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庞然大物般的明联(完)(1/4)
楚王朱桢回南京时的动静比起马大军要小了许多。
一个是因为前者毕竟不是什么大捷,二来即使回转南京也是轻车简从。
除了朱桢、朱高煦两位正副统帅外,便只有身边百十名亲兵跟随,甚至连往来南京通传的信使都没用。
爷俩将各自的亲兵留在郊外京营后,就直接骑马并肩进了南京城。
算是给朱允炆、朱棣二人来了个意外的小惊喜。
“还以为六叔仍要个几天光景呢。”
乾清宫里,朱允炆走下御阶,亲自跑到殿门处托起了朱桢的双臂。看着后者洗净风尘的脸,由衷赞叹道:“几年征伐,反倒让六叔显得更加精神矍铄,如此英姿神俊,好啊。”
“臣不敢,倒是陛下圣威日隆,令臣望而心折。”
在自家这位大侄子面前,朱桢显得有些紧张,主要是尚在西安时,被吓到了。
最新赶制出的明联堪舆图让朱桢几天几夜都没有睡好,脑子里唯一想的,就是自己父皇选了个好接班人。
“老六,你啥时候也学会这一嘴花言了。”
站在朱允炆身旁的朱棣走上前锤了朱桢胸口一下:“当年咱兄弟俩第一次联手北伐的时候,你可把我给挤兑死了,把我骂的一无是处。”
“四哥,就你那水平,就别拿出来跟陛下比了,差太多。”
朱桢挑眉反呛,倒也因此消散了几人之间小范围内的拘谨之态。
叔侄三人聊得开心,倒把一旁的朱高煦给冷落了下来,但后者非但没有咋咋呼呼的找存在感,反而规规矩矩的守在一旁,军姿站的笔挺,直到朱允炆侧首看他,才抱拳躬身。
“陛下圣躬安。”
这一句问候,让朱允炆、朱棣二人都相视诧然,前者愈发感慨。
“高煦也长大了。”
三十四岁的朱允炆、三十一岁的朱高煦,明明是岁数相仿的兄弟俩,但朱允炆的口吻语气却仿若后者的父亲,偏生一旁站着的朱棣朱桢兄弟俩还听的频频点头。
朱棣脸上更是挂起了慈父般宽慰的笑意:“这混小子先是在漠庭五年,又跑去西北,前后将近九年,确实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啊。”
听到朱棣的话,朱高煦忙转变身向,冲着朱棣见礼:“不孝子高煦,问父王安好。”
“好的很,老子好的很。”
难为朱棣一把岁数,这时候竟然有些泪目,双手重重在朱高煦两只大臂上拍了几下:“好儿子,壮了那么多。”
“爹,孩儿不孝,这么多年一直未能在您膝前尽孝。”
看着朱棣两鬓的白发,朱高煦噗通一声跪下,抱着朱棣的大腿就是嚎啕大哭,带的后者也是感伤不已,抚摸着朱高煦的脑袋长吁短叹。
这般父慈子孝的画面让朱允炆和朱桢两人颇为触动。
朱高煦是幸运的,起码,他还能活着回来见到自己的父亲。
大明朝多少儿郎自穿上甲胄踏上征途的那一刻,就一辈子都再也没有回到故乡的机会了。
“对了,高煦成家了没有?”
等父子俩叙罢了情,朱允炆突然想到这么一个问题:“朕记得高煦这小子当年赴漠庭任职之前,四叔本来给选好了一门亲事,成了没有?”
问及这事,朱棣也回过神,才想起,自己这个二儿子在终身大事上可是马虎的不得了。
当年他为朱高煦选了一门亲,也算名望世家,没曾想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没下聘礼呢,就是北伐草原之役。
等打完了仗,朱高煦就留在草原担任漠庭都护,而后直接随朱桢征察合台。
这事就算彻底泡了汤。
“娶过了。”
朱高煦忙回道:“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臣早年在草原之上跟一个蒙古姑娘好上了,怕父王不同意,就草草成了亲,后来臣从征西北,妻儿就放在了西安安顿,今日一并带了回来。”
一听朱高煦娶了个蒙古姑娘,朱棣当时就要发飙,被朱允炆拦了下来。
“你看你,难怪高煦不愿意告诉你,眼下孩子都有了,四叔你还打算拆散人家不成?”
三十多岁的成年男人了,总不能一辈子打光棍吧。
“过些日子,朕让皇后再给高煦寻一门亲做正妻不就结了。”
安抚下朱棣,朱允炆招呼几人落座,以朱家家主的身份和态度关心着朱高煦的私事:“你刚才说到妻儿,几个孩子,多大了,都叫什么名字。”
一听这家长里短的事,朱棣也上了心,怎么说那也是自己的孙子。
“一儿一女,儿子三岁半,闺女五岁。”
朱高煦嘿嘿傻笑:“咱家排瞻字,走土,正巧赶上臣守边疆地界,就给儿子取了个圻字,叫朱瞻圻。”
朱瞻圻,这不跟二皇子重了名?
这下朱棣那是彻底炸了毛,指着朱高煦的鼻子就骂:“好你个混账东西,避尊者讳的规矩都不懂吗?”
朱高煦起初还有些发懵,而这句避尊者讳算是让他一下回过神来。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光顾着开心了,哪有功夫去想皇帝儿子叫什么名字啊。
刚想告罪,就听到朱允炆的话。
“四叔,你就不
一个是因为前者毕竟不是什么大捷,二来即使回转南京也是轻车简从。
除了朱桢、朱高煦两位正副统帅外,便只有身边百十名亲兵跟随,甚至连往来南京通传的信使都没用。
爷俩将各自的亲兵留在郊外京营后,就直接骑马并肩进了南京城。
算是给朱允炆、朱棣二人来了个意外的小惊喜。
“还以为六叔仍要个几天光景呢。”
乾清宫里,朱允炆走下御阶,亲自跑到殿门处托起了朱桢的双臂。看着后者洗净风尘的脸,由衷赞叹道:“几年征伐,反倒让六叔显得更加精神矍铄,如此英姿神俊,好啊。”
“臣不敢,倒是陛下圣威日隆,令臣望而心折。”
在自家这位大侄子面前,朱桢显得有些紧张,主要是尚在西安时,被吓到了。
最新赶制出的明联堪舆图让朱桢几天几夜都没有睡好,脑子里唯一想的,就是自己父皇选了个好接班人。
“老六,你啥时候也学会这一嘴花言了。”
站在朱允炆身旁的朱棣走上前锤了朱桢胸口一下:“当年咱兄弟俩第一次联手北伐的时候,你可把我给挤兑死了,把我骂的一无是处。”
“四哥,就你那水平,就别拿出来跟陛下比了,差太多。”
朱桢挑眉反呛,倒也因此消散了几人之间小范围内的拘谨之态。
叔侄三人聊得开心,倒把一旁的朱高煦给冷落了下来,但后者非但没有咋咋呼呼的找存在感,反而规规矩矩的守在一旁,军姿站的笔挺,直到朱允炆侧首看他,才抱拳躬身。
“陛下圣躬安。”
这一句问候,让朱允炆、朱棣二人都相视诧然,前者愈发感慨。
“高煦也长大了。”
三十四岁的朱允炆、三十一岁的朱高煦,明明是岁数相仿的兄弟俩,但朱允炆的口吻语气却仿若后者的父亲,偏生一旁站着的朱棣朱桢兄弟俩还听的频频点头。
朱棣脸上更是挂起了慈父般宽慰的笑意:“这混小子先是在漠庭五年,又跑去西北,前后将近九年,确实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啊。”
听到朱棣的话,朱高煦忙转变身向,冲着朱棣见礼:“不孝子高煦,问父王安好。”
“好的很,老子好的很。”
难为朱棣一把岁数,这时候竟然有些泪目,双手重重在朱高煦两只大臂上拍了几下:“好儿子,壮了那么多。”
“爹,孩儿不孝,这么多年一直未能在您膝前尽孝。”
看着朱棣两鬓的白发,朱高煦噗通一声跪下,抱着朱棣的大腿就是嚎啕大哭,带的后者也是感伤不已,抚摸着朱高煦的脑袋长吁短叹。
这般父慈子孝的画面让朱允炆和朱桢两人颇为触动。
朱高煦是幸运的,起码,他还能活着回来见到自己的父亲。
大明朝多少儿郎自穿上甲胄踏上征途的那一刻,就一辈子都再也没有回到故乡的机会了。
“对了,高煦成家了没有?”
等父子俩叙罢了情,朱允炆突然想到这么一个问题:“朕记得高煦这小子当年赴漠庭任职之前,四叔本来给选好了一门亲事,成了没有?”
问及这事,朱棣也回过神,才想起,自己这个二儿子在终身大事上可是马虎的不得了。
当年他为朱高煦选了一门亲,也算名望世家,没曾想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没下聘礼呢,就是北伐草原之役。
等打完了仗,朱高煦就留在草原担任漠庭都护,而后直接随朱桢征察合台。
这事就算彻底泡了汤。
“娶过了。”
朱高煦忙回道:“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臣早年在草原之上跟一个蒙古姑娘好上了,怕父王不同意,就草草成了亲,后来臣从征西北,妻儿就放在了西安安顿,今日一并带了回来。”
一听朱高煦娶了个蒙古姑娘,朱棣当时就要发飙,被朱允炆拦了下来。
“你看你,难怪高煦不愿意告诉你,眼下孩子都有了,四叔你还打算拆散人家不成?”
三十多岁的成年男人了,总不能一辈子打光棍吧。
“过些日子,朕让皇后再给高煦寻一门亲做正妻不就结了。”
安抚下朱棣,朱允炆招呼几人落座,以朱家家主的身份和态度关心着朱高煦的私事:“你刚才说到妻儿,几个孩子,多大了,都叫什么名字。”
一听这家长里短的事,朱棣也上了心,怎么说那也是自己的孙子。
“一儿一女,儿子三岁半,闺女五岁。”
朱高煦嘿嘿傻笑:“咱家排瞻字,走土,正巧赶上臣守边疆地界,就给儿子取了个圻字,叫朱瞻圻。”
朱瞻圻,这不跟二皇子重了名?
这下朱棣那是彻底炸了毛,指着朱高煦的鼻子就骂:“好你个混账东西,避尊者讳的规矩都不懂吗?”
朱高煦起初还有些发懵,而这句避尊者讳算是让他一下回过神来。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光顾着开心了,哪有功夫去想皇帝儿子叫什么名字啊。
刚想告罪,就听到朱允炆的话。
“四叔,你就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