这次兴办教育的机会放开男女大防,让女童也可以入学,但却遭到了内阁四人口径一致的反对。
什么‘妇女能顶半边天’这种话压根就不是这个时代应该提倡的。
女性可以入学,那将来是不是也有等同的资格考官?
本来就坑位有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官场仕途,在把几千年专属男人的权利让出去,那可不行。
内阁不会同意、朝堂不会同意,因为天下的士子都不会同意。
这不是急的事,别弄得地方乌烟瘴气。
虽然只要朱允炆愿意,他能强行推行下去,但全是弊端毫无好处的事,他自然不会做,内阁反对,他也就闭嘴不说。
码过这件事,朱允炆又想起标点符号的事,这个想法就得到内阁的一致称赞了。
古代诏书、文书等没有标点符号,同样一句话,如果断句没有断好,那读出来可就是两个天壤之别的意思了,容易闹出大乌龙来。
所以古人们有的时候在写奏本的时候,会在应该停文的地方加重笔墨,怕的就是皇帝看不懂,悟错了意思。
推行标点符号进行分段,恰当其时。
前置的办学事务商议完,那剩下的便只有教材和择师了。
择师最是容易,翰林院可是有着几百名整天闲着没事干的游荡学子呢。
除去翰林学政这个中枢的干部梯队不动,其余的翰林学子根据各自的长项担纲不同教材的教师,虽然还有些名额不足,地方上予以补充即可。
另择各省府军卫所挑选几名武艺精湛的担纲所谓军训课教官,每所学校每日课程中要有一个时辰的体训课。
择师的事好安排,而教材的事内阁和翰林院开了足足四天的研讨会,按照朱允炆四大主课的要求,也算大致有了一个方向。
国学这边最是简单,四千余年文明,文学典籍浩如烟海,内容由浅至深的则选就行,童学开蒙可以拿《三字经》、《百家姓》之类,而后由浅至深到《唐宋诗词》之类的比较轻松的娱乐文学。
少学的国学课,就该引申一些蕴含古人思想的文章或者更深层次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春秋》以及虽不被朱允炆所喜,但仍代表华夏文化的四书五经等。
青学的国学课,就开始择选一些青史中重要名人的文章、语录收集,让这群已经算是半大小子的学生好好体会这文章更深层的感悟,内阁眼下拟选的有荀子、墨子、韩非子、公羊高等春秋战国时代的先贤,也有曹操、刘勰、陈寿等魏晋君臣。近现代的有文天祥、王安石、阿合马等宋元名臣。
当朝的更有太祖高皇帝和朱允炆这个现任皇帝。
最后两个是朱允炆这个皇帝厚颜无耻要求加上的。
而数学这一课,可是让翰林院好一阵折腾挠头才弄出来一份目录。
刘徵的《九章算术注》、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祖冲之的《大明历》、秦九韶的《数学九章》等都是翰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