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政见(二)(1/3)
“皇爷,内阁将各部的课业都交上来了。”
几名小宦官鱼贯着进入乾清宫,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个木盘,上面放着厚厚的奏疏。
朱允炆交代下去的课业,在第二天就全部收齐。
“先放桌子上吧。”
忙活完洗漱,朱允炆也没有第一时间去翻看,而是悠哉的吃起早点来。
“坐下一道吃点。”
主仆两人就着一碗热粥,几道小菜简单的对付一番。
都等吃饱喝足之后,朱允炆又走出暖阁:“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跟朕逛一圈。”
“皇爷您不先看看这些阁老大臣们的奏疏?”
朱允炆回首一笑:“有什么好看的,昨晚一大帮人跑到许不忌家里,有老许在,便是这些文章朕不看,大致的内容朕心里都有数。”
君臣相知相识,正如许不忌知朱允炆甚深那般,朱允炆对许不忌一样了解的极深。
他给朝堂上的官员们留下的这堂课业,这些官员一定会有不少人去寻许不忌来请教,而许不忌是一定可以将这堂课业做到极致完美的。
所以,这场所谓的考试,乍一看压根就没有任何意义。
双喜跟在朱允炆身后亦步亦趋,眉关就锁了起来,绞尽脑汁的苦思起来。
皇帝懒得去看收回来的答复,也对此事并不伤心,那又为何要大张旗鼓的做这事呢?
强调国家之大,需百官鼎力辅佐,又留下这么一堂课业,希望百官可以用心作答,如何力保大明万世基业永昌云云。
搞不明白,双喜纵是一头雾水也懒得去问,他才不操外廷的心呢。
绕着乾清宫走上两圈,朱允炆活动活动身体,便觉得周身上下通泰了许多,这才回到暖阁内,随意的拿起这些奏疏翻看起来。
这一看,嘴角便带起了三分笑意。
奏疏里的答卷内容大致与朱允炆的猜想所料无几,紧紧的扣住了所谓坚定政治立场,夯实政治根基,高举公器源自百姓,持于皇权之手的大旗这三点核心。
写的最好的自然是许不忌,其可谓是对大明何以有今日之盛这一问题,对朱允炆进行了一番堪称肉麻到了极致的吹捧。
“大明自今上登基以来,在君父的英明领导下,政治清明、国力蒸腾、经济繁荣、法治公正,实现了千载青史未有的大盛之世。
君父对全国各民族、各地域之不同情况,统筹推进‘一五’、‘二五’、三五”计划的总体布局,坚持以稳中求进为施政基调,积极推进和落实改革思想,是实现富国强民的核心原因。
正是因为君父的思想为内阁和朝廷的施政指明了方向,加上地方各省、民间各团体和百姓的积极投入和支持建设,上下同心,实现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有力有序的化解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矛盾,显著提高了生活环境。
接下来,为保持这一大好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创造更大的盛景,更需要坚定不移的朝着接下来必然会到来的‘四五’等既定目标任务前进,更需要坚定不移的以君父的思想为前进过程中的核心纲领。
只有时刻学习领悟君父对于国家建设的指示精神,那么‘三五’亦或者将来的‘四五’规划中主要的任务指标和国家对内对外一些重大战略任务才可以如期实现,国策、政策才开以全面的落地见效,让百姓切身的感受到改革的进步,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红利。
我坚信、内阁坚信、庙堂朝野和天下亿万黎庶皆坚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高举君父思想的伟大旗帜,那么未来无论多么困难的目标任务最终都一定会以取得全面胜利作为我们工作的回报。”
这一大串冗沉的马屁之下,便是洋洋洒洒大几千字的附充内容,包括生动的举出了一大串政通人和的鲜活案例,甚至小到连谁家新添了几个大胖小子这种事都拿出来添了几笔墨。
总结下来就是,成果丰硕,举世瞩目,青史未有,千古盛世。
“这个许不忌。”
朱允炆摇头失笑,而后沉吟一阵后,突然说道:“着通政司将这篇文章刊到两报之上,抄送天下,另敕,加封许不忌太子太师衔。”
宫阁中,不远处一名伏案的翰林郎就傻了眼。
当朝哪来的太子?
虽说自古以来,这太子太师就是一个名誉上的虚衔不假,但你也不能假的那么离谱吧。
不懂归不懂,翰林郎在回过神来之后,还是赶忙拟好了敕旨,放到朱允炆的案头供后者审阅加印。
“直接给通政司送过去吧。”
许不忌的奏疏和加封的敕诏一并交给了一名跑腿的小宦官,这个重磅炸弹便在大明官场轰然炸响。
皇帝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就算许不忌马屁拍的确实响亮,考虑到许不忌柄阁以来卓著的改革,那么便是给许不忌恩赏一个流爵,封公封侯,天下人也不会多置喙。
这是人家许不忌应得的。
但加了一太子太师的头衔算什么个意思?
太子搁哪呢?
许多人这心里可就升起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愁绪。
“你们说,会不会陛下打算立储了?”
考虑
几名小宦官鱼贯着进入乾清宫,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个木盘,上面放着厚厚的奏疏。
朱允炆交代下去的课业,在第二天就全部收齐。
“先放桌子上吧。”
忙活完洗漱,朱允炆也没有第一时间去翻看,而是悠哉的吃起早点来。
“坐下一道吃点。”
主仆两人就着一碗热粥,几道小菜简单的对付一番。
都等吃饱喝足之后,朱允炆又走出暖阁:“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跟朕逛一圈。”
“皇爷您不先看看这些阁老大臣们的奏疏?”
朱允炆回首一笑:“有什么好看的,昨晚一大帮人跑到许不忌家里,有老许在,便是这些文章朕不看,大致的内容朕心里都有数。”
君臣相知相识,正如许不忌知朱允炆甚深那般,朱允炆对许不忌一样了解的极深。
他给朝堂上的官员们留下的这堂课业,这些官员一定会有不少人去寻许不忌来请教,而许不忌是一定可以将这堂课业做到极致完美的。
所以,这场所谓的考试,乍一看压根就没有任何意义。
双喜跟在朱允炆身后亦步亦趋,眉关就锁了起来,绞尽脑汁的苦思起来。
皇帝懒得去看收回来的答复,也对此事并不伤心,那又为何要大张旗鼓的做这事呢?
强调国家之大,需百官鼎力辅佐,又留下这么一堂课业,希望百官可以用心作答,如何力保大明万世基业永昌云云。
搞不明白,双喜纵是一头雾水也懒得去问,他才不操外廷的心呢。
绕着乾清宫走上两圈,朱允炆活动活动身体,便觉得周身上下通泰了许多,这才回到暖阁内,随意的拿起这些奏疏翻看起来。
这一看,嘴角便带起了三分笑意。
奏疏里的答卷内容大致与朱允炆的猜想所料无几,紧紧的扣住了所谓坚定政治立场,夯实政治根基,高举公器源自百姓,持于皇权之手的大旗这三点核心。
写的最好的自然是许不忌,其可谓是对大明何以有今日之盛这一问题,对朱允炆进行了一番堪称肉麻到了极致的吹捧。
“大明自今上登基以来,在君父的英明领导下,政治清明、国力蒸腾、经济繁荣、法治公正,实现了千载青史未有的大盛之世。
君父对全国各民族、各地域之不同情况,统筹推进‘一五’、‘二五’、三五”计划的总体布局,坚持以稳中求进为施政基调,积极推进和落实改革思想,是实现富国强民的核心原因。
正是因为君父的思想为内阁和朝廷的施政指明了方向,加上地方各省、民间各团体和百姓的积极投入和支持建设,上下同心,实现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有力有序的化解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矛盾,显著提高了生活环境。
接下来,为保持这一大好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创造更大的盛景,更需要坚定不移的朝着接下来必然会到来的‘四五’等既定目标任务前进,更需要坚定不移的以君父的思想为前进过程中的核心纲领。
只有时刻学习领悟君父对于国家建设的指示精神,那么‘三五’亦或者将来的‘四五’规划中主要的任务指标和国家对内对外一些重大战略任务才可以如期实现,国策、政策才开以全面的落地见效,让百姓切身的感受到改革的进步,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红利。
我坚信、内阁坚信、庙堂朝野和天下亿万黎庶皆坚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高举君父思想的伟大旗帜,那么未来无论多么困难的目标任务最终都一定会以取得全面胜利作为我们工作的回报。”
这一大串冗沉的马屁之下,便是洋洋洒洒大几千字的附充内容,包括生动的举出了一大串政通人和的鲜活案例,甚至小到连谁家新添了几个大胖小子这种事都拿出来添了几笔墨。
总结下来就是,成果丰硕,举世瞩目,青史未有,千古盛世。
“这个许不忌。”
朱允炆摇头失笑,而后沉吟一阵后,突然说道:“着通政司将这篇文章刊到两报之上,抄送天下,另敕,加封许不忌太子太师衔。”
宫阁中,不远处一名伏案的翰林郎就傻了眼。
当朝哪来的太子?
虽说自古以来,这太子太师就是一个名誉上的虚衔不假,但你也不能假的那么离谱吧。
不懂归不懂,翰林郎在回过神来之后,还是赶忙拟好了敕旨,放到朱允炆的案头供后者审阅加印。
“直接给通政司送过去吧。”
许不忌的奏疏和加封的敕诏一并交给了一名跑腿的小宦官,这个重磅炸弹便在大明官场轰然炸响。
皇帝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就算许不忌马屁拍的确实响亮,考虑到许不忌柄阁以来卓著的改革,那么便是给许不忌恩赏一个流爵,封公封侯,天下人也不会多置喙。
这是人家许不忌应得的。
但加了一太子太师的头衔算什么个意思?
太子搁哪呢?
许多人这心里可就升起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愁绪。
“你们说,会不会陛下打算立储了?”
考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